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大营救

2018-10-29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8年37期
关键词:东江纵队邹韬奋廖承志

76年前,在日军占领区,一场800佘人的“大抢救”行动,竟无一人伤亡。

1941年底,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攻陷了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那里居住着数百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于是,中国共产党南方局、八略军驻香港办事处和东江纵队联合起来,开展了一场千里大营救。去年上映的许鞍华导演的电影《明月几时有》以及今年上映的电影《香港大营救》,反映的正是这段故事。在中国抗日的紧要关头,这些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怎么会跑到香港去了?他们是如何被营救脱险的呢?

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面临迫害,赴港避难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全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当时,大量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如茅盾、邹韬奋、柳亚子、伺香凝等,分散在后方的重庆、桂林等地,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

1941年初,国民党内掀起了一股反共高潮,悍然发动了皖南事变。文化界名人纷纷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严厉抨击国民党的反共政策,号召大家回到统一抗战上来。国民党内的一些人对此恼羞成怒,开始对这些文化界人士进行逮捕与迫害。

为了躲避迫害,许多人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帮助下,离开内地去了香港。香港当时归属英国管辖,文人们可以继续自由地写文章办报纸,宣传团结抗日的主张。正是从那个时候起,香港出现了大量这一类的报纸杂志,像范长江创办的《华商报》,邹韬奋、茅盾和夏衍创办的《大众生活》等。

可好景不长,随着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也成了日军进攻的目标,之前躲避在这里的爱国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再次陷入了危险之中,将这些人抢救出来,就成了—项紧要的任务。

说起来,在日军进攻香港之前,对战争形势已经有所预判的周恩来,就曾经发电报给八路军香港办事处的潘汉年和廖承志等人,要求他们早作准备,帮助宋庆龄、伺香凝等民主人士以及众多爱国文人离开香港,重返大后方。接到电报之后的廖承志一点没耽搁,他立刻联络到了当时在广东地区活动的游击队——东江纵队的大队长曾生将军,请他调派人手,做好武装护送的准备。

惊心动魄的撤退部署,众人躲过了大搜捕

廖承志还做了两件事,一是分批会见了困在港岛内的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将大家分成若干个撤退小组,告知他n—撤退的路线和联络地点,又分发了撤退的经费,请大家做好准备,等待通知撤离。接下来,廖承志又开始了另一项重要工作,撤退路线的选择与确定。其实,廖承志等人已经有了几个备选方案,为了稳妥起见,他决定亲自走一走这些路线,实地确认一下路线的安全。

让廖承志没想到的是,英军低落的士气和严重缺乏的抵抗意志,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1941年12月25日,在經过了仅仅17天的抵抗之后,英军就宣布向日本投降了,香港全面沦陷。廖承志的探路计划就此泡汤,撤离方案也暂时无法实施了。廖承志意识到,当务之急是先让需要撤离的人们稳蔽起来,躲过敌人的搜捕。在他的协调下,当时的文化界人士纷纷就地隐蔽。电影人司徒慧敏躲进了香港中央电影院的地下室里,廖沫沙和胡仲持搬到了中环坚尼地道的一座集体宿舍里,电影人蔡楚生和他的夫人躲到了跑马地的防空洞中,夏衍和邹韬奋等人则分散住进了铜锣湾的贫民区,茅盾则隐蔽在了一家已经停业了的歌舞厅里……大家各显其能,躲过了敌人占领港岛之后进行的第一轮大搜捕。

转机突现,廖承志探路确定撤退路线

在撤离工作开始之前,东江纵队方面已经为需要撤离的人们安排了东、西两条撤退各线。为了确保路线的安全,东江纵队大队长曾生将军事先命人在沿途设立联络站,又调派部队清剿了在山路上盘踞的两股土匪。万事俱备,只等廖承志的探路之行了。但他也没想到,香港提前沦陷,导致根据地和香港的地下党失去了联系。

就在作为接应负责人的曾生心急如焚的时候,廖承志等人顺着西线一路摸到了根据地。细问之下曾生才知道,原来在日军占领香港之后,对这里实行了军事管制,将所有的粮店和米铺征用,导致香港市面上的粮食供应不足。加上之前大量为躲避战乱逃入香港的难民,更加剧了这种缺粮的现象,甚至还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为此,日本人决定,将大批难民驱赶回内地,在这种情况下,敌人也就放松了对边界的盘查,廖承志等人借着这个机会成功越过封锁线,来到了根据地。

到达根据地之后,廖承志还有一项任务,就是要疏通好从根据地通向大后方的路线。在和曾生商讨之后,他决定,当撤离人员到达根据地后,让他们分批乘船从惠州走水路,沿东江逆流而上到达梅州,再转往福建、皖南或是苏北等地。为了确保安全,廖承志实地走访了一下这条路线,每到一地,他都与当地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建立沿途联络站,彻底打通了撤退路线。直到此时此刻,廖承志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是落了地,他立刻派人与留在香港的同志取得联络,通知他们撤离工作可以进行了。就在廖承志忙着探路的同时,留在香港的同志们也没闲着。当时在港岛内负责组织撤离的,是中共南方局驻香港的情报工作负责人刘少文。凭借着作为一名情报专家所特有的细致和缜密,他把撤离的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到了,包括寻找安全地带作为临时集中地,收集渔民、难民的旧衣服用于化装,重金租船以便偷渡等,他甚至连巡逻日军几点换岗都摸得一清二楚。当廖承志的通知一到,撤离工作立刻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最伟大的营救,800余人无一伤亡撤离

1942年1月5日,香港撤离行动正式开始。按照之前的约定,在洛克道的临时集中点里,邹韬奋、茅盾和胡绳夫妇等人装扮成难民的模样,混在难民之中,踏上了撤离之路。在地下党交通员的带领下,他们避开了日军的岗哨和检查站,在黄昏时分来到铜锣湾的避风塘。在这里他们躲进—艘大昭里,直到次日凌晨,又按照之前编好的顺序,换乘了3艘竹篷小船,趁着铜锣湾外巡逻日军换岗的机会,飞速冲向了港岛和九龙之间的海峡。当天蒙蒙亮的时候小船已经抵达了九龙的红磡码头,从这里开始,他们改由陆路徒步进入根据地。根据邹韬奋后来的回忆,在他们离开荃湾进入一个山谷之后,曾听到前面传来一阵枪声,当时大家都紧张极了没想到没过多久,他们就遇到了游击队的一个警卫班,这让大家紧张的心情一下放松了下来,很多人高兴之余,甚至唱起了《游击队之哥》。

除了陆路之外,还有—批人经过海上撤离。这里面大部分是电影和戏剧界人士,他们平时露睑机会比较多,贸然通过检查站的话,很容易被人认出来。除此之外,像何香凝、柳亚子等民主人士,由于年纪较大,经不起长途跋涉,也选择了从海路撤离。他们通过地下党安排的走私船,经长洲岛、过伶仃洋到达澳门,再在澳门的地下党组织和联络站的帮助下,经广州湾或者江门、台山等地,最终到达广西桂林。

在整个撤离工作进行过程中,周恩来一直在关注行动的进展情况他特别嘱咐自己的秘书,如果有从香港或是东江纵队方面发来的电报,要第一时间交给他,即使是睡着了也要立刻将他叫醒。

由于事先准备充分,整个救援亍动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这次营救过程中,除了文化界和爱国民主人士之外,—批之前居住在香港的国民党高级军官家属,还有来自英国、美国和印度等国的国际友人,也通过这次营救行动成功离开了沦陷的香港。事后有人进行过统计,整个救援行动遍布11个省市,行程上万里,涉及人员超过800人,由于组织得当,营救过程中没有一人遭遇伤亡,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在事后回顾时,茅盾曾经给这次行动作出过这样一个评价,他把这次香港营救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一次‘抢救”。多年以后回过头来再看,茅盾的评价,无疑是中肯而实至名归的。

据《1039听天下》节目整理

猜你喜欢

东江纵队邹韬奋廖承志
邹韬奋“永不背叛大众”
抗战时期东江纵队的统战策略
抗战时期东江纵队的统战策略
一见钟情结良缘
你,是我永远的追随
生命不息 著述不止
长征中廖承志给人画像“混饭吃”
东江纵队纪念馆(罗浮山)
述往事 思来者
周恩来巧救廖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