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浪打零工,数学天才30年逆袭

2018-10-29吴梅素

莫愁·时代人物 2018年8期
关键词:数学界论文研究

吴梅素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如果用一句诗来形容自己,张益唐首推杜甫这首《咏怀古迹》。一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被数学界权威期刊《数学年刊》强烈推荐发表之后,这个做过帮厨、打过零工、送过外卖的北大才子,在沉寂30年之后,瞬时成了数学界一颗闪亮的新星,世人眼中的传奇。

奇怪的少年

张益唐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他取名“益唐”,一方面“益”同“一”,寓意家中第一个孩子,一方面“益”同“好”,希望他以后能为国家多做益事。“唐”则是母亲的姓,母亲是父亲一生的挚爱。

当年父母为了支援首都建设,远离上海来到北京定居。张益唐出生后,父母虽然对他万般宠爱,但是苦于没人照顾,只得把尚在襁褓中的张益唐托付给上海的外婆看护。离开父母的他,像一只脱离了巢穴的小鹰,在上海的弄堂里撒着欢儿飞。

张益唐最小的舅舅主动给还未上学的益唐做起“小老师”,没想到天资聪颖的张益唐对学习很感兴趣,尤其对数字特别敏感,不到一年,他就掌握了小学三年级的知识。掏空舅舅肚子里那点墨水,张益唐开始另打主意,把外婆家翻了个底朝天,终于找到了几本《十万个为什么》。如获珍宝,张益唐饭都顾不上吃,抱着书就读。

无人指导,张益唐就自己钻研,刚刚9岁的他竟然琢磨出了勾股定理证明。当时图书馆这方面的书籍特别匮乏,读不到喜欢的书,张益唐特别苦恼,他对学习的热爱,已接近痴迷。不久后,张益唐兴奋地发现,大舅舅的好朋友姚先生是一位数学老师。一次,姚先生到外婆家做客,还没见到大舅舅,就被张益唐拦住了,他拉着姚先生的衣角问东问西,跟对方谈论高等数学。

张益唐13岁时,被父母接回了北京。当年,张益唐的父亲在清华大学教书,往来的朋友皆是饱学之士,就像鱼儿游进了大海,张益唐开始到处寻师觅友切磋学艺。

一次逛书店,张益唐偶然看到华罗庚的《数论导引》,仔细读完这本书,他更加坚定了研究数学的决心。

虽然经历了十年动乱,错过了学习最佳机会,张益唐不甘心一辈子只在锁具厂上班,又重新拾起了书本。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他考进了北京大学。

耿直的博士

张益唐进入北大后,才开始系统接触数学知识。当年数学系给本科生分了两个专业,张益唐被分到计算数学。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个专业,反而对理论数学更感兴趣。“数学这个东西,问题那么简单,一般中学生都懂,但是解决的方法却那么难。”天生喜欢钻研的张益唐说,“也许是这一点更能吸引我。”

读研期间,恰逢美国普渡大学的美籍华裔教授莫宗坚来访,他想邀请几名学生出国深造,时任北大校长的丁石孙极力推荐张益唐。

到了普渡大学,张益唐适应得很快,把心思全部用到了学习上。张益唐在美国的导师就是莫宗坚。第一个学期,张益唐几乎天天和导师交流。当他告诉导师要把“雅可比猜想”作为博士论文题目时,莫宗坚特别诧异,德国数学家1939年提出此猜想后,至今无人能解。

仅仅用了两年,张益唐就完成了论文的部分内容,许多专家都对他的证明十分感兴趣。多位数学家对张益唐的论文进行审查,发现他在论文里引用的莫宗坚的研究成果,竟然是错误的。这篇论文导致张益唐不能顺利博士毕业,莫宗坚多年心血也付诸东流。此后,师生关系变得非常微妙。7年之后,张益唐终于交出了博士论文,虽然莫宗坚认为这篇论文非常优秀,也通过了他的答辩,却不肯再为他写推荐信。这意味着,想走学术研究路线的张益唐,将不会被任何一家研究机构录用。

当时曾有美国教授评论,张益唐做的“雅可比猜想”证明是最好的一个,但力求完美的张益唐依旧不屑发表。没有推荐信,只有寥寥无几的论文见报,拒绝了职教北京大学的机会,耿直的张益唐再也无法立足于数学界,自此销声匿迹。

孤独的数学家

除了做研究,张益唐别无所长。离开普渡大学后,他四处流浪,刷盘子,送外卖,做零工,居无定所,最艰苦的日子,晚上连一张床都没有,他只能睡在废旧的汽车里。

深夜,张益唐蜷缩在狭窄的汽车内,久久不能入睡。寒冷的风从四面八方袭来,他思考自己這半生,为了数学可以放弃一切,现在远离故乡、亲人,却不能从事喜爱的研究,整日为三餐四处奔波。站在熙攘繁华的街头,他也曾想过,要不要听从朋友的建议,转行改变一下生活,但他觉得自己对物质并没有太大的欲望,宁愿四处漂泊,还是想找机会继续研究数学。

好友得知张益唐的困境,邀请他到肯塔基州自己开的餐厅帮忙,做些收账、报税的简单工作。张益唐想着在那里既可以挣钱糊口,又有时间继续从事研究,便接受了朋友的邀请。

在肯塔基州,张益唐过了一段恬静安然的生活。早晨的空气清新湿润,一边散步,一边思考,他喜欢这样简单宁静地沉浸在数学的王国里。住在朋友的地下室里,家具齐全,有独立卫生间,虽然阴暗潮湿,但总算有了一个安身之所,张益唐已经非常满足。

偶尔,他去肯塔基的大学图书馆查找资料,看看别人的研究,想着自己的课题与别人有多少差距。虽然他对未来依旧无法掌控,但是对数学的痴爱,让他坚定地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走下去。

但肯塔基太过闭塞,张益唐来到了纽约,通过朋友帮助得到新罕布什尔大学客座教授的职位。虽然只是临时的,但张益唐特别高兴,在外流浪这么多年,终于可以重返数学圈。

张益唐从来没有真正放弃过数学研究,十几年的时间,他当初思考的那些难题,正在慢慢变成一枚枚成熟的果实,等他采摘。

2005年起,三个来自美国、匈牙利、土耳其的数学家,一直在研究孪生素数这个世界难题,但他们在证明孪生素数是“有限间隔”这一步上只差一点点,就像是隔着一根头发丝的距离,却怎么也迈不过去。张益唐说:“直觉告诉我,我应该可以做出来。”

2012年美国7月4日国庆节前日,张益唐打算晚上和朋友一起去看演唱会。当天下午,他来到朋友家后院小憩,明媚的阳光从树叶间散落,晃动着一地斑驳,张益唐来回踱步时,一个念头突然闯进他的脑海,灵感刹那显现,张益唐看到了那个让数学界困扰多年的答案。

一举成名后,张益唐收到各地邀约讲学不断,但他仍像过去一样低调淡定。2018年5月,北大40周年校庆,张益唐从美国回来,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说:“我的心很平静。我不大关心金钱和荣誉,我喜欢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

猜你喜欢

数学界论文研究
中国数学界元老——王元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阿贝尔奖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数学界女神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