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隐性流失现象探微

2018-10-29刘志强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7期

刘志强

摘 要:教师隐性流失是一种相对于教师显性流失的教师质量或效力的消退现象。本文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隐性流失概括总结为八种不同的表现类型。高校思政课教师隐性流失的诱因既包括教师个人的内在因素,也有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外在因素。为此,应从提高思政课教师社会地位、深化高校考核分配机制、加强教师思想建设以及关注其心理健康等方面化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隐性流失问题。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隐性流失 原因 化解路径

教师隐性流失(Teacher Attrition)是一种相对于教师显性流失的教师质量或效力的消退现象。[1]相对于可控的显性教师流失,教师隐性流失导致的教师力量和效用的损失对学校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严重危害已经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隐性流失问题开始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顾名思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隐性流失是指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居其位,不谋其政”,没有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思政课)教师的隐性流失,不仅影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占岗不尽力”的敷衍行为严重冲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培养,动摇了我国高等教育百年大计的根基。因此,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师隐性流失问题,在辨识其表现类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隐性流失背后的动因,进而探寻有效的化解策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是当下学术界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隐性流失现状解析

高校思政课教师隐性流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八种类型:

一是经济利益追求型。因不满足自己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师工作的经济收入,想方设法到校外兼职、炒股、做副业赚取更多的经济收入。二是自我价值追求型。因思政课教学、科研的舞台无法带给自己足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重心转向校外,把主要精力投入校外其他事业和舞台上,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三是学位职称追求型。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读硕、读博、报课题、写论文,追求更高的学历学位和尽快达到职称晋升条件,而忽视思政课教学工作。四是科研学术追求型。偏爱做科研、善于做科研,终日忙于报课题、做项目、发论文,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无兴趣也不擅长。五是挫败失意型。因个人经历过职业挫败,遭受打击,心理失落,从而丧失了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六是原地踏步型。教学、科研、职称等方面有了一定成绩或地位,便安于现状,既无动力进行科研,也无热情用心教学,得过且过,敷衍上课度日。七是消极对抗型。少数思政课教师,未能抵御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蚀,甚至政治立场发生了改变,被西方民主、自由等所谓“普世价值”所俘获,不仅不能正常地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甚至在课堂上公然发表指责和攻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言论,对青年大学生造成思想干扰,影响十分恶劣。八是心理扭曲型。少数教师因长期承受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压力,紧张情绪得不到良好疏解,日积月累,无法承受之重,最终产生心理失衡、扭曲,变得急躁、敏感、易怒,对学生失去耐心、态度冷漠、粗暴,动辄迁怒于学生,甚至讽刺挖苦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对同事疏离、退缩、嫉妒、摩擦增多、情绪充满忧郁和攻击性。[2]

此八种类型的思政课教师,有些人是有追求、思进取、勤付出的,自身努力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普遍是以追求和提升个人利益为主;有些人是丧失热情,态度消极、敷衍了事,进入课堂仅仅是为了应付课时和工作量,对教学、科研都丧失兴趣,甚至厌倦工作和生活;有极少数人甚至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破坏力的“害群之马”。这些教师严重削弱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质,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资源无形的、事实的流失。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隐性流失现象的原因解析

高校思政课教师隐性流失的诱因纷繁复杂,既包括教师个人的内在因素,也有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外在因素。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隐性流失的内在原因

1.马克思主义信仰迷失

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治国理政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使命。而在经济全球化、网络时代、全媒体时代,在各种思潮碰撞、多元价值观、多样文化冲击下,少数思政课教师陷入迷茫,丧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据2012年陈爱华针对广东省部分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的一项调查显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教师比例仅为63.3%,表示“不信仰”、“半信半疑”、“说不清楚”的比例分别占到5.8%、13.8%和17%。[3]没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坚定的政治立场,丧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不可能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法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必然无法肩负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2.职业理想信念缺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教师所肩负的使命尤为关键和神圣。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怀着发自内心的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作为自己热爱的事业,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才能真正投入足够的热情,全身心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教师仅把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缺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理想信念的追求,缺乏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敬业精神,认识不到自己担负的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必然会导致浮躁应付、得过且过的谋生行为。

3.业务素养能力不足

2017年,笔者针对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某5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前在职在岗的思政课教师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出身教师所占比例约为34.7%,其他学科背景教师占比较大的依次为哲学21.7%、中国史15.2%、政治学6.5%,教育学、法学、世界史、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背景出身的思政课教师也都不乏其人。我国高等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从近十年前才刚刚起步,现任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中,年长的大多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出身,自身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性教育不够、理论基础不深、知识面狭窄,有人连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都无法讲透,更无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网络时代纷繁复杂的时事、热点和焦点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解释。新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虽大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博士、硕士,但在教育教学方法、授课技巧、课堂掌控、教学经验等方面普遍存在着欠缺和不足,以及重科研轻教学、善课题拙授课的倾向较为严重。

4.心理调适能力欠缺

高校教师是高职业压力群体,而思政课教师更是高校教师中承受心理和精神压力最大的人群。教学任务繁重、知识结构更新要求高、职业成就感和获得感低。随着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要求的提高,各级思想宣传部门对高校思政课教師的监督监管,对高校思政课的抽查、听课愈加频繁,思政课教师们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必须谨言慎行,避免出现不当言论,精神高度紧张。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并不具备足够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调适能力,长期处于高压紧张的心理亚健康状态,遭受职业倦怠症困扰,工作热情丧失、情绪低落、态度冷漠,人际关系紧张、师生隔阂加深,甚至出现心理扭曲,以玩世不恭或讽刺现状来减轻挫折感,以嘲笑同事、讽刺学生、抱怨、谩骂等方式发泄不满。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隐性流失的外在原因

1.社会认可度不高

近年来随着西方意识形态的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在网络空间和各种传媒上的泛滥,对我国社会的不断侵蚀和渗透,以及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前我国社会上重物质轻精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之风盛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境地。在社会上高校思政课教师经常被嘲讽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得不到社会大众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在高校内,因思政课与就业率、经济利益无直接关系,而被严重轻视、被“边缘化”;在课堂教学中,因思政课内容抽象、与现实生活脱节、实践环节少、枯燥无味,大学生认为思政课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就业和发展无关,普遍存在着排斥、厌烦情况,无论教师多么努力、授课多么生动,使出浑身解数所得到的只是大多数学生的不屑一顾。

2.经济待遇偏低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群体,高校教师自身为接受高等教育,在经济和时间上都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当前我国社会中,教师的工资收入水平还远没有达到“教师工资应处于社会的中等偏上水平”的目标。在高校内,思政课教师的收入水平也普遍低于其他学科的专业课教师,同样为接受教育、为成为高校教师付出了巨大成本,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收入水平无法很好的体现和匹配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的真正价值,思政课教师必然心灰意冷,丧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

3.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

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中明确要求,“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按师生比1:350-400配备,专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按师生比1:550-600配备”,[4]但很多高校连最低配备数量标准都未能达到,高校普遍存在思政课教师配备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而本科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不仅承担全校本科生思政课,往往同时要承担数百、数千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课时量远远超出其他专业课教师,而且思政课又普遍采取大班教学的形式,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课程教学和课堂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特征,要求必须与时俱进,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和解读最新的治国理政理念、思想、战略,研究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点、焦点,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充实和修正教学内容,又在无形中大大增加了思政课教师的工作量。

思政课教师同时还要面对学校、学院的科研目标任务考核和个人职称晋升的科研条件要求,必须完成规定数量的各级课题项目,发表规定数量的各级学术论文,而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要想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又比其它学科门类更加困难,沉重的科研任务又给思政课教师增加了无法回避的巨大压力。

4.考核机制存在不足

高校思政课教师所承担的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任,同高校其它专业课相比,教育的效果需要更长的过程才能显现,更难以在短期内进行量化评估。而我国高校盛行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普遍是以同样的绩效考核标准和职称晋升标准对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实行简单、机械的考评,这些片面的、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会严重刺伤思政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资源分配不科学、不公平

一方面,我国长期存在着教育资源向理工科倾斜,社科类经费相对紧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空有政治地位,却没有相应的现实地位。教育部明文要求的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实践中经常被高校暗中克扣和打折,长期执行不到位。高校思政课教师很少有访学进修、学术交流、实践调研的机会,思政课教师处于弱势地位的窘境长期得不到改变。另一方面,我国社会普遍存在论资排辈和学术垄断的现象。少数资历深、地位高、人脉广的教师往往可以轻松获批高级别的科研课题项目,但很多有才华的青年教师却经常因所谓的资历、职称等限制条件而被拒之门外;很多高级别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版面几乎被少部分资历深、地位高的所谓专家及其朋友圈所垄断,大多数普通思政课教师虽历经千辛万苦,论文成果也难以发表和展示。

三、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隐性流失问题的路径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隐性流失,不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才,影响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发挥。有效化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隐性流失问题迫在眉睫。

(一)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

高校思政课教师长期以来空有政治地位,经济待遇、职業声望、社会权益等方面不仅与社会上许多其他行业存在很大差距,与高校内其他专业课教师比较也相去甚远。只有真正落实“确保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优先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5]切实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岗位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才能既留住思政课教师的人,更留住思政课教师的心。

(二)深入改革高校考核机制和分配制度

高校应深入开展考核机制改革,摒弃不公平、不合理的对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实行“一刀切”的绩效考核标准和职称晋升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意识形态性,与时俱进的时效性,大班教学的困难性等客观情况,使得教学任务耗费了思政课教师绝大部分精力。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增加课堂教学权重,引导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上”。[6]各高校必须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情况,对思政课教师实行不同于专业课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鼓励思政课教师自主的根据个人特点和特长选择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全面考核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切实对思政课教师在科研立项、学历提升、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政策倾斜和照顾。

高校还应深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科学、公平的分配制度。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解读党和中央最新的治国理政理念、思想、战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充实和修正教学内容而付出的巨大工作量;充分尊重思政课教师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多、专业杂,课堂掌控难、劳动强度大、作业批改量大、师生交流工作量大的客观事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工作量的统计核算系数;充分认识思政课教师科研成果产出相对困难的现实,适度放宽思政课教师的业绩考核标准,适当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岗位津贴等级。[7]加大对文科科研立项和成果的奖励力度,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投入,进一步激发广大思政课教师开展学术科研的积极性。

(三)加强思想建设和业务培训

各级宣传教育部门和高校必须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思想建设工作。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路人,“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教育引导和思想建设,才能打造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才能让思政课教师树立和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学懂、弄通、讲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和信守远大职业理想和高尚师德,心怀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保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热情永不褪色。

宣传教育部门、高校应科学的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规划,建立和完善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努力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8]应积极创造条件,让思政课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学术交流研讨、学术考察调研、社会实践等多方渠道开阔视野、了解国情、了解世界,丰富教学素材、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职业幸福感和工作满足感,从而更好的调动他们教学的积极性,在思政课教学上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能量。

(四)关注思政课教师的心理健康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在高校已基本普及,但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舆论普遍认为高校教师职业地位高、工作收入稳定、享有寒暑假、生活轻松自在。可实际上,高校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负担,近几年有关高校中青年教师过劳猝死、寻短自杀的案例也屡见报端。尤其随着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对思政课教师意识形态责任落实的强化,广大思政课教师承受的压力更是与日俱增。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切实重视和关注思政课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方面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通过组织开展压力管理、挫折管理等正规培训,帮助思政课教师提升心理学知识储备,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学会自我减压。另一方面,通过为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团体辅导、个人咨询等形式,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帮助心理亚健康教师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等。高校还应努力改善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环境、办公环境,积极组织轻松愉快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帮助教师调控情绪、调节生活、释放压力,让思政课教师能以积极乐观、健康阳光的心态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 姜蕾.美国防制教师隐性流失的教师教育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9:1.

[2] 付晓东,东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3] 陈爱华.实证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4]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9/t20150923_210168.html.

[5]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7] 朱怡悦,葛彦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

[8] 杨荣.湖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