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视角的复调叙述
2018-10-29杨倩
杨倩
摘 要:萧红的《呼兰河传》用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东北小城人民的生存状况和民族风情。儿童视角的复调叙述策略使儿童声音和成年声音在对话中形成了独特的复调审美效果。
关键词:儿童视角 复调叙述 《呼兰河传》
一、儿童声音与成年声音的对话
儿童视角的出现在叙事者、叙事角度和叙事口吻、叙事态度方面都显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和美学价值。对于儿童视角的定义即“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角度”。①在“儿童本位”的现代儿童观提出的前提下,中国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小说有所形成和发展。在文学史上运用儿童视角创作的文本不计其数,如山涧流水,不绝如缕。例如鲁迅笔下的《社戏》,萧乾眼中的《篱下》,萧红心中的《呼兰河传》。
萧红的《呼兰河传》研究必不可少的要注意到的是它的儿童视角叙述。这个儿童视角显然是有别于传统的成人视角的,因为这种独特性,从而广泛地被现代作家运用于小说的创作中。萧红有着一颗童心,她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儿童为故事的主人公或主体叙述者,运用儿童的的心态,儿童的眼光以及儿童的情感作为文本创作的基石。儿童视角的运用,通过孩子的眼光去发现和透视,体现和儿童感知产生联系的生活景观,透露的是儿童的稚嫩和纯真,表现出的是儿童童真趣味。
巴赫金在考查19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复调最先是源于音乐术语“复调音乐”,复调音乐是多声部音乐的一种,将“复调”引入小说理论,则使之成了蕴含丰富类比和隐喻涵义的一组小说理论基本术语。理解复调,重要的是要关注“对话”,《呼兰河传》采用的是儿童追忆的叙事策略,在儿童叙事的过程中成人话语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因此,我们在小说中其实可以看到两个“我”,一个是曾经的儿时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成人化的“我”,即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是并存的。这也使得“曾经”和“现在”这两者截然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在文本中往复交错,从而形成儿童视角的复调结构,在复调中散发出独特的韵味。
儿童视角在《呼兰河传》的实际运用中,要让作者从叙述者中完全剥离出来以纯粹的旁观者客观的叙述童年的生活是不可能的。W.C.布斯的《小说修辞学》中曾提到过:“虽然作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他的伪装,但是他永远不能选择消失不见”②。因此这种创作方式其实就是作家对于童年生活的回忆和记录,即便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运用儿童视角来对掩盖成人的理性表达,但成人的分析和作者的主观感受总是存在并且明显存在的。儿童视角下的呼兰河是美妙的,充满诗意的,但在儿童视角的背后却一直有一个成人的眼光来审视着这座小城中的人来人往,是是非非。从这种孩童纯真的口吻来揭示出成人难以表达出或习以为常的一些事情。在这座呼兰河上人们过着繁琐枯燥的生活,精神上也是空虚的,这是遭受常年的封建思想积淀的影响,他们只是把一些封建祭祀的活动作为娱乐,比如放河灯、跳大神、唱野台子戏等这些活动,在主人公“我”的眼里是不足为奇的,因为孩童只能够知道这些活动的有趣,却无从思考进行这样的活动背后所显示出的意义。所以此时的隐含的成人视角便出现,成人理性的参与和思考就会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如果没有儿童视角,魅力就会大大减弱。儿童作为主体的叙述者只是对外界的观察,其背后的思想性是很低的,以成人的眼光看童年既是抚慰也是批判。
二、独特的复调审美效果
表面上,儿童视角是描写儿童生活和所见所闻,实质所反映的是成人们的生活,但重点表现的还是儿童的直接感受。由此可见,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因素的,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之间甚至会形成一种对立的矛盾。这种矛盾对立的运用所要达到的效果是用儿童视角反衬出成人世界的世态炎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冷漠,作家萧红对此是持否定与批判的态度的。在儿童世界的刻画和描写中并置存在着成人世界,儿童的不成熟的简单的感性世界对于批判现实的生活奠定了基础,从铸造更深的精神指向,对于成人世界的黑暗與麻木的揭示。只要是童年回忆,则它肯定是“过去的‘童年世界与现在的‘成人世界之间的出与入。”③夹杂着成人叙述的儿童视角也可称为回溯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作为创作的作家要重新进入儿童的世界,对儿童的思想进行重新的感悟和再现,但是在完成这个过程中成人话语中总是带有剖析、评价甚至讽刺的色彩在文本中对儿童视角的叙述造成干预。
小说中的小团圆媳妇和“我”拥有更多的共同爱好,我们都喜欢玩,开心时候就笑呵呵,在“我”的眼中,小团圆媳妇只是个皮肤黝黑,辫子长的到脚但是个子又很高的小姑娘。但在大人们的眼中却因她的直率莽撞、走路飞快而被认为是被“狐狸精”附了体,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何况小团圆媳妇还是个童养媳,年龄本来就是个孩子,却不能被成人所理解。对于那些无聊、冷漠的围观者们“关心”小团圆媳妇的病情,在胡家要给小团圆媳妇洗澡时,他们个个眼睛发亮精神百倍,蜂拥而至时,“我”没有参与,更没有像鲁迅《狂人日记》中所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呐喊,而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只是就事观物,客观的叙事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而至于事件背后的深层意蕴,作为儿童的“我”是无法分析和评判的。在小说达到高潮处,萧红再也忍不住的用成人的话语写了一段小团圆婆婆的言论:“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 ④显然,作为儿童的我是不能够记住这样长篇大论的,这背后的成人视角的作家萧红话语再也隐藏不住,逐渐被显示和表达出来。小团圆媳妇只是作为婆婆一家和周围邻居折腾的玩偶,被动地接受那些残酷的不能接受而又强加在她身上的各种行为,配合着婆婆一家完成这场生动而又可笑的闹剧,其实背后的婆婆才是故事的真正主角。小团圆媳妇的死无形中是因为婆婆的愚昧无知,就这样一个健康活泼、如花似玉的小女孩的生命就此消失了,而最让人愤懑是左邻右舍在目睹着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将小团圆“杀死”时无动于衷反却认为这是对小团圆媳妇好。悲剧性事件本身也许并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只有当这种悲剧的造成原因是由于人类的愚昧、无知。儿童“我”从旁观者的角度记录着这些故事,这种儿童视角的单纯剥离了对于小团圆媳妇的细致描写,从而使其成为一个符号,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和小团圆媳妇相同的遭遇和命运。
一個儿童怎么能有如此沧桑的体验和感受,显然这让我们发现一个成人在一个欣喜好奇的孩童背后深深得叹息,隐含着一个成人眼光审视和观察下的荒凉。诸如此类的文本叙述有很多,比如刚叙述完童年生活的热闹的场面就来一句荒凉的表述,“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显得荒凉寂寞。”儿童的眼前的乐事与成人的荒凉心境就形成了互文。实质上,儿童视角是成人自身感受的隐喻以及反映世界的视角的载体,成人的感情和思想观念都不可避免的负载在儿童的叙述口语中。在描写呼兰河这座小城的总体生活中,成人叙述也总是不可避免的干预进来,这样的叙述虽然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简单直接,并且似乎不带有任何强烈的感情,但往往这种不加修饰的喜悦和悲伤、快乐和痛苦更会跃然纸上,其背后所指向的意图却更为深刻。在儿童纯真的视角下,成人叙述也不断地浮现于表面,让读者感受到其背后是表达着对这件事情的理性批判态度。萧红的这种独特的儿童视角为反映现实的写实主义手法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叙述策略和叙事角度。以儿童叙述掩盖成人叙述,以儿童视角隐喻成人视角,儿童视角的感性表达隐藏着成人视角的理性分析,呈现出一种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三、结语
英国著名诗人柯勒律治(SamuelTaylorColeridge, 1772—1834)认为:“把儿童时代的情感注入成年人的理性中去, 用儿童新颖和惊奇的感受去鉴定我们几十年来熟视无睹 、习以为常的日常事物表象 ——这便是天才的独特个性和才能。”⑤正是因这天才的独特个性,超凡的艺术才能,萧红妙笔生花的写出了《呼兰河传》这部充满生命张力的小说。儿童世界的天真烂漫,稚嫩单纯,成人世界的纷繁复杂,儿童声音与成人声音在交相辉映的复调中显现出生活的本来面貌。儿童视角叙述策略的运用使文中的复调意味平和冲淡而又韵味丰厚,但是更重要的是小说呈现的深刻而又发人深省的主题,呈现出回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注释
①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1).
② (美)W.C.布斯,著.小说修辞学[M].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3.
③ 钱理群.文体与风格的多种实验——四十年代小说研读札记[J].文学评论,1997(3).
④ 萧红.呼兰河传,萧红全集(下)[M].哈尔滨出版社,1991:807.
⑤ 王佐良.英国文学名篇选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699.
参考文献
[1]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1).
[2] (美)W.C.布斯,著.小说修辞学[M],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 钱理群.文体与风格的多种实验——四十年代小说研读札记[J].文学评论,1997(3).
[4] 萧红.呼兰河传[A]//萧红全集(下)[M].哈尔滨出版社,1991.
[5] 王佐良.英国文学名篇选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