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8-10-30万玲敏

祖国 2018年17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万玲敏

摘要:新高考制度实施之后,生物从理综必考科目变为“7选3”中选考的一科。其中7科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技术”,而新高考制度规定,学生只需要从中选取三科作为考试科目,可见这不同于历年的高考制度,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打赢高考这场胜仗,在基于核心素养下生物课堂教学要做出改变,教师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对学生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研究、社会责任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和生物技能,实现生物教学的意义。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具备的学习品质和关键能力。生物核心的培养是学生在生物学习中,通过学习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之后,关注社会与科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可见,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是高考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下生物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要将其发挥最大的价值,确保生物教学的意义。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希望对广大教师的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一、生命观念的培养

生命观念是指学生在观察生命现象时,通过分析相互关系之后,理解生命现象,并通过证实观点之后进而解释更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是一个从认识到解释、理解和感悟生命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通过生物知识来解释生命的伟大,从而客观的感悟生命世界。因此,生命观念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挖教材中蕴含的重要概念,对教材进行仔细研读,通过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教学来增强学生生命观念的意识,使得学生通过深入学习生命概念,以便形成和发展生命意识。

例如,在教学《细胞的分化》这一课时,笔者将人的胚胎发育视频播放给学生,随后提出问题:胚胎的早期和后期有什么不同呢,学生经过观察和讨论,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概念,让学生明确细胞分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并且不可逆转,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学生在掌握概念和相关知识之后,明确了为什么一个受精卵可以转变为胎儿?为什么一只小鸡从蛋壳中破壳而出最终发育成一只公鸡的过程?为什么骨髓移植能智力白血病?为什么摘取一段枝条种到地里就能长成完整的植株并开花?可见,概念的引入让学生认识生物现象,并解释生命的伟大,同时还可以树立生命观念的意识,从而保護环境。

二、理性思维的培养

理性思维是指对事物或者问题进行观察和比较后,通过分析,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学生通过理性思维可以说明生物学科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并解释和探讨生命现象,从而在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时,要基于教材内容,对生物学探究历程的内容创设出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概念出发,在学段中进行知识的衔接,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因此,它让人的思维一直保持严密性,在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理性思维的培养在核心素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例如,在教学《伴性遗传》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将红绿色盲检查图展示给学生,创设真实情境,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基于学生已经熟悉假说演绎法和分离定律,因此在讲述色盲症时,笔者就将红绿色盲遗传图解让学生进行了分析,并判断出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首先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运用已学的知识加以探讨,根据分离定律和假说演绎法,再加上逻辑推理得出了红绿色盲病是伴X染色体隐形遗传病,并写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XbXb(色盲),XBXB(正常),XBXb(正常携带者),XBY(正常),XbY(色盲),由此可见,为什么生活中红绿色盲症的男性患者高度女性。综上所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思维,直接将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加以解释和分析,详细说明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了生物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目的,达到了理性思维的培养。

三、科学研究的培养

科学探究是针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和讨论交流后,通过团队合作进行探究,这是生物学科的主要属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生物实验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使得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对某一生物现象进行解释和观察,并设计和实施出一套探究方案,从而实现生物知识运用的效果。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这符合了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以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这一实验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笔者将实验与学生进行了探讨,并提出问题:应该使用什么方法才能观察到DNA和RNA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学生回答,通过不同染色法在显微镜下对两者进行辨别,之后笔者让学生探究怎样设计实验,学生认为利用吡罗红和甲基绿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来进行染色,最后成绿色的为DNA,呈红色的为RNA,经过操作之后,学生确实辨别出DNA和RNA的分布情况。与此同时,笔者又提出一个问题,除了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是否还可以找到更加简便的方法,或者在选择材料时,是否还有更易取的呢,学生们开始思考和分析。可见,通过实验的探究,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增强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并根据已有的知识,对课外资料的搜集和归纳,从而提出更加有效和便捷的实验方法,实现了以积极的科学态度运用生物知识的过程,最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社会责任的培养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具有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并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加以判断和解释,同时运用生物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加以解决的能力。并且根据生命现象,进行说明,主动宣传生命意识和健康意识。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可以渗透生活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重视生物学习,让学生主动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并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实现生物教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病》一课时,笔者首先将达尔文与表妹艾玛的孩子的基本情况介绍给学生,并将他们的照片展示给学生看,以博得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遗传病,随后又将遗传病的类型和典例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明确这些疾病的严重性,培养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与此同时分析出遗传病的病因——环境污染,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降低社会人口素质,从而加强学生对社会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让学生意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性。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学习遗传病的知识,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见,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笔者尽可能的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两者的融合,提升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并以病例的分析和总结,增强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远离近期结婚。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2017年全国生物高考有三套试题,并且都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考核,鉴于此,辽宁省高考生物科就根据国家的要求,不断的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以夯实学科基础为基准,树立学生生命观念,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加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后实现提高学生学习品质和关键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安庆,颜培辉.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6):60-62.

[2]杨新,张君.谈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15):74-75.

[3]顾卫.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26):104-105.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市辽东湾实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