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于课本的试题设计

2018-10-30许金注

考试周刊 2018年88期
关键词:试题初中数学

摘 要: 对数学课本上的例习题增添一些新意加以改编,改编后运用到试题中,可以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学会变通,从而把课本上的习题学活用活。让学生用不同的知识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旧知识、旧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试题;设计

课本例题与习题是经过专家们匠心独运、锐意创新、变换视角精心编写的,题目具有普遍性及经典性。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数学试题中,很多试题都源于课本,这类试题紧扣课本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体现了试题设计的基础性和学好课本知识的重要性,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对于引导师生重视基础、重视教材、研究教材、用好用活教材,都大有好处。下面就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典型习题做试题改编分析。

一、 规律探究题型

1. 原题目P42第5题 求1,-2,3,-4,…,99,-100这100个整数的和。

试题设计:德化三中培优班测试题:计算:1-4+7-10+13-16+…+2011-2014+2017

设计说明:本试卷设计源于课本第42页第5小题,又高于它的难度。首先要发现每两个数相加等于-3(也可以从第2个数与第3个数结合,然后依次结合),然后算出有多少组,算出组数是其中的一个难点。最后2017与其他数不能组成一组,应独立计算。考生应根据一列数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找出规律进行运算。既考查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2. 原题目P80第25题 1+3+5+7+9+11=( )2由此猜测,从1开始的n个连续奇数之和等于多少?选择n的一些值,用计算器计算,验证你的猜想。

试题设计:德化县2017年秋期中考第24题

观察下列各算式:1+3=4=22,1+3+5=9=32,1+3+5+7=16=42…

请按此规律完成如下题目:

(1)1+3+5+7+…+101+103=( )2

(2)1+3+5+7+9+…+(2n-1)+(2n+1)=(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3)计算:1+2+3+4+……+1999+2000

设计说明:新课标中明确要求: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及所反映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题由数字、等式、加法运算组成,然后让学生猜想其中蕴含的规律,反映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试题意在考查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抽象、概括能力。其解法是先写出数、式的基本结构,然后通过横比(比较同一等式中不同部分的数量关系)或纵比(比较不同等式间相同位置的数量关系)找出各部分的特征,从而得出结论。通过观察对比,学生容易得出第1小题的结论,对于第2小题,学生就要找到规律,用字母表示数,而且还会漏掉平方。第3小题参考答案灵活运用了第2小题的结论解决问题。命题可谓巧妙。但可惜的是,学生在解题中用小学学过的连续整数求和的方法解决,第3步的考查失去命题者所要考查的目的,无法体现学生能力。是否可以设计一个题目,让学生必须运用上述提供方法解题,值得我们探究。

二、 绝对值问题

P42第5题:原题目-4,5,7这三个数的和比这三个数的绝对值的和少多少?

试题设计:县本练习(绝对值专题)第23题。

已知x,y为自然数,xy表示x与y积。

(1)若|x-y|+xy=0,则x=,y=;

(2)若|x-y|+xy=1,求x,y的数值;

(3)若|x-y|+xy=4,直接写出x,y的所有可能数值。

设计说明:本试题设计以平时常见的绝对值的非负性入手进行设计,难度由浅入深,最后综合探究。第(1)小题右边等于0,x,y为自然数,而且左边带有绝对值,引导学生从非负性入手,结合自然数的特征,学生易于解决。第(2)小题右边不等于0,因为x、y都为自然数,那么x-y的绝对值和x、y都为非负整数。于是x-y的绝对值与xy必有一个为0,一个为1从而进行求解,有方程特殊解的味道,也有不定方程的味道,试题需要用到小学的整数的知识,也要用到有理数的运算,对后续方程的学习起到准备作用。考查了绝对值、有理数运算知识以及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过程中还必须进行分类讨论。第3步延续了第2小题的方法,但分类的情况较多,较为复杂,考查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右边的数字变化,试题将会更妙,有兴趣的老师可以进一步探究。

三、 与数轴结合的题型

原题目P79第18题数轴上的点A、B、O、C、D分别表示-5,-1.5,0,2.5,6。

回答下列问题(1)C、D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2)B、D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3)A、B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

试题设计:德化县2017秋第25题。

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数分别为-7,13,P为数轴上一动点,对应数为x。

(1)直接写出A、B两点距离为;

(2)若点P在线段AB上,请求出点P到A、B两点距离之和;

(3)数轴上是否存在P点,使点P到A、B两点距离之和为30?若存在,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设计说明:

1. 结合数轴上的点,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求出两点间的距离。

2. 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用代数式表式两点间的距离,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化简代数式。利用整体思想和数形结合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进行代数式的加减运算。

四、 结语

扎根生活、立足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渗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不忽视教材的基础知识,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课本例题(习题),并对例题、习题创造性地探究使用,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參考文献:

[1]陈世华,李江群.源于教材实验的研究性试题[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06(4):44-46.

[2]吴敬海,俞小敏.探究源于课本的中考几何题的设计方法[J].数学大世界(初中版),2010(10):8-9.

[3]申祝平.教、嚼、绞、校——我设计课本变式题的四部曲[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4(Z2):72-73

[4]傅瑞琦.基于教材感悟思想导向思维——一道源于教材的中考试题命题的实践与思考[J].教研(数学),2015(3):41-44.

作者简介: 许金注,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德化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试题初中数学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