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的无知驱动贸易战加剧(越洋视线)
2018-10-29罗伯特·A·曼宁
【美】罗伯特·A·曼宁
正如一句古老的非洲谚语所言:“两只大象打架,倒霉的是草地。”这是看待美中这两个世界最大经贸强国之间不断加剧的贸易战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对两国而言是双输,对整个世界贸易体系也会带来严重损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已警告称,美中两个经济体间的关税战可能会对新兴市场带来“震动性”影响。
如同这届美国政府的大多数外交政策一样,美国大大高估了其在贸易问题上的影响,加征关税措施不仅打击中国,也给美国所有主要贸易伙伴带来冲击。美方官员辩称中国经济脆弱不堪、根本经不起打击,北京也不会实施报复。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而且从什么时候开始,6.5%的GDP增长率成了经济疲软的标志了?
正如许多人预料的那样,美国政府先后宣布对500亿和2000亿美元来自中国的产品加征关税后,中国都予以了反击。如果美方接下来真如其所声称的那样对另外267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相信也会遭到报复。
这一切背后的问题是:美方到底想达到什么目的?美国政府去年底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在中国,不少人都将美国挑起的这场贸易战视作美国更大范围对华“遏制战略“的一部分。
这种论断显然过于简单,没能考虑到中美关系更广阔和更复杂的一面,两国之间仍有诸多合作和利益重叠的领域。美中两国加在一起占全球贸易总额的40%,两国贸易冲突已给双方经济带来一定影响,并将对未来亚洲地区以及全球贸易架构产生重大影响。
美国总统的高级顾问中间存在着一些困惑和混乱,他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优先选项。根本而言,这些看法或优先选项主要涉及三方面相互交织的话题:贸易赤字以及美国要求中国购买更多美国产品;华盛顿寻求中国开放那些外来投资被禁或受限的市场领域;涉及中国产业政策和实践的技术及知识产权问题。
美国总统最大的不满一直都是巨大的贸易赤字。但对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而言,当务之急则是市场准入问题,尤其涉及与科技话题有关的不公平行为——美国一直声称的知识产权盗窃、强迫性技术转让、针对国企的补贴行为、限制美国公司参与重要领域竞争以及数据保护主义等等。
中国本已提出准备增加对美国相关产品的进口,加之美国的农业、服务业、石油和天然气等行业的增长前景,美国贸易出口额料将进一步增加。但美方拒绝了这个提议。
尽管如此,中国还是承诺扩大开放,比如金融、保险等领域对外来直接投资开放。
当然,美中经济再平衡的最艰难问题是在科技行业,世界两大科技领袖国家之间存在激烈竞争。美国政府高度关注中国向价值链上游的攀升,尤其是其攀升方式,即是否按照现有规则和规范追求其目标。美国将焦点锁定在中国政府对目标科技领域的国有企业给予大规模补贴,以非常规手段对美国公司施压以迫使其进行技术转让以及阻止外国竞争对手进入关键科技行业。
现在的中国正迅速成为一个科技创新之地,不断缩小与美国硅谷的距离。2010年以来中国风投市场呈爆炸式增长,这有助于中国实现其目标,进一步提升在科技行业的全球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市场将成为最关键因素,大多数蕴含成功可能的中国公司或初创企业现在基本都能获得风险投资,这样的高科技公司若能成功,竞争力将更强。美方显然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才会瞄准了中国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
如果美国政府愿意,我认为美中两国最终应该能在互惠基础上就贸易和投资的市场准入等问题达成协议。问题在于,与中国达成协议是美国政府想要的结果吗?
美方的贸易政策咄咄逼人,其背后逻辑显然并非只是事关贸易问题本身,而是试图打破全球供应链体系,使投资回流美国国内相关产业。因此有人认为,当前美国政府的主要意图并非什么更自由更公平的贸易,更多的其实是寻求经济脱钩。
美国总统特朗普鄙视“全球主义”,也无法理解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那种经济力量。现在,加征关税正在抬高成本,破坏供应链,削减出口。例如,对汽车产品加征25%关税不仅提高了美国汽车制造商的成本,还减少了在华和在美美国车企的出口,其他在美的汽车制造商也受到波及。已有预测认为,这场贸易战如果持续下去,将会导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会下降0.6%。
而且更关键的问题在于,美方所谓的“脱钩战略”能奏效吗?眼下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政府通过终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进而打破北美供应链的努力已经宣告失败,一个新的北美自贸协定已经制定完毕。
不过无论如何,美国、中国和全球经济的“草地”都在这场贸易战中遭到蹂躏。世界两个最大经济体趋于分离而非构建新的协同,将无益于全球经济增长。▲(作者是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国际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曾任美国副国务卿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