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及电影《朗读者》中男主人公形象对比分析
2018-10-27吕汶珈
吕汶珈
小说《朗读者》由德国法学教授兼法官伯恩哈德·施林克撰写。自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四十五种语言,累积销量超过百万册。同时,该小说也是德国第一本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书。在小说的基础上,Stephen Daldry执导的电影《朗读者》获得2009年金球奖,并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等五项奥斯卡金像奖。女主角汉娜·史密茨的扮演者凯特·温斯莱特凭借此角色获得多项大奖,其中包括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电影情节与小说内容基本一致,都记叙了汉娜和伯格美丽而哀伤的爱情,生动反映了背负德国年轻一代与老一辈心结的情感挣扎,也引发了读者和观众的重新思考,人们不禁重新考虑纳粹曾经犯过的罪行与对其的审判。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寓意深刻的主题吸引了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各种深入研究使得电影内涵更加丰富。但二者也有一些不同点,其中最大、最直观的区别是小说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即从叙述者伯格的角度,叙述了从他少年时期到中年时期发生的事情。而电影将过去与现在的事情穿插在一起记叙,使得观众在最初观看的时候会有些迷惑,但是在仔细思考之后,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和独特的效果。为了更清晰地使读者了解,笔者将按照小说记叙的顺序来介绍小说及电影内容。
15岁的少年伯格某天在回家路上患上猩红热发病,偶遇的36岁电车售票员汉娜热心地帮助了他。伯格痊愈之后去汉娜家表示谢意,在汉娜的引诱之下,他们发生了关系,从此便开始频繁约会和发生关系。每次见面,汉娜总是要求伯格带不同种类的书,并为她朗读。但在他们的相处之中,汉娜的身份始终是一个谜。就在一切都很平静的时候,汉娜不辞而别,从此杳无音信。他们再次相遇是在法庭上,此时的伯格成为一名法学生,所参加的研修班组织旁听一场审判,而汉娜正是被审判人之一。在庭审关键时刻,一名幸存的犹太人当场指责其罪行,为了掩盖自己是文盲的事实,汉娜承认了本不属于她的罪行,被判处无期徒刑。后来,伯格知道了她是文盲的事实,但出于各种考虑没有向法院作证。汉娜入狱后,伯格开始用录音机录制自己的朗读并寄给汉娜。狱中的汉娜收到大量的磁带,又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活下去的勇气,并学会了阅读和写作,但是在出狱前一天选择了自杀。
电影中的男主角伯格,同时也是小说中的叙述者。作为作品中一个很重要的形象,该形象对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故事的发展和主题的传达有着很大的作用。接下来,笔者将选取一个场景对比分析两部作品中男主人公伯格形象的差异。
所选场景是汉娜出狱前一天,伯格和汉娜在监狱里见面时的场景。小说中,汉娜先说到“你长大啦!小家伙!”,然后“我在她身边坐下来,她伸出手来握住我的手”。此处“小家伙”是从二人初次见面开始汉娜对伯格的爱称,给人亲切温馨的感觉。两人紧挨着坐在一起,表现得较为亲近,因为相互熟悉亲近的人才会并肩而坐。而在电影中,两人相对而坐,汉娜首先伸出自己的手,伯格也伸出自己的手握住了汉娜那双布满皱纹的手。可是,当汉娜说“Youve grown up, kid”后,伯格再次听到汉娜对自己的专属称呼“kid”后缓缓抽回了自己握住汉娜的手,之后便开始像例行公事一样地说到自己为汉娜安排的工作和住处。即使在汉娜没忍住尝试用“thank you”打断他的介绍之后,伯格还是继续生硬地介绍着住处附件的设施和环境。电影镜头详细地记录了汉娜脸上错愕又失落的表情和她那不知所措的手,她也缓缓地地收回了自己的手。由此可见,电影中的伯格很抵触汉娜将他称为“kid”,而且拒绝与汉娜再有亲近的接触,在他心中当初的那段感情可能是他并不想承认的经历。在介绍为汉娜的安排时,他没有任何感情,就像完成任务一样。电影中的伯格对待汉娜时更加“残忍”,他那直接、强烈的反应深深刺痛了汉娜那颗脆弱的心,这为之后汉娜的自杀埋下了伏笔。
紧接着,在两人分别时,小说中的伯格叙述到“我把她拥进怀抱”。无论伯格当时的内心是怎样,是否还愿意与汉娜继续之前的缘分或者给她提供的帮助是否出于真心,他这个拥抱一定会给汉娜带来些许温暖。而在电影中,伯格在起身后,没有一丝留恋,也丝毫没有停留的意思,直接走出了餐厅,只给汉娜留下了一个背影。被留下的汉娜就像一个被家人丢下的小孩一样不知所措,内心的失落与绝望使她眉头紧锁,眼里噙满了泪水。不难想象汉娜心中的绝望与痛楚,一个在狱中待了大半辈子的人,即将出狱时见到了自己在这个世上唯一的依靠,而且这个人还是当初相互深爱的那个人。可是,他无比冷漠,并且有意远离自己,这样一来,汉娜之后的自杀就更可以理解。
上述两处分析是关于小说和电影情节上的区别,不仅是情节,两人的对话也体现了这一点。接下来,笔者将比较小说文本和电影台词的三个不同之处来分析电影中的伯格对于汉娜的冷漠和残酷。
第一处是小说中他们两个人在狱中见面刚开始的对话:
伯格:“你就要出来了,我真高兴!”
汉娜:“是吗?”
伯格:“当然是!你要住在我附近,我还不高兴吗?”
无论伯格说的这些话只是为了安慰汉娜,还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对汉娜来说都是一种安慰。至少汉娜明白尽管自己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但是在监狱外还有一个人在等着自己,并且在为自己日后的生活做打算、做安排,这肯定会给她出狱后的生活带来一丝希望。而电影中的伯格不是这样的:电影中,伯格没有这些所谓的“寒暄”。伯格并没有主动开始讲话,而是汉娜先开口。
接下来的对话,伯格的残酷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汉娜试探性地问伯格对于过去感情的态度,如下:
汉娜:“现在都结束了,是吧?”
伯格:“为什么该结束呢?”尽管此时的伯格表现得有些冷漠,但是他还是继续说道:“你学会了看书,我是多么为你高兴,对你多么佩服。还有,你的信写得多好啊!”
伯格并没有认可汉娜所说的两人之间的一切都结束了,而是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表达自己心中对汉娜存在的一丝留恋和感情。尽管他之前始终没有给汉娜回信、一直没有来监狱看汉娜,但是这样的话语还是会给汉娜带来一丝慰藉。
而电影中的伯格是冰冷、残酷的,这个场景在电影中的展现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当汉娜试探性地问道“都结束了是吗?”,伯格的眼神开始躲闪,不再正视汉娜,而且没有做出任何回答,用沉默代替了一切……伯格这样的反应实际上是默认了汉娜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沉默比直接说“是的”更加残忍,因为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正视汉娜,不再与汉娜交流,甚至打心眼里抗拒与她进行交流沟通。对于汉娜来说,她是多么渴望再次得到伯格的认可与感情,然而伯格连善意的谎言也懒得编织。
第三对话上的不同是电影中,导演额外添加的原小说没有的对话:
伯格:“Have you spent a lot of time thinking of the past?”(你是否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过去?)
汉娜:“You mean, with you?”(你是说,和你在一起?)
伯格:“No, no. I didnt mean with me.”(不,不,我不是這个意思)
电影中增加或删减的情节一定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或者实现某种效果,此处导演为何额外增加了以上的对话,值得人们仔细揣摩。当问及过去的事时,汉娜的第一反应是与伯格之前的感情,这足以表明汉娜是多么看重这份感情,在她心中两人的爱情一直都在。可是,伯格毫不犹豫地连用两个“no”来否定,这没有任何迟疑的回答表明了他内心对于过去感情的排斥和对于汉娜的抗拒。这种决绝对于汉娜来说无疑是残忍的,因此她的脸上瞬间出现了失望、失落的神色,眼里噙满了泪水。
在本文中,笔者具体对比分析了汉娜在监狱中生活多年即将出狱时,两人再次相见时的这一片段。在改编过程中,电影在具体的情节以及两人之间的对话上都有一定的改变,人们不难发现,电影中的伯格对于两人之间的感情基本上是闭口不谈,对汉娜很是冷酷,即使是向汉娜介绍出狱后生活的安排,也是例行公事一般没有任何感情。人们可以发现电影中的伯格形象更加丰满鲜活,对待汉娜更加冷漠残酷。
(天津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