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理旅游景区纺织品质量“乱象”?
2018-10-29王虹
文/本刊记者 王虹
近日,一条题为“32批次旅游景区纺织品不合格”的消息触痛大众敏感神经,引来广泛讨论和关注。有人说,这为很多有过购买景区纺织品痛楚经历的消费出了口气,旅游景区纺织品的质量问题因此得以暴露在阳光下。
为何购买过旅游景区纺织品的消费者有着“哑巴吃黄连”的痛苦?景区纺织品质量状况究竟如何?如若真如消费者吐槽的那样——景区纺织品质量参差不齐,产生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相关部门应该如何强化监管,以治理景区纺织品质量“乱象”?就此,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不忍直视的质量问题“多发现场”
容易掉色、有难闻气味、不耐用、假冒……很多购买过旅游景区纺织品的消费者有这样的直观体验,却不知这些都是纺织品质量不合格最直接的体现。
旅游景区纺织品潜藏着众多质量问题,可谓是纺织品质量不达标,假冒伪劣等问题的“多发现场”,这是成都市工商局近日在官网公布的2018年二季度旅游景区纺织品商品质量抽验结果所传递的消息。今年二季度,成都市工商局对成都市主要旅游景区的超市、服装专卖店销售的服装、围巾等纺织品进行质量抽检。结果显示,共有32批次纺织品不合格。其中部分纺织品不仅没有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还存在色牢度、pH值等安全性指标不合格问题。
据悉,此次抽检行动涉及都江堰、洛带古镇、黄龙溪等成都市多个旅游景区,不合格产品品类从短袖到旗袍牛仔裤,从婴幼儿连体衣到成人内衣睡衣应有尽有,不合格产品标称品牌更有成都“花門”“金丝狐”“梦棠佳人”等20多个品牌。32批次不合格产品项目中有18批次同时出现了纤维含量不合格的问题,而纤维含量是反映纺织品真实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
据了解,6月1日起,四川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暑期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成都市工商局的上述举动也是该专项整治工作的内容之一。此次行动不仅让成都市旅游景区的纺织品质量状况暴露在阳光下,还责令经营者下架退市不合格商品,并依法查处了经销不合格商品的违法行为,可谓为规范旅游景区纺织品市场注入一剂强效良药。
成都市工商局此举并非相关部门首次专门针对旅游景区纺织品采取行动,早在2016年,成都市某报社记者曾专门针对成都市宽窄巷子、锦里等景区有大量朝鲜绣、越南绣冒充蜀绣的问题,呼吁保护地方特色文化产业而写了政务内参,此事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也因此开展了一场有关蜀绣产品的深入调查。
无独有偶,2016年,某省质监部门曾专门组织专家组,对该省主要旅游景区的丝绸制品开展市场反溯检查,本次专项检查采用实体店拉网式排查方式进行,检查景区商铺456家,主要对景区内销售终端的丝绸服装、丝绸围巾、蚕丝被等产品的质量隐患进行排查,重点检查丝绸制品产品标识是否规范,是否存在错标、漏标情况;纤维含量是否符合明示指标,同时对涉嫌以其他纤维冒充蚕丝的产品采取了买样检验验证。
此次专项检查结果同样表明该省主要旅游景区的丝绸围巾、旗袍等纺织品产品标识等质量问题突出,蚕丝被产品以次充好现象严重。据相关报告显示,该省主要旅游景区蚕丝制品质量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景区在售围巾产品普遍无使用说明(即吊牌),而使用说明是向消费者传达产品的性能、质量状况、使用方法的信息工具。二是景区售价160元/斤的蚕丝被不同程度存在外层为桑蚕丝、内层填充柞蚕丝的情况,同时,蚕丝被重量存在缺斤少两问题,大多蚕丝被商户以包含内胆被套的整床被子重量标称其填充物蚕丝的重量,因此实际所用的蚕丝填充物重量小于明示重量。三是以其他纤维冒充丝绸围巾、睡衣等制品的现象突出,例如,部分景区商店陈列产品标称含量为“丝95%,莱卡5%”,实测值为100%聚酯纤维,众多丝绸围巾只在外包装或洗唛上注明“100%SILK”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认为是丝绸产品,实则只有部分丝绸或者并非丝绸产品。
旅游业发达的苏州市某检测机构在两年前也承担过一次专门针对景区纺织品的质量抽检。该检测机构负责人解释此次抽检结果说;“景区纺织品通常为当地特色产品,反映当地文化。但这些纺织品总体质量状况堪忧,主要问题是产品标识不明,导致消费者购买时不明就里;实物质量差,达不到国家行业标准要求;更有甚者,景区有不少纺织品以假乱真,严重损害地方特色产品信誉,影响城市文明形象。”
“乱象”背后原因多
“毋庸置疑,在利益驱动下,经营只看重眼前利益,存在卖出一件是一件、能挣一票是一票的心态,这是造成旅游景区纺织品质量问题突出的最直接原因。”苏州市纤维检验所所长杭志伟分析指出。
“而消费者维权不便,维权渠道有限,无形中为商家恣意妄为提供了有利环境。多数游客千里迢迢奔赴景区游玩并购物,来去匆忙,即使事后发现自己买到质量不过关的纺织品,大多也会因为空间时间受限或维权不便而作罢。”浙江省纤维检验局副局长顾福江分析说。
顾福江还指出:“诚信体系建设缺失,尤其是景区的垄断经营模式下,经营者缺乏诚信经营意识却照样能赚得盆满钵满。例如,某些景区从店内产品陈设和宣传均易使消费者认为是丝绸制品专卖店,实际却有大量非丝绸冒充丝绸制品的产品售卖。诚信体系建设的不完善无形中让消费者丧失知情权,即便其中部分商家被相关部门查处过,但大量不知情的游客消费者依然会对这些问题商家‘一视同仁’,这样的后果就是即使景区商家有问题,产品可能照样不愁销路。”
“另外,监管难度大,是造成景区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深层原因。景区商品大多生产分散,产品来源不明,监督抽查阻力大,部分商家甚至营业执照不齐全,很难监管。”杭志伟回忆自己承担某次景区纺织品质量抽验时的情景说。
“此外,部门职能分工的受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景区商品质量监管的缺失。”多位业内专家如是说。例如,按部门职责,流通领域的纺织品质量监督属工商部门的职责范围,而质监部门负责监管生产领域。而事实上,一方面,正如成都市工商局消保处艾老师所说:“对于纺织品的质量把控,质监部门更加专业,我们一般都是委托当地质监部门做相关工作;”另一方面,“即使我们以市场反溯的形式发现景区涉嫌质量问题的产品,也只能反溯至企业所在地质监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调查处理,这样做效率很低,并且成效比较差。”顾福江表示。
“价格因素也是造成景区纺织品质量差的重要原因。”四川省纤维检验局总工程师陈剑表示,“我局前两年与四川省其他相关部门联合,针对部分景区有朝鲜绣、越南绣冒充蜀绣的事件展开调查,结果发现,价格因素是导致假冒蜀绣在景区畅销的直接原因,真正的蜀绣产品价格高昂,根本不适合在景区售卖。”
另外,“景区纺织品大多代表地方特色文化,如杭州丝绸、苏州宋锦、四川蜀绣,青海的羊毛织品等。以蜀绣为例,由于缺乏产品质量标准,产品标识简单,即便专业人士,都很难辨别与朝鲜绣、越南绣之间的真伪,普通消费者当然更难识别。”陈剑分析。
协同监管或有效
2016年,四川省多部门联合,针对蜀绣文化产品展开专项行动,走访蜀绣发源地,寻找绣娘,通过制定标准、发布制度规范等一系列措施,不仅让蜀绣这种地方传统特色文化产业得到传承和保护,更为肃清旅游市场、辨别以假乱真蜀绣的现象提供了相关依据。
因此,陈剑认为,景区纺织品多数代表地方特色传统文化,部门联合强化监管,制定标准和规范,是保证景区纺织品质量和保护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顾福江建议,应畅通消费者维权路径,通过二维码、微信微博等多媒体、多渠道的方式实现消费者维权畅通,以倒逼商家诚信经营。“景区应加强质量诚信建设或自治管理,比如对维权或检查结果的信息公开,对商家实行星级管理或对失信商家实行红黄牌辨别等方式。”顾福江说,“另外,职能部门强化监管,除了常规的标识外观检查外,增加质量检查,对失信或投诉举报的商家加大检查频次等方式,也能够有效遏制商家不良行为。再者,强化区域品牌建设,加强原产地品牌和文化特色产业保护,通过制定团体标准、注册景区商标等方式引导经营者,也是必要措施。”
杭志伟建议,打破景区垄断经营模式,注重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同时,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景区销售产品的管理,按照相关国家标准、产品标准加强商品检查验收,让质量不合格和假冒伪劣产品无处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