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获得感欠缺问题探究
——基于金陵科技学院的调查与思考

2018-10-30

关键词:理论课教材政治

尹 剑

(金陵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9)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这些根本问题。因此,教育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提出要以增强学生获得感为核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为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各高校都在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获得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崭新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指大学生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单独或系统的学与教,获得知识论层面、价值观层面和方法论层面的实际增益和主观受益的统称[1]。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破解学生获得感欠缺的难题,笔者所在的课题组设计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并于2017年10—12月,在金陵科技学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该校二、三、四年级本科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4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364份,有效率97.43%。参与调查的1 364名学生中,男生812人,占59.5%;女生552人,占40.5%。中国共产党党员50人,占3.7%,其余96.3%为共青团员。二年级学生826人,占60.6%;三年级学生427人,占31.3%;四年级学生111人,占8.1%。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能够认识到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部分同学也认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发现大学生获得感欠缺是一个不容忽视、亟需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现状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主流积极健康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调查中,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很好的学生占23.17%,有一定效果的占62.61%,没什么效果和说不清的占14.2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情况调查中,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占18.10%,感兴趣的学生占46.85%,不太感兴趣的学生占28.89%,另有6.16%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或者反感。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超过85%的学生也认为是有效的,但真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兴趣的学生却只占67%。这说明有一部分学生也许仅仅因为学分、考研、国考等原因才愿意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心并未真正喜欢和认同。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欠缺

部分学生并未发自内心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程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获得感欠缺。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指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不仅获得了相关理论知识,学到了认识世界、思考与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而且能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健全的人格,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和满足感。大学生的获得感,已经成为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需求情况调查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基本理论(占55.35%),帮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占47.21%),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帮助(占41.28%),提升学习能力(占33.58%),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占31.38%)。这说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望较高,他们不仅要获得知识,还要学会方法,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最终对国家、民族发展历史经验以及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而现有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有的课程仅教授基本理论而脱离社会发展实际,有的教师只是知识的灌输而不教授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甚至个别教师课堂上宣传错误思想误导学生,从而导致大学生获得感欠缺。

二、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欠缺的原因

(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不充分

在对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进行的专项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占53.23%),培养哲学思维方法(占31.09%),被课程内容吸引(占22.73%),被老师人格魅力折服(占17.08%)。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学生调查显示,这些学生不喜欢的原因有: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占49.12%),上课不听、靠死记硬背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占46.85%),与专业课学习无关、对就业无帮助(占43.69%),老师讲课效果不好(占17.74%)。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中有五分之一是被课程内容所吸引的,而不喜欢的学生超过一半是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同样的教学内容为什么会让学生产生如此反差巨大的感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课程,是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奠定科学思想基础的课程,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是由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党的十九大后,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中宣部、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了全面系统修订并已投入使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始终紧密围绕教学目的,遵循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基本结论,而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任意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做到既能熟练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能创新话语体系和教学体系,让教材活起来,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可见,学生的获得感与教师如何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如何巧妙使用贴近大学生的语言、如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如何熟练使用多样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用好、讲好新修订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新教学模式的研究运用不敷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教学方法”,这说明学生对教师上课的方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是不满意的。学生认为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课堂氛围沉重、老师教育方法过于老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足等问题(表1)。

表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贴近青年,润物细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因此,为充分彰显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地位、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陆续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一是情境体验式教学,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创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能理解和把握的教育情境,并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思想、价值观和行为等产生直接影响的教学过程[2]。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创设出好的情境,进而在情境中与学生激发情感共鸣,解决思想冲突,最终实现教育目的。二是思维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只提出教学的基本原理——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并不给教师规定详细的教学细节,实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整合教材、掌控课堂的要求[3]。三是专题式教学,即教学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突破传统的按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形成既有先后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专题确定教学方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相对集中深入地进行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4]。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不仅能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还要能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上述新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需要他们既有深厚的学科背景、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饱满的教学热情、创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因为受到大班课、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并未能很好地将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因而造成学生获得感欠缺。

除课堂教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但实践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带出课堂,带出校门,而需要统筹安排、精心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设计时,既要注意结合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贴合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选好出发点,从学生的视角考虑、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启发、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学生才会由内而外地认同、支持教师,从而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新教学手段更新不及时

问卷调查显示,教学手段也是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下,“互联网+”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变革,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目标和趋势。学生也渴望有更新鲜、便捷、多样的教学手段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慕课的兴起,使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对教师而言要求必然更高。因为授课受众面广,又缺乏现场教学氛围,所以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还要对课件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的混合学习方式——翻转课堂的运用,则需要教师在课堂以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筛选资源,布置任务,批改作业,分析指导。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智能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移动网络教学客户端——云班课正在被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用。作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还可以借助云班课来创建自己的班课,为学生提供移动设备上的视频、课程订阅、作业等学习资料服务,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头脑风暴、即时投票、计时答题、问卷作答等互动。但真正能将这些依托新技术的教学手段娴熟运用于教学的教师只是少数,大部分教师因为年龄、精力、技术、责任心等原因,未能及时学习运用新教学手段,从而导致学生课程获得感和满足感欠缺。

三、提升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途径

根据前文所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欠缺的因素大多与教师有关,因此,解决大学生获得感欠缺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对教师的角色进行重构。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同时,“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传统课堂受到冲击,师生关系愈发复杂立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重新对自己进行清晰准确的角色定位,才能真正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也才能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5]。

(一)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先进思想文化在内容上有交叉、重叠,例如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等都是文化因子,它们又存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并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显现作用。先进文化浓郁的思想底蕴所带来的权威性,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优秀的传统文化则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共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另一方面,现代教师应该是具有深层次文化底蕴、高品位人文修养的育人者。学识渊博、博古通今且有着深刻思想和灵动智慧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应当自觉担负起先进思想文化传播者的责任。

(二)做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宣讲的重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首先自己进行科学研究与解读,坚定政治立场,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然后将其与授课内容相结合,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影响大学生。这可以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人师表的价值底线,即坚持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

(三)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重要使命,而培养人才的最高境界是心灵的塑造和灵魂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重点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课程。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准确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95后”“0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有着与以往任何一代都不同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用“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来描绘他们,称他们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不只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更是信息源和传播者。如果教师不注意研究教育对象的这些变化,仍然教条刻板地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极有可能导致学生枯坐课堂,心不在焉;老师口不应心,缺乏自我认同,丧失教学动力。

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及时主动地指引大学生破解人生难题。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面临困惑和困境,教师应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为大学生指点迷津,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引领他们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艰难险阻,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面对人生境遇;引导学生深思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材政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教材精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