课堂教学应注重化学观念的建构
2018-10-30林笑惠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化学观念建构的重要性,探索从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三种课型帮助学生建构基本的化学观念的途径。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观念建构;课堂教学
近些年来,世界教育界倡导“以观念为本”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教育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重要性要高于增强其知识内容掌握能力,各学科教学核心内容应该从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转变为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学重心应由传授知识到使用知识;学习重心应由知识记忆转变为构建独特的知识思考体系和结构。
结合课程改革对教学三维目标要求,在进行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中,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注重帮助学生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强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手法以探究教学为主,知识分析强调思维导向和知识联系导向,教学活动注重过程、方法和情感价值观。综上所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化学观念建构,不是着眼于学生暂时的考试成绩和升学,而是长远定位,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
笔者进行了高中三年的以观念建构为本的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化学观念建构的重要性。正如福建省2014年高中毕业班质检的分析报告中指出的:复习教学中应加强化学核心观念的建构。本文从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三种课型谈谈自己实践的体会。
一、 新授课中注重化学观念的建构
鲁科版化学《必修1》《必修2》教材中多处涉及建构化学观念:
如教材中“化学进化”观念的建构: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803年道尔顿原子模型图→1897年汤姆森模型图→1911年卢瑟福的结构模型图→1913年玻尔原子模型→当今的电子云模型。
又如物质微粒性观念的建构:1. 鲁科版化学《必修1》图1-32是微粒构造示意图,其表明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以及不同级别的粒子所构成的,能够使学生有效地构建物质微粒观。
2. 鲁科版化学教材中《必修1》表1-7不同层次的微粒如质子、電子等微粒的参数,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微粒的电荷和质量之间关系的化学观念。
3. 鲁科版化学教材《必修1》中表1-8中的数据,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其化学微粒之间的两个常用等式关系:
质子数(Z)=电子数
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
4. 金刚石、石墨、C60以及碳纳米管,是中学化学探究微观粒子的结构对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影响的重要例子。这四种同素异形体,能够帮助学生构建一种粒子微观构造的化学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微观化学意识。
5. 正丁烷和异丁烷是中学化学教材中常用的用以分析同分异构体及其性质的例子,其根据分析正丁烷和异丁烷的性质和微观碳原子构成,总结出了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成键方式以及碳原子的排列顺序能够影响所形成物质的化学性质,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同分异构体的化学观念。
例如:二氧化硫的性质与用途的教学:从物质分类观学习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分类观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首先灵活处理教材:创建一个分类问题教学情境,情境的设置原则是能够让学生能够在化学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化学比较,又能够在化学比较层面上进行化学分类。具体措施为:①阐明物质研究的基本程序:观察外形(分子式)→将物质分类→迁移已知物质(CO2)的性质。②提出研究基本过程:先写出CO2与H2O、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学习SO2与H2O、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SO3的不稳定性等性质。③适时强调分类观的价值:分类观点是物质研究的基本思想,其将多种多样的化学物质变得有规可循。
再例如:实验观念和化学微粒观念的建立: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教学:澄清石灰水(Ca(OH)2)与二氧化碳(CO2)的化学反应。
案例中的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常用实验之一。其实验结果受到通入二氧化碳的量的影响: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CO2+Ca(OH)2 CaCO3↓+H2O)。如果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浑浊的石灰水又会变清澈(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和水反应生成了可溶的碳酸氢钙:CaCO3+CO2+H2O Ca(HCO3)2)。①进行第一步实验,让学生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观察到有白色物质沉淀即可停止通入二氧化碳。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思考白色物质沉淀产生的原因以及白色沉淀是哪种物质;③进行第二步实验,继续向含有白色沉淀物质的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观察到石灰水慢慢变得澄清,直到白色沉淀物质消失即可停止通入二氧化碳。观察实验现象,写出该步实验的化学反应式。
二、 复习课中注重化学观念的建构与渗透
当前,我国的高中化学复习模式主要在化学知识点的巩固、化学知识的系统归纳以及化学实验的试题应用等方面进行,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化学意识和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终生化学学科素质的形成。在片面化的高考化学复习模式下,学生只是对化学的知识原理有了表面的理解,假如变换题型或者增减题目条件,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其根本原因,还是学生没有形成化学基本观念。那么,如何在高考复习中渗透化学观念呢?首先,中学化学教师应该把握好第一次复习的实际,加强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巩固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其次,中学化学教师在复习时要注重对化学知识系统的把握,帮助学生构建化学各个部分的思维导图;最后,中学化学教师要系统地提炼化学基础知识的精华,加强对化学隐性知识的挖掘。通过以上三步复习方式,既能够使学生巩固化学基础知识,又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中学化学学科知识系统。如关于盐类水解知识的复习。我们先通过对NaNO3、NH4Cl、Na2CO3和NH4CN在水中水解情况的分析,可得出“凡可溶性的盐中含有弱酸根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都能发生水解;盐类的水解实际上是盐中的弱酸根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H+结合成弱电解质,或盐中的弱碱的阳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OH-结合成弱电解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使得溶液中的c(H+)和c(OH-)不相等而显酸性或碱性;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这一系统化的知识。最后,我们引导学生去分析盐类水解后产物的酸碱性的强弱,通过学生的思考,老师的点拨,又可提炼出“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都弱促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的结论。这样,学生对盐类水解知识的认识就得到了升华,就形成了清晰的表象。
又如有机化学复习时,十分强调有官能团的存在就决定了这类有机物的化学性质,这就是结构决定性质这个核心概念,而这一基本核心概念是微粒观的集中体现。比如羟基在醇、酚、羧酸中都有,因此,在复习中可以研究这三类物质在结构上的共性,因为这三类物质都有羟基,所以它们都能和金属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气,醇和羧酸中的羟基都可以被取代,所以醇形成卤代烃的反应,形成醚的反应,羧酸的酯化反应形成酸酐等反应都体现了羟基可以被取代的性質。虽然在醇、酚、羧酸中都有羟基,但是和羟基相连的原子团的差异很大,醇羟基上连接的是烃基;酚羟基上连接的是苯环,而在羧基中连接的是羰基。同时形成有一种独立的官能团,因此一样也能运用化学观念指导复习。由于和羟基相连的基团不同,因此也体现了性质上的差异,如醇羟基由于和烃基相连,因此醇为非电解质,不体现酸性;酚羟基由于苯环与羟基之间的共轭作用,使得酚羟基具有极弱的酸性,同时酚羟基并不容易被其他原子取代;而羧基中由于羰基和羟基形成的共轭作用,因此羧酸同样具有弱酸性,但是酸性比酚羟基的酸性强。这就是基团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不同的影响,这就充分体现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一化学观念。因为有化学观念转化的基本概念,也就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综合应用。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产生一种思维的交互,建构的知识不仅有纵向的同类别物质的性质研究,同时还有横向的不同类物质之间性质上的联系与区别。
三、 习题课中注重化学观念的建构
化学试题除了考查学生的某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会考查学生的化学知识联系能力。有些题目往往暗含隐性条件,假如学生不具备思维联系性那么就很容易掉入题目的陷阱。如在纯碱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若再在该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至过量,问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此题就把
“CO2-3+H2O HCO-3+OH-”这一平衡隐蔽起来了。因此,在讲解该题时应注重平衡观的建构,使学生对化学物质的平衡关系有充分的把握,才能挖掘题中的隐含因素,找准解题的方向和突破口。
之所以高考复习是学生建构化学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因为在高考化学复习当中,教师可以利用化学题目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灌输巩固,可以利用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进一步地精细化和系统化,使学生形成化学知识的思维导图。
教学实践中笔者更加深刻体会到化学观念是学生在大量的知识的积累中提炼出,逐渐内化,最终影响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核心观念的建构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关注核心观念建构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不能急功近利,应立足学生的学情和特点,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这样的教学必将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也样会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有效地开展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必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熊祥胜.化学意识及其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11).
[2]陈应河.化学思维结构提高学习效率[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6).
[3]宋心琦.初等化学中的基本概念[J].化学教学,2011(12).
作者简介: 林笑惠,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