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日程安排直接关乎权利大小?
2018-10-30
从 近年来披露的案例来看,通过领导日程安排伺机而动的现象逐渐增多。有些别有用心者通过出卖领导日程获利,有些不法商人借助日程故意接近官员以达不可告人之目的。但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深,“亲”“清”政商关系的日益巩固,这一围猎官员的招术也必将失灵。
那么,领导日程是否该保密,中外规定有何不同,如何规避通过日程安排围猎官员?就这些问题,廉政瞭望记者采访了多名专家。
公不公开,是个问题
廉政瞭望:在我国,哪些级别的领导干部会有日程安排?有没有具体的规定或是通行的做法?
毛昭晖:我觉得涉及到日程安排的领导主要是厅级以上领导干部,或者说地方主政官员、一把手,比如某市书记、市长。像市级以下的职能部门负责人可能就不会涉及太多日程安排。
杜治洲:领导的日程取决于三大因素:领导自己的主观意图、上级部门或领导的安排和各类突发的公共事件需要。第一种是主动日程,如领导自主决定的调研考察等;第二种和第三种是被动日程。如根据上级调研、督导安排的陪同日程,还有为应对各类应急事件做出的日程安排。通常情况下,级别高的领导,主动日程相对较多,被动日程比重较少。
廉政瞭望:领导日程是否该保密,一般人能从领导日程里获取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杜治洲:一般来说,领导日程并不是机密,个别特别的外事活动细节除外,还有当行程内容涉及国家秘密时,领导日程不能公开。
谁说日程安排直接关乎权力大小?
毛昭晖: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与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杜治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副主任
乔新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胡光伟:四川省社科院教授
毛昭晖:领导日程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从公开透明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公开领导日程的方式来提高施政效率、办事科学性,也可以加强相关部门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但是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公开领导日程,所以一些党政机关也就习惯性地不公开。
廉政瞭望:获取领导日程,通常会在哪个时间段呢?
毛昭晖:获取领导日程安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制定日程时得到信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嵌入到行程里。比如领导要去某地调研,可能会去一些企业,但去哪些企业领导可能就没概念了。所以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如果提前知道日程,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后,把自己的企业作为其中一个点,这样的话就能产生很多效果。
第二个阶段是日程制定以后,在执行过程中,根据领导的日程见缝插针。领导干部在正常的施政环境和范围内会比较严谨,一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比如从主政地到另一地开会之类的,环境变了,内心可能会放松一点。这时一些别有用心者就会见缝插针,找准领导的碎片时间,实际上是为寻租提供了机会。
廉政瞭望:这样看来,领导日程实际上还是有很多尚未公开,那他们的日程又是从哪些渠道泄露出去的呢?
胡光伟:领导秘书、秘书处、办公厅、驾驶员、家属,这些渠道都可能外泄。
毛昭晖:还有接待单位、安保部门、会议主办方等等。上级领导要到下级单位去视察,那么接待单位或是安保部门就会提前得到一些领导日程的不完整信息。比如只知道部委领导要来了,或者省领导要来了,但具体是谁,他们不清楚。但这种信息,有意识地去判断和分析,会得出一些真实的信息。
反映正常诉求也有可能“搭便车”
廉政瞭望:除了公务日程安排,一些领导的私人行程是否也能算作领导日程的一部分?
毛昭晖:我们讨论的领导日程安排指的是公务活动,或者跟公务活动相关的涉及到生活、住宿、交通这方面的活动。领导的私人活动应该不纳入领导日程里面,私人活动很多领导自己都会保密。现在的领导很谨慎,有些私人活动都不会带秘书。
廉政瞭望:了解领导日程安排之后,有没有一些正向的积极的作用呢?
杜治洲:有助于让公众知晓政府工作情况,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方便群众监督政府官员,也拉近了干群关系。国内部分地方政府开始向公众公开领导日程安排。
毛昭晖:从一些企业角度来讲,了解领导日程并不是想要获取法外利益,可能是一些正常诉求通过正常途径难以实现,其实不光是企业,包括地方政府、下级部门等都很关心领导日程安排。提前了解这一情况,对企业或者下级部门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正常诉求的反映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一些“搭便车”的事情,把个人诉求或者非正常诉求都混在一起,这就是公私不分了。
廉政瞭望:在国外,官员的日程安排是怎么规定的呢?
胡光伟:总的来说,国外官员日程公开的比较多。正因为他们的日程并不神秘,老百姓想知道都可以通过一些公开途径获悉,所以国外很多老百姓對官员的日程安排其实是不太关心的。但是涉及到军事、国防、秘密之类的日程安排,国外也是保密的。
毛昭晖:有些国家的政务官不仅会公开公务活动,也会把私人行程对外公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了选举,作为一名政务官、一地主要官员,他们会全方位、甚至24小时公开,取信于选民。在中国,领导8小时以外的时间主要还是属于个人活动时间。
更需警惕“你情我愿”式腐败
廉政瞭望:如何看待通过领导日程对其围猎这一现象?
胡光伟:不是围猎官员,是围猎官员手中的权力。除了别有用心之人想要通过领导日程摸清领导的喜好外,另一对象也要引起关注,就是领导自己,他故意把行程泄露出去,以谋求寻租机会。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官员高消费之后,打个电话告诉相关人他在哪里,说白了就是叫别人来买单。
毛昭晖:这种现象是对公共权力正常运行的一种严重破坏,其本质是一种腐败行为。这里还需重视另一个问题,实际上有很多领导也是你情我愿。
某些企业家或者资本集团的能量很大,很有可能上到中央下到地方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少领导有需求,而这些人能为领导提供一些新的圈子,甚至提供权权交易的机会,扮演“掮客”角色。在这些人面前,有些地方领导还要依托他们来实现政治发展的诉求,所以就会无意识透露或者是主动告知中间人自己的日程安排。
廉政瞭望:怎样规避这种围猎现象?
毛昭晖:核心是权力制衡。为什么要了解领导日程,因为领导权力太大了,尤其是一些一把手的权力。这种权力是对整个政治经济社会资源的全方位控制,只能说领导的权力小了,日程就不那么重要了。
从微观层面来讲,领导的政务活动要做到公开透明,就应该有个过程监督。比如新加坡实行的日常行为报告制度,官员24小时的活动都要记录,之后交给上级领导,领导看完之后发现一些问题或是疑虑就会与官员交流,如果问题严重,就会交给相关调查部门。我国目前强调过程监督,可以效仿这种日常报告制度,形成一种压力机制,让官员在日常活动中慎用权力。
乔新生:各级领导干部出行必须事先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但不要扰民,到下级视察工作,应当按照程序规则,不能够打乱下级机关的工作节奏。
杜治洲:还要在全社会进行廉洁教育,促进廉洁社会风尚的形成,降低公众对腐败的容忍度,使通过领导日程围猎官员的现象没有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