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成为道家标志性符号的原因探究

2018-10-29李凛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法家流派道家

李凛

摘 要:“道”作为中华文化核心词,对于理解中华元典具有重要意义。以儒、道、墨、法、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道”在先秦诸子文化典籍中的不同释义,说明“道”的释义在先秦诸子学说中的异同点,得出“道”成了道家标志性的文化符号的原因。

关键词:道 道家 标志性文化符号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先秦道家命名原因探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170126)

“道”作为先秦时期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它在儒、墨、法、兵、道等各家文化典籍中频繁出场,在各种文化流派中有着不同的涵义。本文将根据关键词“道”在不同文化典籍中的涵义来说明不同文化流派在文化本质与文化精神上的相通性,同时充分利用已有文献,指出关键词“道”在先秦诸子的文化典籍中的异同点。最终阐明“道”成为道家标志性文化符号的原因。

一、“道”在先秦诸子文化典籍中的不同释义

(一)儒家思想中的“道”

先秦时期最早出现的文学流派是儒墨两家,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核心,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及其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其对“道”的理解自然离不开这些关键词。《论语·泰伯》“君子所贵乎道者三”,何晏集解曰:“道,谓礼也。”[1]礼乐教化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正如《礼记·乐记》里说的“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万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1]“道”被儒家赋予了礼乐教化的功能。

(二)墨家思想中的“道”

墨家以“非攻”、“兼爱”为核心,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其言论行为皆以国家、百姓的利益为准绳。墨家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奉行平等兼爱的侠义之道自然渗透其中。《墨子·尚贤下》“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1]这里“道”形容品德高尚。有力量的人帮助他人,有钱财的人分配财物给他人,有道德的人劝慰教化他人。“道”被墨家视为道德、道义。

(三)法家思想中的“道”

法家围绕严刑峻法提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理论,涉及经济、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崇尚“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法制思想,打破了儒家以“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观念。在法家看来,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其人性论的观点是对荀子人性恶思想的延续,因此法家一切以法律作为衡量和判断标准来约束人们。《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2]这里“道”即是“理”,指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法家认为治理国家应当遵守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而要遵守规律必须制定严格的法律规范并依法执行。“道”被法家视为道理、规律。

(四)兵家思想中的“道”

兵家是研究军事理论和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在各方势力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颇受重视。孙武为兵家之集大成者。《孙子兵法·计》“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1]“诡道”是指带兵打仗千变万化、出其不意的欺骗敌人的方法。“道”被兵家视为用兵的方法和策略。

(五)道家思想中的“道”

道家的灵魂人物老子对“道”的认识比其他学派有了提高,“道”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说明道是构成世界的物质实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管子·心术上》“虚无无形谓之道。”[1]指出“道”难以描述的虚无特征。《列子·仲尼》“无用而生謂之道。”[1]《庄子·则阳》“道不可有,有不可无。道之为名,所假而行。”[4]这里“道”是无与有的统一。“道”被道家流派抽象为哲学概念,包含了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二、“道”的释义在先秦诸子思想中的异同

“道”在先秦各家流派中有着各自的特点,他们对“道”这一关键词的释义都渗透着各自流派的思想内涵,儒家以道为礼,维护社会的等级制度。墨家以道为义,强调平等兼爱的处世态度。法家以道为理,崇尚用法律来维护国家机器的运转。兵家以道为术,强调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军事策略。道家以道为宗,将道抽象为哲学概念——万物之本原。尽管如此,各个思想流派对于“道”的理解依然有着相通之处。

诸子百家兴盛于春秋战国之际,各家流派都以匡扶国家社稷为己任,探索一条结束分裂实现民族统一的道路。“道”可以解释为诸子百家探索治国道路的方法和主张。张舜徽《汉书艺文志同释》“观《淮南》论诸子之学,皆起于救时之弊,应时而兴。故有殷之争,而太公之阴谋生;有周公之遗风,而儒者之学兴;有儒学之弊,而墨者之教起;有齐国之兴盛,而管仲之书作;有战国之兵祸,而纵横修短之术出;有韩国法令之新故相反,而申子刑名之书生;有秦孝公之励精图治,而商鞅之法兴焉。”[5]可见诸子百家学说之兴起是为了“救时之弊”。

《庄子·天下》“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4]“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4]他客观评价了诸子百家学说,庄子认为除了道家学说其他学说都是方术即局限于某一方面的学说,关尹、老聃和庄周能见宇宙间的全部真理,应当雄踞其他各家之上。

因此无论是涵盖宇宙间一切真理的道术还是拘于一方的方术,诸子百家对“道”的释义都是方法。不同之处在于,道家立足宇宙论的高度关注抽象的自然法则或规律,即“天道”,而儒、墨、法、兵更注重“人道”,即治世原则。如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所言:“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专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3]

三、“道”成为道家核心词的原因

“自然无为、虚静柔弱”可以说是对道家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道”作为道家阐述哲学思想的载体,其引申义与道家思想密切相关。

(一)“道”反映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

“道”由道路义引申为万物本原,万物本原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道”效法自然是道作为万物本原存在的一种状态。“自然”作为道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当然也能普遍适用于处理道与万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体的身心和谐等各种关系。《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4]说明“道”是生养天地的根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政治层面也提倡君主取法自然,无为而治。《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3]为政之道在于顺应自然,让天地万物自治自化。《庄子·天道》“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馀;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4]指出帝王治理天下要顺应天道,自然无为。

(二)“道”反映了道家“守静虚弱”的思想

“道”的另一个引申义是道德,反映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3]以水喻道,为人要学习水的柔弱、谦退、不争的精神。《庄子·刻意》“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4]指出道德的修养要保持虚静恬淡的精神状态。

此外“道”还反映了老庄追求朴素、求真的精神。《老子》“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3]强调为人虚怀若谷,谦和有礼,返璞归真。《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4]“静而圣,动而王,無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4]强调虚静、朴素是实现超越形体之外精神之美的关键。“守静虚弱”体现了道家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也反映了道家从天道向人道的延伸。

“道”反映了道家思想的发展,是从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最终目的是为寻求一套合理的治国方法。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载:“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5]老庄突破人伦、政治的视野,将眼光转向对整个宇宙、生命的关注,不受时空限制,将“道”的具体意义抽象成为代表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规律。老子以“道”为载体提出了“道论”思想,庄子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万物归一、天地一体”的哲学思想。“道”作为宣扬道家思想的载体自然成为了道家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四、结语

先秦诸子立足于各自的思想观念对“道”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儒家以道为礼,墨家以道为义,法家以道为理,兵家以道为术,道家以道为宗。无论何种解读都是为“救时之弊”而兴起的方法。道家站在更高的视角,将“道”抽象为万物之本原。老子率先提出“道论”,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感悟高度总结。此后道家流派的主要人物对“道”的解释不断注入新的理解,最终“道”成为了道家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 宗福邦.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 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韩非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 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 方勇.庄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 张舜徽.汉书艺文志同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6.

猜你喜欢

法家流派道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秦腔流派”传承班汇报演出举行
漫画道家思想
小小书法家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浅析现代动漫艺术及其主要流派
《庄子说》(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