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因子对环境卫生的影响
2018-10-28陈刚
陈刚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卫生的要求和期盼也越来越高,人们对美丽中国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及美丽家园有了更高的向往。希望每天天空是蓝蓝的,空气是清新新鲜的,环境卫生是清洁的。
关键词:气象因子;环境卫生;关系
环境卫生是社会精神文明面貌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精神面貌的具体表现。环境卫生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气象因子:大风、降雨、降雪、高温、低温,都对每天的环境卫生无时无刻或多或少的产生影响。
一、大风对环境卫生的影响
无论春夏秋冬出现大风天气,造成城区乡村主要道路、人行道内有大面积落叶垃圾杂物。夏天受局部对流天气影响,一场暴风雨席卷城市,疾风劲雨使得不少园林树木遭了秧。一些路段的树木枝条被大风刮断,七零八乱、散落一地,个别地方树木被连根拔起、更有甚者被拦腰折断,横七竖八、歪斜在路上,部分阻碍了交通。城区废纸霄、废塑料袋等,风速较大,造成地面废物横飞积尘满天。为及时清扫尘土杂物,不影响辖区道路卫生质量,环卫职工全方位、立体化做好大风沙尘天气道路保洁和扬尘治理工作,为城区居民提供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人员、车辆快速到位,采取“平面到立面,地表到空中”人机结合作业方式彻底抑尘除尘。全方位推进机械化作业,出动洗扫车、吸尘车对主次干道地面垃圾及时清理,并扩大喷雾范围,采取高频次、不间断的高空喷雾作业,加快空中降尘速度,有效保障城区道路全时段保湿。强化人工保洁工作力量,利用人工除尘与机械化吸尘相结合的作业方式,对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加强抑尘保洁和除尘作业力度;使用防尘扫帚对人行道、道牙根进行两人并排推扫作业,用小扫帚、夹子、簸箕等工具,对道路细小垃圾杂物进行捡拾,加强巡回清扫频次,对各路段人行道及地面泥点、污染物进行洗扫作业,做到垃圾随有随清;人工擦洗果皮箱、人行道护栏、公交站台、道路指示牌等各类“城市家具”,全方位清理积尘浮土。此外,渣土排放管理所加强对新建、在建工地巡查力度,要求各工地严格落实固化措施,对工地便道、裸露土方进行完全覆盖、洒水抑尘。
二、降雨、降雪对环境卫生的影响
降雨给市民带来些许凉意的同时,也给环卫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给该市市民出行提供方便,环卫处进行及时清理。针对雨后积水问题,环卫处提前制定预案和措施,安排好人员,每次雨停后,立即组织环卫工清理雨后积水。雨水暂停,路面上留下很多积水、淤泥和垃圾,不仅影响市容市貌,也给行人带来了不便。环卫处迅速部署清理工作,对积水路面用扫帚扫、用桶刮,最后再用洒水车对路面进行来回清洗冲刷。经过二个多小时的努力,将积水全部清理干净,确保城区环境恢复干净整洁。
为降低降雪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对清雪除冰工作要提前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紧盯天气变化,与气象部门建立联络机制,及时掌握雪情,第一时间做出安排部署;2018年1月全国各地的大雪,大家都还记忆犹新,环卫职工做到“以雪为令”,雪后立即投入到清雪除冰工作中;各类清雪除冰车辆驾驶员要保持24小时通信畅通,依据气象预报提前进入待命状态。路面清雪除冰标准要求达到“三净、四无、五不、一要”标准,即路面净、便道净、路牙净;无遗漏、无结冰、无堆放积雪、无垃圾杂物覆盖;清雪不损坏路面,积雪不倒入垃圾桶,冰雪不倒入下水井,不倒入花池、草坪,树坑内不堆放撒过融雪剂的积雪;积雪要倾倒至指定地点,不乱倾乱倒。
三、高溫、低温对环境卫生的影响
夏天在似火骄阳的炙烤下,路面局部地表温度接近60℃,这给露天作业的环卫一线工人带来了困难。而这时候,50多岁的续巧梅仍然在清扫着道路垃圾。地面温度已经达到摄氏40度,在迎泽西大街上,“全副武装”的环卫工仍在烈日下忙碌着。环卫工人戴着遮阳帽和口罩,身着长衣长裤,不断地弯腰捡拾垃圾,脸上不停地渗出豆大的汗珠。环卫工人说:“烈日下,为了不致晒伤,我们必须包裹严实。”高温天,很多岗位工种都在做“减法”,缩短工作时间,减少工作量。但是,对于保障城市清洁的环卫工人来说,他们却在做“加法”,气温越高,生活垃圾就越多:不宜保存的剩菜剩饭多了,瓜果蔬菜皮瓤等含水量大的垃圾多了。
冬天在最冷的时候,“冻感十足”。环卫工人“全副武装”走上街头,早晨3点多就要起床,街道十分冷清,只有三三两两的环卫工人在道路上清理垃圾。一般凌晨四点就得出工,那个点比白天冷得多。尽可能地多穿些防寒衣服,把自己包裹严实,只露出眼睛。即便是这样,环卫工人的面部、手部也被冻得红肿,手已经皴裂。环卫部门呼吁:请大家不要乱扔垃圾,广大车辆驾乘人员,行车时勿乱往窗外扔垃圾,你随手一扔,不仅会给其他行人车辆带来不便,更会给环卫工人带来额外的工作量和安全隐患。
结语:
大风、降雨、降雪、高温、低温对环境卫生每天都有一定的影响,使城市环境显得脏乱差,给广大环卫职工增大了劳动强度,但有广大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使我们居住的家园更加美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