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17世纪讽刺文学的产生背景与特征
2018-10-27杨颖
杨颖
文学作为社会和历史的一种镜像,是对这些主体进行窥探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文学本身自成体系的发展,也形成了人类文明千差万别的形态。对于17世纪的俄罗斯而言,其讽刺文学主题鲜明、人物形象典型、创作方法多元,成为俄罗斯文学史上的瑰宝。本文从17世纪俄罗斯的社会特征和背景的角度出发展开分析,不断深入,加深对当时讽刺文学的理解,并着重讨论这一时期的讽刺文学特征。
文学是社会环境的反映,人们透過文学可以看到历史上某个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以及其他诸多方面。因此,文学分析可以说是洞悉历史的一个途径,也是将文化传承下来的一种方式。对于俄罗斯来说,《古代俄罗斯文学史》的作者库斯科夫曾经说:“不了解古代俄罗斯文学史,我们就无法理解普希金作品的全部深度、果戈理创作的精神本质、列夫·托尔斯泰的道德探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哲学深度、俄罗斯象征主义的独特性以及未来主义者在语言方面的探索。”而这一切固然是俄罗斯文学范畴的关键,但同时也是俄罗斯社会的重要节点,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表达。
17世纪的俄罗斯,处于一个多变的阶段,经历混乱时期后,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日渐稳固,专制制度逐步成熟,在这个背景下,催生了17世纪的世俗文学,这成为俄罗斯社会当时十分突出的文化现象。文学得以从宗教领域走出来,逐步走入社会的角角落落。利哈乔夫认为,“讽刺体裁和讽刺性摹拟体裁在17世纪的世俗文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文学现象无疑是当时社会状态的最好折射。想要对当时俄罗斯社会环境以及特征进行深入理解,文学分析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而想要对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做出深刻解读,展开必要的社会分析同样意义重大。而事实上,俄罗斯对于17世纪的讽刺文学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利哈乔夫曾经针对这一时期展开多项分析,阿德里阿诺娃·别列茨等人也都著有书籍对其展开讨论。讨论从文化背景、艺术特征以及来源和主题等多个方面展开,为随后的更深一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这一个阶段俄罗斯的文学,我国相关研究同样层出不穷,其中包括左少兴编著的《十七世纪俄国文学作品选读》,以及任光宣、张建华、余一中编著的《俄罗斯文学史》等,它们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思想财富。而想要对俄罗斯17世纪讽刺文学有深刻的了解,首先应当从其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的发展状况出发。
一、俄罗斯17世纪社会环境浅议
17世纪对于俄罗斯社会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关键并且微妙的时期。当时的俄罗斯,其社会动荡不安,但是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中,又产生了诸多方面的上升,并且最终催生了讽刺文学。
对于讽刺文学的定义,众多文学家呈现出高度的趋同,即都认为讽刺是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这样定义讽刺:“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归根结底,讽刺是源于社会的一种文学形态,而对于俄罗斯而言,17世纪讽刺文学的兴盛只能被视为一种社会的必然。
从政治的角度看,17世纪的俄罗斯社会动荡,内忧外患导致王朝更迭频繁,整个社会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种动荡一直到费多尔死去、留里克王朝覆灭才算基本告一段落,大贵族的权力争夺才算稍稍平缓下来,最终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上台,这一局面才得到彻底结束。但是,在这种贵族争夺权力的过程中,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农民的生活举步维艰,因此爆发了多次人民起义。人民起义的出现,是俄罗斯历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讽刺文学的产生,更是有着重要的标志性价值。人民起义意味着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开始增强,并且开始敢于使用明确的斗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这个社会和当权者的不满。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讽刺文学和人民起义都是民众用以表达对社会不满的方式,只不过一个诉诸笔端,另一个诉诸武力。
当然,这种意识层面的觉醒不是单一出现的,在经济领域同样有所体现。当时的俄罗斯,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和经济交流,从而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商人、市民等平民阶层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出现在市场这一自由的经济体中,开始扮演各自的角色。虽然看似他们有了更好的社会地位,但是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要承受着沙皇的专制,强征暴敛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他们仍然举步维艰。在这种社会中,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却不容忽视。如果说悲惨的社会环境带给平民以值得讽刺的命运,那么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就决定了讽刺文学中“文学”的产生。17世纪,俄罗斯大力兴办学校,因此国民素质和知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知识水平更是以不容忽视的速度提升。
政治、经济和文化多个方面的发展特征叠加在一起,决定了17世纪俄罗斯讽刺文学的产生。讽刺文学固然是当时俄罗斯社会集权专制之下的反抗声音,是人民对于统治阶级极度不满的表达,同时也从侧面折射出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而纵容和默许贵族横行的统治现实。而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则为讽刺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这些作家开始通过文学的途径来传达自己的思想,社会范围内的民主意识逐渐苏醒,讽刺文学得以不断传播和繁荣。
二、17世纪俄罗斯讽刺文学特征分析
实际上,讽刺文学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一直存在,即便是17世纪之前,抑或之后都有存在,却在17世纪达到巅峰,不得不说是历史的选择。文学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指出,“我们的文学肇始于讽刺,发展于讽刺,迄今为止仍以讽刺为基础”,由此可见讽刺文学在俄罗斯文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17世纪之后的两个世纪,都有讽刺文学家出现,其中康捷米尔的讽刺诗和冯维辛的讽刺戏剧为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发展奠定了根基,并且19世纪的果戈理、谢德林等人也都是讽刺文学的核心人物,甚至一直到20世纪,讽刺的手法都常见于作品之中。这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起源于17世纪,因此可以说,这个时期的俄罗斯讽刺文学对整个俄罗斯文学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戏拟成为这一阶段讽刺文学的重要手法。所谓戏拟,即讽刺性模拟,这可以说是俄罗斯17世纪讽刺文学的最鲜明特征。表面上看,戏拟是在用调侃、戏谑的语言形态来实现文学作品的构建,从内涵的角度观察,却可以窥见其文字背后非常严肃、深刻的意蕴。这个阶段的讽刺文学作品,大部分是对社会的一种有意识的戏拟,通过这种手段来使得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嘲讽更加辛辣和尖锐,当然其中不乏夸张的手法融入。戏拟的对象,多为社会环境中比较稳定的对象,诸如诉状、处方以及账务等,都会成为描述和讽刺的主要目标。17世纪的这种戏拟的讽刺手法,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都得到了沿用,例如,18世纪的讽刺杂志《雄峰》《地狱邮报》中有很多讽刺作品是对药方的讽刺性描写。除此以外,戏拟还会出现在语言对语言的领域中,即对现有的作品进行戏拟。例如,布尔加科夫创作的《乞乞科夫的奇异经历》本身就是对《死魂灵》的模仿,文中乞乞科夫来到了莫斯科做起了投资,并且通过奸诈的手段获得成功,这就是一种戏拟。
其次,17世纪讽刺文学的另一个特征则在于其根源于现实生活。这种现实生活的根源性使其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因为讽刺文学所讽刺、所反映的,正是俄罗斯当时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因此极具群众基础,一经面世必然会得到整个社会底层群众的支持。讽刺文学的作者,正是从微观环境出发对整个社会进行窥探,来将社会的世态人情呈现出来。因此,读者所读到的就是自己所经历的,共鸣也由此产生,而这些共鸣必然会成为讽刺文学自身不容忽视的重要生命力和传播力量。
最后,17世纪俄罗斯讽刺文学具有鲜明的指向性,这也是讽刺文学所具有的独特风格。一般来说,讽刺的矛头在任何时期都直指社会的不良方面,从俄罗斯讽刺文学的表面看,存在于其中的各个角色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酒鬼、法官,地主、小公务员、房东和知识分子等,看似分布在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群角色,其实都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和嘲讽。例如,《酒馆醉汉的节日》中讽刺的不是那个终日酗酒的可怜人,而是沙皇政府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在全国各地大肆开酒馆的行为。差不多每一个角色、每一个片段,都是在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的一种扭曲,都是作者力图唤醒国民的一种努力。
三、结语
俄罗斯讽刺文学源远流长,早在17世纪以前,民间口头文学中就有讽刺手法的运用,时至今日,人们在谚语、笑话中都能寻找到讽刺的踪迹。经过17世纪动荡的社会洗礼,讽刺在俄罗斯这片土地上更具生命力,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文学形态。可以说,这一个阶段的讽刺文学,无论是主题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创作手法的突破,都代表了古代俄罗斯文学发展的较高水平。这一阶段的作品继承了民间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讽刺艺术世界,成为俄罗斯后世讽刺学习的榜样和传承的依据。对于17世纪讽刺文学的深入剖析,能够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俄罗斯当时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反作用于文学的理解。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