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发掘学生潜力
2018-10-29李吉贤满红涛
李吉贤 满红涛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使社会经济有了划时代意义的突破和发展。在信息化已经全面普及的今天,儿童们启蒙教育问题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生思维模式的表达、基本能力的彰显上拥有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旨在分析和论述在教学中发掘学生潜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学生潜力 发掘 小学语文 教学改革 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9-0-01
如今的小学生多为“80后”的子女,其父辈一代本身就是标新立异、个性化鲜明的时代。在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新时期,小学生呈现心理上的“早熟”也就在所难免。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小学生的普遍心理“早熟”或许是好事,主要在于精神和心理层面的较早成熟有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要实现这一教育教学目标,必须不简单地停留于空想中,而是要下大力气去实施具体的操作方案。
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是一种抽象的事物,却又能较为容易地感觉得到。毋庸置疑,兴趣是小学生发掘潜力的重要根基。小学生通常年龄处于6-12岁,正是启蒙教育的黄金期,尽管其心智发育尚不成熟,缺乏严格的自律能力,但却不失为发掘潜力的关键阶段。小学生处于快乐的童年成长阶段,童年所学到的知识、所开挖的潜力对于其一生均受影响。鉴于该年龄段的学生往往对于新鲜事物保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极热衷于自主探寻开启未知领域的“金钥匙”,但却受制于年龄等因素致其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一旦超出注意力集中时间,便会轻易走神。在语文教学设计时,教师必然首要了解和把握儿童的这些心理特征和精神特质,方能有的放矢地设计发掘学生潜力的有效方案。既然儿童们对于新鲜事物较为着迷,教师不妨打造全新课堂,以此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例如,在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时,由于是一篇典型的写景小品文。为尽管地熟悉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心思想,教师即可借助多媒体投影设备来播放幻灯片,使学生们在一种视听结合、生动形象的情境下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描绘的逻辑顺序,进而打破了未能去过颐和园这个旅游景点的学生心中的陌生感。在欣赏一张张颐和园精美景象图片时,学生们会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多媒体设备上,毕竟该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往“一言堂”式的宣讲。待学生们完全收心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视频影像资料,待学生们对颐和园有一个宏观印象后,通过视频讲解和现场实景欣赏,对颐和园进一步加深了解。欣赏完成后,教师可提问学生 :本篇课文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描写顺序?都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著名景点?在学完本节课以后,自己最喜欢哪个景点,谈谈理由。这些问题既有与课文的学习和理解直观相关联的,又有需要独立思考而得出答案的开放式问题。在有趣、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已全面营造以后,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学生们无疑能轻而易举地学好课文,接受本节课的全部知识,并能通过仔细分析和认真思考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并能显著延长自身对于教学内容的记忆时间。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既有声音、又有图像的优势,可以将学生们带入引人入胜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中,学生们欣赏之后,仿若置身于其中而流连忘返,在引起学生关注的同时更进一步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使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主探索新领域、新知识。
二、通過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语文的学问之美
语文就是语言文学,作为一门艺术,文学是崇尚优美生动的。而语文是文学的基本组成形式,通过把情感融入到文学中,进而彰显作者的思想情感。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均能直观逼真地刻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情感,进而使读者更亲切地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想法。为使广大学生的心同课堂连在一起,教师可通过举办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犹如身临其境般体会作者当时创作时的心绪,在对情感有一个宏观把握和深入理解后,学生们就能轻而易举地捕捉到作品的一条线索。
例如,学习《锄禾》时,在教师带领学生们精读这首唐诗后。教师可组织学生现场表演还原这首诗所描绘的场景。教师在课前可准备好耕地用的镰刀或镢头,结合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让学生们上台模仿农民在烈日下耕种而汗流浃背的场面,使表演者对于古代中下层劳动人民的辛劳有一个更为清晰、详尽的认知,全体观看表演的学生们亦对劳动人民产生了同情、怜悯之心。这样一来,透过“汗滴禾下土”的情境重现,使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不必死记硬背就能记诵这首唐诗,进而体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不难发现,通过实践活动,有助于启迪学生们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感悟作者作品中所要表达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感情,更深刻地感受到语文的博大精深。在不断引诱学生思考的同时,语文的学科魅力亦被充分体现。
三、搭建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平台
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离不开学生热情和兴趣的有效激发。自主探究学习作为新课改进程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能力的重要方式,需要学生以小组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将自身融入课堂。
例如,在学习《三味书屋》时,在阅读课本后,教师可首先发问;文中记录了作者鲁迅求学的哪些经历?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让学生完整、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教师可把全体学生以4-6人为一个小组来自主探究,通过反复朗读,创设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进而启迪学生们回到鲁迅少年时求学和生活的场景。探究过后,教师可鼓励每个小组的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自主思考、发掘自身潜力的机会。
四、结束语
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语文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言语理解表达能力,并能发掘学生各项潜力。教师需要坚持放手动员学生实践、自主学习的理念和原则,使学生潜力的发掘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玉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掘学生潜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3(02):115.
[2]王素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学生潜力的对策[J].新课程(中),2017,10(09):190.
[3]王洪泉.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发掘学生潜力[J].江西教育,2016,12(36):44.
[4]徐芳.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学生潜力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6,15(0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