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服务机制研究
2018-10-29姜宏钢李立扬
姜宏钢 李立扬
摘 要: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对大学生成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社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长效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面临制约。摘 要:探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阐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基本内容,提升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发挥了社会保障作用,形成了良好的志愿服务文化。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服务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9-0-01
一、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义
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既能激发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又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成长的需要,大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会不断的激励大学生参与自愿服务活动,同时对取得进步的大学生志愿者给与一定的奖励,充分肯定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更多的大学生帮组别人,实现自我而不断努力。因此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提升或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驱力,能够促使其实现成长成才的目标。
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
志愿者服务倡导的”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是完全符合本质要求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发挥志愿服务包括社会服务的作用。从事志愿服务可以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提高吃苦耐劳的素质,做好助人为乐的准备,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提高自我,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问题
培育校园志愿服务文化,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起步较晚,导致很多大学生对志愿服务价值观认识不全面,其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够高,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让大学生接受职业公民意识教育,把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任务,同时可以通过,校园网和校园网站等形式宣传,积极倡导志愿者服务的精神,形成崇尚志愿精神的校园氛围。专业化发展的推进机制有待进一步的深化,大学生志愿者群体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发挥其专业和学科背景的优势,可就现实来看,部分志愿者服务并未发挥大学生群体的专业优势,志愿者服务组织对志愿者指导和培训好不够专业化和科学化,使得志愿者服务的水平参差不齐,未能彰显大学生服务的价值和意义。缺乏社会的衔接和整合机制,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在校内,校外的优势没有互补,他们各自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互补,各自的优势没有得到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与社会的有机融合,加之信息网络与新媒体的应用不足,阻碍了志愿服务的长期发展。
四、加强志愿者专业化培训,提升自愿者服务水平
大学生属于国家的精英与人才储备库,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活动形式逐渐从单一的扶贫助残转为高技能,高等职业社会服务,运用服务和实践模式,树立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明确自己的价值,增强学生在应用知识中的自信心。
发挥学校主题作用完善大学生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加强社会实践的措施、具体细则等,系统应全面详细,以便遵循工作规则。要特别注意把社会实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制度设计。一方面,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单独规定学分学时,不全额学分进行补习,使相关激励措施实现对大学生的全面覆盖。另一方面,在大学生综合评价标准(如“德智体综合测评”)中单独划定学分,将其作为评定各类奖学金、“三好学生”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综合运用激励方法。激励因素是能调动激励对象积极性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文化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高校应注重在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中使用不同激励方法,调动各种激励因素。社会实践中的激励方法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灵活采用多样的激励手段,分层次、多渠道、创造性地进行。实现内外部激励、精神物质激励、奖惩结合、个人激励与集体激励、环境激励与情感激励相结合。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形式,应充分挖掘物质激励因素、成就激励因素、荣誉激励因素和教育激励因素。
注重实践过程的激励。社会实践包括启动、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在创业阶段,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说明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精心组织和动员,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在实施阶段,要特别注意在精神激励中运用情感激励的方法,选择更多的团干部、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具体实践,隨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思想困惑、认识缺陷、技术难题。总结阶段的动力包括:及时、集中、客观、全面、公正地组织各种力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开展总结交流活动,通过座谈、成果展示、汇报等形式进行比较、交流,分享收获,总结不足的,同时采用榜样激励的方法,用身边的人和事感染,鼓励大学生;广泛开展评奖、评优活动,隆重表彰社会实践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树立典型、示范带动、
加强对教师的激励引导。引导教师的激励是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的关键之一。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将教师参与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纳入工作量,给予相应补贴,对形成的结果给予财政支持,同时在晋升、评优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指导教师的突出表现,高等学校和地方政府予以表扬,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宣传,对其工作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全面鼓励。建立规范指导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规章制度,明确指导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规划、动员、组织、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职责。
优化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注重实践结果,又要注重实践过程,既要反映大学生的实际收获,还要了解社会受众的各种反馈。突出评估的及时性和一致性。只有及时进行评估,对具有吸引力的结果或符合社会实践教育目标的做法和个人予以奖励和肯定。为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应保持考核内容、考核时间和考核方法的相对一致性。
完善激励和保障措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发展必须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本着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应扩大政府和学校资金的比重,使社会实践的投入资金得到保证,同时高校应扩大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地方政府、社会、企业的资金支持,为大学生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提供各种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