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赏乐剧歌剧22年全记录之八
2018-10-27杨世彭
杨世彭
自我夫妇1995年夏天初访拜罗伊特乐剧节以来,直到2016年第十度访问,看了将近70次演出,对这座演艺圣殿可算相当熟悉了。回想23年前初次到访,曾经写过一篇长文同载于多家知名报刊,下面部分有关乐剧节的简介,也是取材于此。
1995年的夏天,我夫妇首度应邀造访德国的拜罗伊特乐剧节(the Bayreuth Festival)。此行看了七出乐剧,包括四联剧“《指环》系列”及三出“非指环”乐剧,前后为期十天。我夫妇有幸能得到戏票,且是在瓦格纳百余年前亲建的剧院里观赏他的不朽名作,这在内行人眼里,真是一桩毕生难逢的机缘,也是一席最最丰盛的演艺盛宴:而这十天的乐剧之旅,在顶尖乐迷戏迷的心目中,完全不亚于宗教狂热者远赴麦加或耶路撒冷朝拜圣地。
为什么能亲临拜罗伊特乐剧节如此难能可贵?首先,这里有举世最难买票入场的剧院——乐剧节每年夏天举办一个月,从7月底到8月底,七出戏共五万八千张戏票,通常会有五十万人申请——除非你是业内知名人士,或是“拜罗伊特之友协会”“瓦格纳研究协会”(要德国的才算)之类的会员专家才能优先购票,其他的观众则需要靠计算机抽签才能偶尔中签,通常总要连续申请五六年,早些年间还有提前7至11年申请的:更有甚者,如欧美诸国还有花费几万美元也买不到票的乐迷。
乐迷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当然是拜罗伊特的演出水平了。这是瓦格纳乐剧的圣殿,制作的严谨程度也是举世无双。演出的重点当然是“《指环》系列”,通常每六年会制作一套新的“指环”,邀请一流高手担任指挥、导演和设计。乐剧节会给他们三年时间构思、实验以及招募主要歌手,在首演前九个月即可进入剧院开始技术排练,然后再给三个月的时间邀齐歌手、乐队、合唱队及技术人员进行排练及合成。这段极度充裕的筹备及排练的时间,是其他歌剧院绝对无法提供的。慢工出细活,拜罗伊特的演出水平因此也可以确保:只要导演构思不要太离谱,在那儿总能看到令人满意的高水平演出。
而拜罗伊特最好的制度就是,每出新制作,包括新的“《指环》系列”,都要连续公演五年,每年都可以继续改进不足之处。这个惯例使得每套新制作在最后一年录制成影像资料传世之前,可以达到远远高出该制作首演时的艺术水平,这也是其他歌剧院无法做到的。
另一个吸引观众的原因就是乐队的素质。拜罗伊特并无常驻乐团,演出时的乐手都是从欧洲几个著名乐团中临时招募的。由于拜罗伊特的演出都在夏季,而各大乐团每年都会“歇夏”,加上拜罗伊特乐剧节的盛名,很多卓越的乐手都愿来此“过瘾及充电”,赚取象征性的报酬,度一个艺术上精神上丰收的夏季“假期”。因此拜罗伊特每夏高手云集,而这批乐手又愿意一再回来,使得这180人的乐团具有相当大的人员稳定性,每年新加入的乐手仅有五分之一。说到这里也需加注一下:拜罗伊特最大的乐队编制是124人,之所以要聘请180位乐手,是因为有些管乐手吹奏太累需要轮换休息,外加需要一些额外的乐手在舞台上的群众间演奏,及在中场休息结束前站在露台吹奏,提醒观众及时入场。
拜罗伊特的合唱队也是举世无双的。队中许多成员都是一流的独唱家,也是为了“过瘾及充电”甘心来这儿跑龙套,再加上严谨而充分的排练,令这一百三十几人的合唱队在演唱及表演上,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此地观众对每场演出结束后谢幕的合唱队,也往往给予最热烈的掌声及欢呼。
当今一流的指挥、导演及歌手,也都以能够参加乐剧节为荣。虽然报酬低、工作辛苦,投入的时间也很长,仍有许多顶尖高手甘愿来此工作:1983年“《指环》系列”的指挥是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左尔格·索尔蒂(Georg Solti)爵士,导演是曾任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及皇家国家剧院艺术总监的彼得霍尔(Peter Hall)爵士:]995年“《指环》系列”的指挥是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的音乐总监詹姆斯·莱文(James Levine):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也是在1995年夏天的《帕西法尔》一剧中担任男主角,黑人女高音杰西·诺曼(Jessy Norman)早年也在这里演唱。过去几十年中曾在拜罗伊特工作过的明星级指挥家真是数不胜数:托斯卡尼尼(Toscanini)、富特文格勒(Furtwangler)、卡拉扬(Karajan)、莱因斯多夫(Leinsdorf)、萨瓦利什(Sawallisch)、巴伦博伊姆(Barenboim)、马泽尔(Mazaal),再加上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以及上文提到的索尔蒂和莱文。
这就要提到此地著名的“拜罗伊特精神”(the Bayreuth Geist)了。在這种精神的号召下,平素很难伺候的演艺名家都愿暂时收起他们的自大,为同一个崇高的理想贡献一己所长。正如20世纪最伟大的瓦格纳女高音比尔吉特尼尔森(Brigit Nilsson)在她的自传中所说:“当我首次看到绿丘上的节日剧院,我的心跳就不由自主地加速了。我简直不能想象我居然可以在这里演出——这个神殿,这处瓦格纳当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这份崇敬和这种精神,支撑着每夏8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演艺工作者和前后台服务人员,年复一年地为观众提供最高水平的歌剧制作。
当今世上只有两个小镇、小城以纪念一位不朽的剧作家、音乐家闻名全球。第一个小镇就是莎翁故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德”(Stratford-upon-Avon),另一个就是偏居德国中东部的拜罗伊特了,而这两地在过去百余年来一直搬演他们两位的作品。莎士比亚生前写下将近40个不朽剧本,逝世三个世纪后,英国人在他的故乡设立了“莎士比亚纪念剧场”,自1879年起专门搬演他的剧作,直到1961年改名为“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仍以搬演莎剧为主,是目前世上最大最有名的职业剧团。拜罗伊特是瓦格纳在世时亲自选定的地点,依照他的构想建造了一座开创性的剧场,用来搬演他的四联剧“《指环》系列”。这座节日剧场自]876年揭幕,之后除了“二战”期间因遭盟军轰炸后中断演出7年,以及百余年间偶有的中断外,基本上每年夏天都会搬演瓦格纳的剧作,尤其是“《指环》系列”。直到今日,拜罗伊特乐剧节从未搬演过其他人的作品,唯一的例外就是早年会偶尔演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其他的演出都是瓦格纳十一出乐剧中的十出[但瓦格纳的第一出乐剧《黎恩济》(Rienzi)由于艺术价值较低,至今未曾在拜罗伊特搬演过]。据此看来,拜罗伊特这座小城的独特性,较之莎翁故乡有过之而无不及。
瓦格纳当初舍弃慕尼黑这样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大城,选择拜罗伊特这样的无名小镇来建造他心目中的“演艺神殿”,其实有他的原因。他有感于当时欧洲的歌剧观众都是上流社会的达官显贵及他们珠光宝气的太太小姐,文化品位不见得有多高,观赏歌剧仅是他们社交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酒宴后的余兴节目。为使自己题材严肃的“乐剧”仅给真正有修养有品位的知音人士欣赏,瓦格纳故意找了个远离大城市的偏僻小镇来建造他的剧院,这儿并无名胜古迹,来这儿的观众除了看戏、欣赏音乐外,别无其他消遣活动。另外,瓦格纳的“乐剧”也与当时流行的意大利、法国歌剧大异其趣,中间并无卖弄技巧的“美声歌唱”吸引观众的掌声,一出戏自始至终都以各种形容事物人物的“主乐调”贯穿,使音乐与剧情发展融成一片,直至每幕的结尾。这种音乐这种歌唱这种演出根本不给观众有机会在中途鼓掌叫好,只能静悄悄地欣赏完整幕的演出,然后才能舒口气休息。
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瓦格纳乐剧与意大利歌剧的观众就有了迥然不同的行为模式,而在拜罗伊特则更加的“循规蹈矩”。观众们远赴此地,绝不会在游览名胜酒足饭饱之余匆匆赶赴剧场看晚场的演出,而是需要花足一整天做心理上体力上的准备,以热切而虔诚的心情“品尝一席演艺的盛宴”。绝大部分的拜罗伊特演出都从下午四点开始,三点左右就可以看到大批盛装的观众(男士大多穿晚礼服)自附近的旅馆走向绿丘上的节日剧院。上午的时间,他们往往花在研读瓦格纳乐剧的剧本、乐谱及专书上,或在附近的丘陵丛林间散步(因为此城别无去处)。远道而来的观众几乎个个都是专家,对瓦格纳乐剧的音乐、人物与歌词早就了如指掌,早年厚达两百多页的纪念节目册里什么都有,仅缺为人所熟知的剧情介绍。
瓦格纳乐剧都很长,有时长达五小时,再加幕间一小时的休息,以及结束后长时间鼓掌叫好的谢幕,散戏总要到晚上10点之后,全场1900名观众再施施然走回镇上找地方吃饭,席间讨论瓦格纳或今日演出的得失,等到返回旅馆上床休息,必定已过午夜。第二天起来再做同样的活动,享受另一席演艺盛宴。这种朝圣般全身心投入的观众,也是在其他演艺节或歌剧院音乐厅难以见到的。
看到这里,资深的观众乐迷们,是否也该立即向乐剧节申请入场券,开始网络排队,期望在几年后也去拜罗伊特这一“瓦格纳圣地”观赏两三出瓦格纳乐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