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原则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

2018-10-29杨娜

中文信息 2018年9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精准扶贫

摘 要:精准扶贫是一个系统综合的工程,作为高校在资助育人方面要充分发挥优势特色,主动作为和担当,提升服务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本文从当前的高校资助育人的现状和问题出发,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资助育人的原则以及创新路径研究,为资助育人工作和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 高校资助 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9-0-01

引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于高校而言,“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实际上对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精准资助,有助于丰富资助育人内涵,提升资助质量,丰富育人形式,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丰富资助服务制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成长为“立德”所期待的“树人”。要实现精准资助,就需要科学评价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发现贫困生资助工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资助育人的现状评价

大学生资助工作是国家扶贫工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高等学校顺利开展各项学生工作的基础。高校资助工作的主体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对他们的资助不应简单停留在物质帮扶上,更应该从精神层面给予指导和帮扶,引导其追求更高价值。高等学校在对困难学生进行“精准资助”的过程中,“措施精准”将决定被资助对象的需求满足度,在客观要求中,学校应该在满足学生资助需求的同时,尽可能体现对个人的尊重,采用多元化、多样化形式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大了对高校学生的奖助力度,资助额度基本上满足了困难学生的物质需求,做到了應助尽助,保证了困难学生公平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与机会,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困难学生的关怀与照顾。但是,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困难学生认定难度较大、重物质奖励轻精神慰藉、资助资源的精准使用等,从而影响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原则

1.坚持经济资助的基础

校资助工作者严格恪守“决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庄严承诺,高度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和资助工作,在不断完善原有资助体系的同时,积极倡导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等群体,在学校设立专项助学金,共同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坚持经济帮扶的基础作用。

2.坚持学业资助的重点

针对部分困难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心理负担大的特点,对困难学生开展学业帮扶工作,呼吁、鼓励班级里成绩较好的同学,与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对口帮扶,解决其学习困难,通过设立本科生导师制的方式,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合力,进一步为学生提供帮助。

3.坚持心理资助的难点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常常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应在校内特设立心理工作室,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及时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免费提供咨询和服务。

4.坚持实践资助的动力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成立以困难学生为主体的自强社团。通过社团活动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此外,制定相关政策,为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岗位和校外就业实习提供更多的机会。

5.坚持就业资助的关键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开展职业规划及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升就业竞争力是帮助困难学生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也是剔除“能力缺失型贫困”的根本性工作。在高校资助育人过程中,学校要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原则,通过个性化职业指导的帮扶,帮助学生构建和规划合理的职业方向。

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路径

1.把握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主线

经过实践和探索,按照“绿色通道先行,助学贷款后继,奖助学金为主,勤工助学为辅,多项举措补充”的工作思路,在部分省属高校内统一形成了以“奖”“助”“勤”“贷”“补”和“绿色通道”为主体的“5+1”资助工作体系, 从资助工作机制上保障了“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贫困失学”,维护了国家教育公平。

2.落实精准资助的制度化机制化保障

落实精准资助,更好的实现育人目的,开展保障性资助、发展性资助两条主线并行,在满足困难学生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推动发展性资助项目的开展,构建精准资助的长效机制。打造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困难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平台,面向困难学生,开展广泛深入的就业创业咨询与指导服务。遴选有创业意愿的困难学生组建创业助学实验班, 配备专门的创业导师,扶持和引导广大困难学生通过创业实现资助、自助与助人的有机结合。

3.依托重点平台实现资助实效性提升

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需要充分把握时代特征与大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不断探索充分体现资助与育人有机融合的新平台。打造“心愿墙”网络助学平台,学生可在此平台随时提交微小心愿,学校组织多方力量,一对一地满足困难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有效地激发学生勤学、修德、笃实、感恩的意识与情怀,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 打造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学校、政府、企业、媒体四方协同助学机制,启动结对助学计划。组织困难学生与企事业单位员工结成“一对一”助学对子,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增强学生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满足企事业单位提前选人育人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刘云博,白华.精准化资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思维[J].教育评论,2016(02).

[2]林立荣.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模式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3).

[3]杨喆,马静涛,王威,袁雨辰.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针下的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7(06).

[4]蒋莹颖.高校学生精准资助模式探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4).

作者简介:杨娜,女,(1990.6-),山东潍坊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精准扶贫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