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学生会里的“潜规则”
2018-10-30梁霜
梁霜
近 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会“火”了——一名同学在群里@了学生会主席,询问“7号要开会吗”,就遭到该学院纪检部副部长“义正言辞”的回复:“主席也是你随便@的?”官僚程度让人隔着屏幕也感受得到。
不少媒体批判学生会里的官本位思想,认为高校学生会应少一些官僚,多一些关爱。但批判之余更要思考学生是从什么地方学来的,老师是不是有责任?几所高校的学生会和社团成员向廉政瞭望记者吐露了他们亲历的“潜规则”。
会长们的“私人管家”
林玲入团明确的第一件事,就是偶遇会长时一定要大声响亮地问好。
问好也有讲究,不能只叫“学长、学姐”,关键是叫出前面响当当的级别和头衔,得让会长们有面子。
这是“惨痛”案例带来的教训。加入学校的志愿者协会没两周,几个碰面没有主动问好的新人就被劝退了,因为“不懂规矩、不讲礼貌”——会长不一定记得懂规矩的人,但一定会记得不懂规矩的人。而各种规矩,都需要新人慢慢摸索。譬如社团聚餐,喝酒逃不了。但怎么喝酒、敬酒也大有学问。等会长、部长们相互喝完,新人才能敬酒。敬酒要有序,酒杯要放低,喝酒要喝完,会长酒杯空了,帮忙添酒也是加分项。
国庆前夕,林玲提前订好了回家的车票,却临时接到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的电话,言辞恳切地“请求帮忙代课答到”。
诸如此类的“请求”林玲早已见多不怪。一个月的试用期后,新人能否留下来,决定权都在主席团手里,这些与社团事务无关的事更像是对新人的“补充考核”。
迎新晚会将至,会长以个人身份参加了演出,需要礼服。她以锻炼干事为由,把借衣服的任务安排给林玲。排练节目还需提前占场地、搬道具,林玲又“顺道”承担了后勤工作。
“学姐使唤你,说明器重你。”有前辈私下对林玲指点迷津,“你想往上走,得让会长们看到你的‘诚意。”
新人对会长们有求必应,但新人需要他们帮助就不行,因为“不合规矩”。社团艺术节,为了完成水墨画展板,林玲请来书法功底深厚的副会长帮忙。不料,这件事传到会长那里,林玲在大会上被会长严厉批评:“小事一桩,轮得到你们来麻烦副会长?如果只有我会写,你们也要来麻烦我?”
此后,林玲一直秉持着“不能麻烦领导”的做事原则。但参加工作后,她却因这条原则接连碰壁。林玲在几个重要的项目上没有及时与领导沟通,导致工作出現严重纰漏。林玲很自责,领导却问:“我们是一个团队,你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为什么不及时告诉我?”
“规则都是针对圈外人”
倘若高校没有丰富的学生活动,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难免失色不少,但一些学生组织里的“门道”太多,甚至让新加入者难以置信。
去年,某大学汉服社独立举办了一场汉服表演晚会,该社团的支持学院文学院爽快签了不少经费,活动办完,主席团把剩下的钱各自分了大头,顺便买了些小礼物分发给干事们。
“要是没点好处,谁也不愿白白吃苦受累。”会长张磊很坦然,他表示不仅经费“有利可图”,连活动奖项也是可控的,“规则都是针对圈外人。”
相比社团的“遮遮掩掩”,学生会的“潜规则”则显得“直接粗暴”。某高校研究生学院新生入学,为了选上班委,有人直接给辅导员塞钱,后来得偿所愿。诸如此类操作,在每年“换届竞选”时都会迎来高潮。
一方面,竞选前请客吃饭少不了。某大学辅导员向记者透露,每逢学生会换届,接二连三的饭局能排满一周,而且互相攀比。如果一个团支书的竞选者请客吃饭,很快其他竞争对手也会闻风而动。不仅如此,竞选结果出来之前,就有候选人提前召集学生会中层,明确表示“只要支持自己,日后自有好处”。
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后备势力,部长们不惜对优秀人才“威逼利诱”。而新人如果不小心站错队伍,可能会“出局”。刘安是某大学体育部部长竞选的热门人选,曾组建足球队代表学校参赛获奖,体育是强项。有人向体育部部长段银举荐了他,段银承诺,只要刘安报体育部,下一任部长就是他。但刘安考虑之后,转报了组织部。
得知结果的段银质问刘安:“为什么不加入体育部?”刘安直言,不想把体育作为大学提高的方向。段银便撂下一句:“敬酒不吃吃罚酒,学生会哪个部门今后你都别想进了。”
最终,刘安落选,而段银当选学生会主席。刘安本以为风波到此为止,没想到,自己会因此失去省优秀大学生的荣誉称号——据知情人讲,段银在指导老师那使了手段,把名额据为己有。
与辅导员不得不说的“秘密”
学业成绩倒数第一还能获得两万元国家奖学金?这事儿发生在一高校研究生学院。
评选国奖,除了学业成绩,还要看学生的社会实践。据该院学生爆料,国奖获得者是学院学生会主席,虽然成绩倒数第一,但通过几十个学生活动违规加分,综合成绩排第一。
其实评选关键还是辅导员的态度。爆料人表示,辅导员对最终人选的确定有很大话语权。“辅导老师没有点头,他也不会通过。”
而在党员名额、其他评优评奖的考核上,“学生会干部优先”更是约定俗成的规则。譬如学生入党,辅导老师会将学校分配的党员名额进行再分配,留一部分给学生干部,然后再分给各班。
抱紧辅导员大腿为自己“谋福利”,这在一些学生会是心照不宣的秘密。但这样的暗箱操作,让只有成绩、没有“关系”的学生有苦难言。
在师范院校,大四学生都有实习考核,选到好的实习学校,如果表现优秀,很可能就被留下来。为避免纠纷,学院规定实习学校由同学们自主选择,但如果“撞车”,成绩处于劣势的就要让贤。
尽管规则明朗,实践部的李天还是和组织部的周强“杠”上了。
实习之际,李天选择了本市最好的三中,凭自己的成绩悬念不大,所以当他收到周强的“不情之请”时很意外。择校名单最终需经辅导员审核,周强的成绩不如李天,但他自恃是老师跟前红人,请李天“最好另选学校”。
李天没有让步:“大家都是学生,做事得按学校规矩,凭什么我要迁就你?”结果名单出来,周强去了三中,李天却被安排到另一所乡镇学校。对此,辅导员解释,周强入围了市十大感动人物的评选,事关学院荣誉,安排三中是为了更方便与政府信息对接。
李天愤愤不平,想找辅导老师理论,朋友却劝他:你何必去争呢?除了自讨没趣,又能得到什么?(文中人物为化名)
学生组织不应成为官僚作风的“受灾地”
学生会滋生“官僚气息”,很大一个原因在于,谁主导了学生会的工作?就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情况来看,是辅导老师。
辅导老师直接与学生干部接触,对许多工作有决定权。如果缺乏公正的心态,某些主席会长便自恃“有老师撑腰”,难免自我膨胀,犯下“官僚化的错”。在刘安的事例中,也是辅导老师默许不合理行为,才助长了主席的“官僚”习气。其实主席也是学生,本应为学生发声,而不是一味讨好辅导老师。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辅导老师在分配资源时缺乏有效监督。
其次是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是青年人正式步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也是价值观塑造的关键一环。一方面,“官僚气息”极易在社会和高校之间蔓延,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造成侵蚀;另一方面,年轻人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往往也是某些社会风气的折射。
学生组织不应成为官僚作风的“受灾地”。只有遏制社会的不正之风,才能保证校园风气的纯良。10月2日,共青团中央发文倡议学生干部要心怀组织、心怀团队,为广大的学生做好服务。随后,北大、清华等41所高校学生会联合发起“学生干部自律公约”,表示坚决反对“官”本位思想。但最终成效如何,还真得广大学生干部清楚认识自我,少务虚,多看重工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