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千年和你相遇

2018-10-29长歌

少年博览·初中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张骞郑和匈奴

长歌

名称:玉门关

地点:甘肃省敦煌市

气候:暖温带干旱性气候

数据:占地面积633平方米,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城墙高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

构造: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耸立于敦煌城西北90公里处的一个沙石岗上。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墙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马可直达顶部。

象征意义:古时重要的屯兵之地和军事关隘,连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重镇,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名称:静海寺

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数据: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

构造:初建时规模宏大,有大雄宝殿和天王、观音、伽蓝、弥勒等殿宇,环之以钟楼、井亭、观音阁、华严楼、玩咸亭、三宿岩等建筑和景观,连同方丈室、僧房,崇殿耸翠,飞阁翔丹,盈视饱览,宏丽壮观。

象征意义:规模宏大,殿宇林立,气势恢宏,号称“金陵律寺之冠”“金陵八大寺之最”,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存之一。

[一]

大漠草原,夜风冰凉。

一季又一季的草木青了又黄,呼啸的长风掺杂进粗砺的砂石,吹得人眼睛疼痛,皮肤干裂。

但这一切都比不上背井离乡的无奈。

深夜里,万千营帐都熄灭了灯火,唯有不甚起眼的一顶仍然有烛光闪烁。营帐中,李凡默默地坐在角落里。

学期末,政治老师布置了暑假实践作业,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五周年之际,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去感受这个倡议,以及它带来的变化。李凡便趁着假期,和父母选择了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口——玉门关来游览,好进一步感受丝绸之路的古今之变。没想到,夜里他在宾馆的大床上翻了个身,一睁眼便来到了眼前这个陌生的营帐里。

李凡此时的身份是侍从,他观察着主人明显的中原人样貌,看着帐内西汉时期匈奴风格的装饰,听着主人和另一个向导模样的人说话,说他曾滞留匈奴十载,去到大月氏却未能完成使命,归国途中不幸又被匈奴扣留已有一年。李凡立刻明白,自己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西汉,面前的主人便是后来彪炳史册的博望侯——张骞。

李凡端详着张骞,离开大汉帝国已经十余年了,他早已从出发时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变成了沉静的中年人,因为多年来风餐露宿,奔波劳累,他的眼角眉梢过早地刻上了岁月的痕迹。可当李凡看向他的眼眸时,却感觉不到丝毫的悲观或绝望,李凡仍能感到一簇火焰在不断燃烧,提醒着所有人:还有使命要完成,还有家国要回归。

“时间已经越来越紧迫了,诸位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吧。”张骞看着秘密聚于帐中的随从,不由得心里一酸。出发时的一百多人,如今只剩下寥寥几位,还不知究竟几人能有幸回到家乡。

“听闻军臣单于死后,他的弟弟左谷蠡王已经自立为单于,想要攻打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李凡想了想,斟酌道,“也许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机会。”

“你的意思是?”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他们打得热闹,自然会放松对我们的监视。我们提前准备好匈奴的衣物,带足干粮和水,一定能摆脱匈奴的看守,到时候便归国有望了。”

“此计甚佳。”张骞眼中一亮,“据我观察,这几日左谷蠡王很可能会动手,尔等回去后暗中做好准备,时机成熟我们便走!”

李凡看了看张骞,心中有了决定。当其他人都依计准备好匈奴衣物时,他却悄悄准备了一套张骞常穿的衣服。

三日后,左谷蠡王夜袭于单,于单不敌,兵败逃汉。张骞等人看准时机,趁匈奴营中大乱,赶紧逃了出来。

不想在最后,一个匈奴的士兵发现了他们,急速地追了上来。李凡心中一叹,闪到暗处换上了张骞常穿的那套衣服,朝着另一个方向奔去。果然,那士兵调转马头向他追了过来。

李凡记得,历史上的张骞出发时赫赫百人,回国时不过他和向导堂邑父两人,既然如此,自己帮他一程也是应当。

他抽空回头,看到向着东方奔去的张骞,虽然自己被追得狼狈,可心中却蓦然升起了一股豪情。

现在的张骞不会知道,他前行的脚步铺成了一条伟大的道路——丝绸之路。从他以后,无数商旅在这里通行,无数名贵的丝绸、香料、玉器从这里经过,东方与西方被这条“天路”连接在了一起,更好地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二]

碧海蓝天,巨浪翻滚。

李凡的暑期丝路之旅注定不会平凡。他告别陆上丝绸之路的重镇玉门关后,心思一动,又来到了南京市静海寺。那里的天妃宫碑是国内现存最大的郑和下西洋石刻,文化价值极高,而郑和下西洋的传奇,本身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不想在李凡仔细观察碑文时,光芒一闪,他便出现在了一条船上。这是条名副其实的宝船,船身之巨大,火炮之强悍,都令人叹为观止。在听到左右之人窃窃私语,耳边闪过“瓜哇岛”“大明”等詞汇时,李凡顿时反应过来,自己这是来到了六百多年前的大明王朝,跟随郑和下了西洋。

此刻船队停靠的爪哇岛,后来属于印度尼西亚。从未到过这里的李凡对一切都感到新奇,正东张西望时,一个浑身是血的士兵突然冲上了船,对着郑和便跪了下去,情绪激动地说着什么。

原来,此时的爪哇岛上有东王、西王两股势力,二王内战打得如火如荼。眼下,东王战败,西王占领了他的领地。船队人员上岸做生意,竟被当做是东王的援兵,一百多人惨遭杀害。船上的官兵们一听悲愤难耐,纷纷向郑和请战。

“我们将士的血不能白流!不如向这个西王宣战,血债血偿!”

没有人知道,此刻的郑和心中,究竟在想些什么。他站在人群中央,安静的神色让船上众人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

那些被杀害的人,郑和都见过,是些普通而本分的士兵,本不该遭此无妄之灾。更何况,船上火炮充足,士卒情绪激昂,想要拿下西王实在是件易如反掌的事。但是郑和却意外地沉默了,他没有这么做。

过了很久,郑和开口了,他缓缓环视一周,郑重地对所有人说:“开战对我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但是我们不能这么做。大家不要忘记了,我们是带着和平的使命来出海的。如果此时我们动用武力打下西王,这个消息会立刻传到西洋各地,那么我们的使命,就真的无法完成了。”

李凡站在人群中看着郑和,内心的敬佩无以言表。

一个人忍耐着,不去做达不到的事情,并不难;而像郑和这样忍耐住不去做一件很容易的事,并且能理智地分析情况,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大局为重,这需要怎样的魄力和胸怀!

郑和不会知道,因为自己的和平处理方式,两国化干戈为玉帛,和睦相处了很多年。在六百多年后,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的成员仍然对郑和十分敬佩。他们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一律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使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以理服人,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三]

回来后,李凡找了许多和“一带一路”相关的书籍、影视资料,用暑假的时间一一浏览。

字句里,光影中,他仿佛看见连接中西的一条条道路修建起来,各色车辆奔驰其间,将游客和物产运向不同的远方;各个码头,大型集装箱来来去去,通过各种船只,在碧色波浪中劈波斩浪。

他知道,古老的丝绸之路已经重新焕发光彩,新的时代将为它打开崭新的篇章。

回顾千年云烟,丝绸之路的荣光一一闪现,坚定持汉节的张骞,冷静顾和平的郑和,还有只身护西域的班超,涤荡漠北的霍去病,沿丝路取经的玄奘……他们的身影从未在时光的洪流中消散,而是经过岁月浸润,折射出瑰丽的色彩。

看着如今“一带一路”带来的美好变化,也许在夕阳的余晖下,玄奘和郑和能聊聊宗教,霍去病会和张骞把酒言欢。他们不用再远行,而他们跋涉过的道路上,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历史小tips:

1. 张骞凿空

指的是汉武帝时期,武帝希望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在归途中,张骞再次被匈奴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匈奴内乱,张骞趁机返回长安,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的情况。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实现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自他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此,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贡献卓越,至今仍举世称道。

2. 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到达东非、红海。

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時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的远洋活动早半个多世纪。郑和堪称“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3.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猜你喜欢

张骞郑和匈奴
张骞探西域
张骞探西域
英文摘要 关键词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李代桃僵(上)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