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壁鸠鲁的幸福教育
2018-10-29刘珍雷向永
刘珍 雷向永
摘 要:什么是幸福及如何实现幸福,对此问题历来有不同回答。伊壁鸠鲁是希腊时期的重要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创办了平民教育的学园,向平民阶层教授宇宙与自然知识,并教导人们如何实现幸福。伊壁鸠鲁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人和人的灵魂也都是由原子构成,痛苦对应灵魂的骚动,于是肉体健康、灵魂宁静即是幸福生活。由原子组成的灵魂有一定的自主性,于是人也有其自由意志而不必匍匐于必然性的命运,可以通过克制不必要的欲望与享乐,并自主自觉地运用自身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幸福。他所倡导的独立自主追求幸福与自由的幸福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伊壁鸠鲁 幸福教育 快乐 自由意志
伊壁鸠鲁是希腊时期的重要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创办了进行平民教育的学园,向平民阶层教授宇宙与自然知识,并教导人们如何实现幸福。伊壁鸠鲁的幸福论深受德谟克利特影响。但和德谟克利特的学说所不同的是,伊壁鸠鲁鸠鲁认为人有其自由意志,应自主自觉地运用自身的力量实现幸福。此外,伊壁鸠鲁还对快乐和欲望予以肯定,因为欲望多是人的幸福愿景,快乐对应欲望的实现,但不是所有欲望都应当去追求,也不是所有的快乐都应当享受。为此,伊壁鸠鲁对欲望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并分析了取舍的理由,实际上为人们确立了实现幸福的行事原则。
一、伊壁鸠鲁的幸福观
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灵魂和万物一样都是由原子构成,人一死,原子消散,人的灵魂也就不存在了。幸福与不幸都源自灵魂的感受,灵魂的骚动使人痛苦,灵魂的宁静让人愉悦,所以人最好在尽可能愉快的状态中过生活,并且尽可能少受痛苦。虽然享乐之事让人快乐,但短暂的享乐之后随之而来是骚动不安带来的痛苦,因而应当克制对富贵的欲念。“命运是很阔绰然而很无常的,至于自然,则自满知足。所以自然总能以它那些比较差、然而很可靠的手段,赢得那些伟大的希望。”[1] 113通过“有节制的享乐”过宁静淡泊的生活是实现灵魂宁静的最好的方式,因为这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自然的手段,简单易行又可靠。
作为德谟克利特学说的继承者,伊壁鸠鲁沿用了德谟克利特关于灵魂的学说和对“自然”的解释,认为“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容易得到的。”[1] 368生活虽然简单朴素,但实现幸福的过程伴随着快乐,享乐与幸福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伊壁鸠鲁并不完全反对富贵奢侈的生活,只是人要养成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惯,这样就能在失去这种生活时也不觉的痛苦,消除奢侈生活中潜在的带给人痛苦的风险。在这一点上伊壁鸠鲁显示出和德谟克利特的不同,后者摒弃富贵只过宁静淡泊的生活,因为命运无常,富贵与赤贫对人都是痛苦之源,唯有保持宁静淡泊的生活才是幸福之路。伊壁鸠鲁则认为,只要人养成了简单朴素的习惯,偶尔享受奢侈生活也是可以的,因为有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惯,人享受富贵奢侈的生活而不会贪恋它们,即使命运夺去了这种富贵奢侈的生活,也不会带给人痛苦并且人还可以继续以简单朴素的生活享有幸福,这样就可以安心享受偶尔的奢侈而不用畏惧命运。
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是一个无边界的大漩涡,“万物根据必然生成,因为万物生成的原因是漩涡……没有什么事物是偶然生成的,万物出于理由按必然生成。”[2] 164-166原子在一个必然性的漩涡中聚合和离散,原子聚合在一起形成物体,组成物体的原子离散了则物体也就灭失了。伊壁鸠鲁则认为原子下落时能偏离轨道,还可以存在一定的偏斜运动,由于这种偏斜运动,身处必然性漩涡中的原子也有一定的自由度,相应的由原子组成的灵魂也可以有一定的自主性,于是人有其自由意志而不必匍匐于必然性的命运,“就是听从那些关于神灵的神话,也比作自然哲学家们所主张的命运的奴隶好的多。”[1] 369伊壁鸠鲁对那些以必然性的命运为理由而苟且于世的观点持一种鄙夷的态度,“一些事物归因于必然,一些事物归因于机遇,一些事物归因于我们自己,因为必然取消了责任,机遇是不经常的,而我们的行动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就形成了是我承受褒贬的责任。”[1] 369
在伊壁鸠鲁看来,命运与机遇对人生的影响都是非常有限的,人是自由的,应当以自己的行动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把什么事都推给命运,是逃避这种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指望机遇也是不可行的,因为机遇不常有,唯有运用自身的力量自主自觉地行事,才是实现幸福的正确途径,一个愉快的生活着的人“他不信有些人拿来当作万物之主的哪个命运,他认为我们拥有决定事变的主要力量。”[1] 369
二、快乐与幸福
快乐与幸福的关系,历来争论不休,伊壁鸠鲁则教导人们大胆地追求快乐,但同时又告诫人们,并不是所有的快乐都应当去追求。“就快乐与我们有天生的联系而言,每一种快乐都是善,然而并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取;正如每一种痛苦都是恶,却并非每一种痛苦都应当趋避。”[1] 368快乐之事常对应幸福的实现过程,痛苦则常对应幸福生活有缺失的状态。伊壁鸠鲁虽对快乐进行了肯定,但也认识到并非所有快乐都有益于幸福生活的实现,也并非所有痛苦都與幸福生活的实现相悖。趋乐避苦虽是人的天性,但这种天性是服务于实现人的幸福生活,并且一旦幸福的生活圆满了,享乐也应当停止,因为在此之后的享乐不会增进人的幸福,因而是不必要的和应当加以限制的。
快乐感只是人的一种感觉,是人所做的事情带给人的感觉,是事情的意义的一种而非全部,快乐的事情不等于快乐,它还有其他意义,并且若仅以快乐论事情的必要性,许多对实现幸福生活很重要却并不能带给人快乐感的事情也被排除在外。在伊壁鸠鲁看来,在快乐之事最重要性在于对于实现幸福生活的意义。有的事情虽会带给人享乐,但由于会危及幸福生活的实现而应舍弃,有的事虽然带给人痛苦,却因有助于实现幸福而不应回避。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快乐观的不同,后者是不加选择的对所有的快乐都予以节制,前者则是有选择的限制。
在伊壁鸠鲁看来,人的幸福生活是一种在各方面都圆满无缺的状态,人所做的各种事情是都是向着这个最终目的而进行,每一件事又具体的对应一种欲望,正是具体的各种欲望引发各种事情的进行。人的欲望多种多样,但不是每种欲望都应付诸实施,而应“为了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来考虑取舍,因为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1] 367近代以来的功利主义者将快乐奉为主义,将快乐等同于幸福人生,将复杂的人生事务简化为快乐与痛苦进行衡量,由于忽略了人生境遇的多样性与事情的多重意义,仅考虑事情的快乐感意义,难以走进现实生活。相比之下,伊壁鸠鲁则教育人们直面人的现实生活,因为人的生活由各种事情构成,但人做每件事都对应一个具体的欲望或目的而不是最终的幸福生活,通过将人生事务划分为事情层面和人生总体层面两部分,对欲望进行划分与取舍,在事情的源头实现对人生事务的调控,以使人生朝向实现幸福生活的方向展开。
三、实现幸福的行事原则
伊壁鸠鲁的幸福教育不只是停留在幸福是什么的理论层面,还在现实生活层面给出了具体的行事原则,立足于现实人生去探究切实可行的幸福之路。引起灵魂骚动,干扰幸福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人的虚妄的欲望。人的欲望可以带给人痛苦也可以带给人快乐,同时欲望又是复杂的,有些欲望是正当,有些则是虚妄的,简单的说节制欲望或以欲望为中心行事是两个错误的极端因而都是不可行的。为此伊壁鸠鲁对欲望进行了分类,“在欲望中间,有些是自然的,有些是虚浮的;在自然的欲望中,有些是必要的,有些则仅仅是自然的;在必要的欲望中,有些是幸福所必要的,有些是养息身体所必要的,有些则是生命本身的存在所必要的。”[1] 367自然且必要的欲望对应那些实现灵魂宁静所必需的事,自然而不必要的欲望对应那些灵魂宁静实现之后所进行的可能会危及灵魂宁静的事。“自然标准”实际上是符合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的行为准则。
自然且必要的快乐对应痛苦的消除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灵魂复归宁静的过程。当幸福已实现时,痛苦消除,灵魂归于宁静,就不会再有这种自然且必要的快乐了,并且在此之后的享乐也不会使幸福增加,因为幸福不是快乐的量而是身体健康和灵魂平静的圆满状态。这时的享乐就是自然但却是不必要的了,沉湎于这样的快乐无益于幸福人生,反倒存在危及幸福生活的可能,因而需要予以限制。虚浮的欲望对应那些干扰灵魂宁静的事情,对荣誉、富贵、珍馐美肴的欲念和对不死的渴望属于此类。荣誉与富贵显达容易引起人生的大起大落从而引起灵魂剧烈的骚动,因而这种生活方式不是幸福的。死亡在人活着时感觉不到,而当死亡来临时人已不存在,所以死亡是人感觉不到的事情,对生者对死者都无意义,“死对于生者和死者都不相干;因为对于生者来说,死是不存在的,而死者本身根本就不存在了。”[1] 366死亡只是感觉的丧失,对生者与死者都无影响,因为人根本感受不到它。对死亡的恐惧是不必要的,与其惴惴不安地忧虑死亡的到来,不如安然自得享有当下的幸福生活,所以对死亡的逃避和由此而生的对永生的渴望也是虚浮的。
对欲望进行正确的认识、分类与取舍都有赖于人的理性,若脱离里了理性,人就容易被虚浮的欲望引入歧途造成灵魂的骚动而难以实现幸福的生活。此外,理性也是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的关键,对死亡的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也离不了人的理性。人不会天生就有理性,哲学学习则是使人获得理性的途径。在他的幸福教育学说的一开始就告诫他的学生,“当一个人年青的时候,不要让他耽搁了哲学学习,当他年老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对他的研究发生厌倦,因为要获得灵魂的健康,谁也不会有太早或太晚的问题。”[1] 365哲学学习对保持灵魂健康至关重要,这种重要作用以人的理性为中介。哲学学习可以使人具有理性,从而使人对世界、神、死亡、快乐与幸福都有着正确的认识。一个人具有了理性便可以正确的分辩和对待各种欲望与生活境遇而避免虚浮欲望的困扰,就能正确的认识死亡就不必对之恐惧或渴望永生,从而使灵魂处于健康的状态而享有幸福的生活。
四、幸福教育的影响
伊壁鳩鲁对欲望的划分折射了他心中理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简单朴素,自满自足,安静快乐的生活着不为纷乱的世事所扰。因为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依赖的都是简单易得事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实现着身体健康和灵魂宁静的幸福状态。这种幸福生活的自然性还通过他的原子论将其与万物和神的自然性统一起来,使的人的幸福生活的自然性与这些事物的自然性融合在一起,[3] 1从而借助宇宙和神的力量也获得了某种无可辩驳的正当性和令人自豪的神圣性。
神在希腊人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幸福教育中没有神的位置,这种理论是很难立足的,而以神的幸福作为佐证,幸福教育本身就会获得一定的确定性和神圣性。如亚里士多德在论述最极致的幸福是沉思时就认为,“神的实现活动,那最优越的福祉,就是沉思”[4] 310。在伊壁鸠鲁的幸福教育理论里,神由原子组成,同时神也是最幸福的。像亚里士多德一样,伊壁鸠鲁也通过对比论述神的幸福与人的幸福,使得自己的幸福教育在神那里也得到佐证,于是奉行这种学说就会使人“永远不会被睡眠中的或清醒时分的妄念所扰,就会在人群中像一尊神似的活着。”[1] 370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奢侈品与华丽的居所一般仅贵族阶层可以享有,平民大众多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因而这种宣称过简单平凡的生活也可实现神一样幸福的学说在希腊化-罗马时期自然广受平民阶层的欢迎。连其对手西塞罗都感慨,伊壁鸠鲁“得到那最无力同时也是最有力的支持者即大众的支持。”[5] 58 伊壁鸠鲁开创的学园前后延续近六百年,每逢伊壁鸠鲁的诞辰学园里都会举行庆祝活动,只到米兰敕令颁布后学园才被关停,可见伊壁鸠鲁的学说在当时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 曹欢荣.营造快乐的伊壁鸠鲁自然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4).
[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 (古罗马)西塞罗.论至善和至恶.石敏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