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下看“宅男”的构词方式

2018-10-30罗跃鸿付永

校园英语·下旬 2018年7期

罗跃鸿 付永

【摘要】本文使用原型范畴理论,详细分析了网络新词“宅男”的构词方式,也在不同程度上探索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具有一定的新意。这也符合钱冠连提出的中国的后语言哲学思想,即把外国语言学理论用在对汉语的研究上,因此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对研究其它的时新网络词汇,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宅男”;原型范畴理论;构词方式

【作者简介】罗跃鸿,男,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与英语笔译;付永,男,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一、引言

在中国期刊网上打入“宅男”两个字,共搜索到200多篇文章。其中,彭晓(2010)、高岚岚(2010)均指出“宅男”来自于日语中的“御宅”;除“宅男”、“宅女”外,还有“宅童”的说法,金波生(2008)把这三者统称为“宅人”,孙艳(2008)用潜显理论分析“宅男”的词源,推出“宅X”公式。然而,有关“宅男”的文章没有出现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说明挖掘的空间还很大,上述79篇文章中仅孙艳一人用国外语言学理论分析“宅男”的词源,笔者试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入手,对“宅男”的构词方式作另一番探析。这也很符合钱冠连(2007,2010)提出的后语言哲学语境:1.吸取西方语言哲学(包括分析传统和欧洲两部分)的营养,不炒作它的老问题,而是节外生新枝;2.生出什么新枝呢?从日常社会生活中寻找一个一个具体的语言问题,从词语分析(形而下)找入口,从世界与人的道理(形而上)找出口,管住入口与出口,同时让选题与风格多样化;3.重视汉语语境,实现西方语言哲学的本土化。贯彻这一原则,白解红、陈敏哲(2010)分析了汉语网络词语“X客”的在线意义建构;刘正光、崔刚(2005)从非范畴化角度分析了“副词+名词”的结构。钱冠连,包括许多学者,没直说的是,英语中的很多语言现象都被外国专家研究透了的,如西方认知语言学家就对介词现象作了大量大量的研究,因此我们集中于对汉语语言现象的研究更有意义,更有潜力可挖。

二、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又可简称为原型理论,首先我们应认清原型概念的由来,Berlin&Kay;(1969)发现了不同语言中的基本颜色(basic colors);Rosch(1975)发现鸟范畴也具有原型结构,知更鸟是与其他成员具有更多共享属性的成员,所有其他成员与原型具有相似性;Labov(1973,1978)的杯子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在人的认知中原型的存在,也证明范畴边界的模糊性确实存在。赵艳芳(2000:63)还指出,尽管“原型”经常用来指范畴内的最佳成员或典型代表,但原型更确切的含义是指作为范畴核心的图式化的心理表征,是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其最佳成员只是原型的个例。其次,我们认识到范畴又可分为基本等级范畴、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依照赵艳芳(2000:63-65)给的定义:1.基本等级范畴是典型的原型范畴,体现为范畴成员之间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完型、功能等方面),原型也在基本等级范畴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即基本范畴具有明显的原型成员;2.上位范畴是寄生于基本范畴之上的,因为它依赖基本范畴获得完型和大部分属性,上位范畴具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聚合功能,即集合下级范畴成员构成范畴等级,二是突出所属成员明显的共有属性;3.下属范畴是在基本范畴基础上进一步的切分,也是寄生范畴,在下属范畴上,人们很难区分原型、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因它们之间的微小差别已不影响人的完型感知。所以,“宅男”可以看成是基本等级范畴“宅”和“男”的再生化,产生很多单个原型“宅”或“男”不具有的属性,下文将通过图表的方式进行分析。

三、“宅男”的构词方式分析

查《现代汉语词典》,“宅”的意思是“住所,住宅”,所举得例子是家宅、深宅大院、宅第、宅基、宅门、宅院和宅子。由此可见,“宅”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形容词性质,后者居多。“男”的意思是:1.男性,此项举得例子很多,男学生、一男一女、男盗女娼、男儿、男方、男家、男科、男男女女、男女、男人、男声、男士、男性、男子、男子汉;2.儿子,例子有长男、中男、少男;3.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五等,仅一个例子,男爵。由此看出,“男”的词性和“宅”的一样,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形容词,后者比例最多。我们可以用树形图把两个字的关系图画出来:

由图一所知,“宅”属于基本等级范畴成分,由“宅”这个原型成员,生成许多新的下属范畴,如“住宅”、“宅第”等。

由图二可得知,“男”的范畴等级图比“宅”的复杂,“男”上升为上位范畴,它的三个释义则为基本等级范畴,三个释义下的例子,又构成下属范畴。分析最新网络词汇“宅男”,其中的“男”,偏重“儿子”的意思,取名词性质。图一中的“宅”,只有一项释义,偏取形容词性质。两个原型之间的融合互构,请见图三:

图三表明,图一中的基本等级范畴“宅”和图二中的基本等级范畴“男”的第二项释义,反而是复合词“宅男”下的下属属性,这是因为三幅图中的主体的变换,因此范畴的层次也不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图一、图二的确是图三的基础,图三是对它们的延伸和升华。

下面我们一一分析“宅男”的下属范畴的属性中的各个要素。上文指出,“宅”的原型意义是“住所、住宅”,即主体是处在一个封闭的容器内,很少和外界发生接触,在古代,此类人,可能是等着金榜题名、寒窗苦读的学子或专门专研古圣先贤经典的学究等,到现代,由于电脑的出现,网民越来越多,势不可挡,年轻一代更是首当其冲,把网络生活发挥到极致,以致深入简出,可以不在乎形象外表,不注重饮食规律,完全沉迷虚幻的世界。因此,从“宅”借入的属性有四条:1.不出门;2.不参加社交活动;3.整天在室内上网;4.喜欢写日志。“男”的第二项义是“儿子”,因此直接借入该属性,另一个典型特征是他们一般都是单身汉,还没完全走上社会,吃穿住行完全靠父母,尽管年龄不小,由于八零后大多是独生子,家庭条件好,他们的寄生生活也得到容许,总比到外面充当小混混好,父母也难免为他们的就業、终身大事耗费脑筋。看到(d),从“宅”和“男”同时借入的属性,既然不出去,男性一般好斗、喜欢炫耀自己的本事——这两个特性可以全体现在玩游戏的技术中,玩游戏升级,获得各种“宝物”,人家出高价不卖,收藏起来,留给自己用,斩露头角,因而有了收藏的癖好;我们知道,古代的格言是“男主外女主内”,到了当今求好求快的世界,怎么男的“主内”呢,这就对传统价值观形成张力,“宅男”因此比“宅女”的特征多,这也是笔者选择分析“宅男”的重要理据,现在“暖男”特别喜欢多,在父辈们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宅男”也就成了另类。因此,也就自然过渡到“宅男”这个实体的最突出的具体属性,他们是离不开电脑的新型人类,他们自己过得有滋有味,对外人来说不可理解。最后,“宅”与“男”融合会产生非借入的全新的属性:1.体现偏胖,疾病增多;2.孤单并不孤独;3.玩游戏时喜欢使用漫骂语言;4.不想上班或上学;5.作息时间不稳定;6.喜欢上虚拟的人物。当然,肯定还有其它的新的属性,不便一一穷尽。“宅男”的属性更多的来自于“宅”这个原型范畴。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衍生的新的属性?F.Ungerer&H.J.Schmid; (2001)在分析apple juice和coat collar时并没分析其原因。笔者个人认为,要用隐喻理论分析,认知语言学中认为,隐喻是对源范畴至目标范畴的一种映射,隐喻的理据是建立在人的基本经验之上的。创作“宅男”这个新词的人,根据“宅”和“男”两个各自的原型范畴,结合此类人的特点,或许也结合自己曾经拥有的经验,赋予了“宅男”新的内涵属性,由于这个词非常新、生动形象,网民们也一下子传播开来,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不断地调整、赋予该词新的意义。或许随着时代的变迁,又会有新的词取代它,反映更另类人的性格。

四、小结

本文使用原型范畴理论,详细分析了网络新词“宅男”的构词方式,也在不同程度上探索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具有一定的新意。然而本文的不足是,对于两个原型范畴“宅”和“男”之外为什么会出现新的非借入属性,笔者还分析不到位,还有深层次的规律可待挖掘。

参考文献:

[1]Ungerer,F.and H.J.Schmid(2001),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