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民族复兴梦想 做好家国情怀教育
2018-10-26王学舜
王学舜
新时代的学校教育,要全面贯彻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必须着眼于重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坚持和创新绵亘不绝的中国精神,重树民族自信,担当历史责任,积极投身并创造新的事业!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归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它兼顾家与国,将对家的情意深化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植根于我们血脉之中的文化传承,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是流淌着民族精神道统、滋润着国民精神家园的长河。
家国情怀始于生命的自觉,立足家教的传承,成于国家的荣耀。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二、家国情怀教育提出的背景
1. 中华自古国魂在,代代不息动地来。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少有的历经数千载而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这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极其坚韧的生存能力,而且体现了中华文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适应能力。贯穿期间、跌宕起伏而又愈挫愈勇的精神就蕴涵有独属于中华的家国情怀。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追求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着伟大中华民族的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正是這份情怀,描绘了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正是这份情怀,书写了恢弘动人的中华篇章。屈原为楚国九死而不悔,苏武为大汉留胡节不辱,陆游晚年尚思为国戍轮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钱学森的“姓钱不爱钱,大义薄云天”……这些一心报国、无私无畏的炎黄子孙,用忠诚和奉献感召日月,光耀山河。
2. 浓情融汇新时代,如日光辉润九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时代的召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是总书记期待的青年所应具有的家国情怀。复兴一个民族,富强一个国家,既需要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前行意志,孟子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侠义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贵品格,秋瑾的“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的壮怀激烈;也离不开与时俱进的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红旗渠精神、铁人精神、航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
3. 中华文明传寰宇,家国情怀耀乾坤。培养家国情怀,是顺应世界一体化趋势的需求。如今全球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已渗透到政治和文化领域,这意味着今后的竞争,不仅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较量,更是文化、文明的比拼。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的世界人和走向世界的中国人,让其成为未来世界的主人,使学生能够坚守中华文明中的精髓,不被同化;同时,主动借鉴吸收世界文明中的有益成分,不能落伍。在对中华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增强全球意识,培养关心人类共同发展的情操,培育理性、开放、自觉的家国情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 多元文化迷人眼,家国情怀铸龙魂。家国情怀是引领学生价值观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与之相随的,却是在多元的社会思潮背景下,个别青少年价值观缺失、灵魂荒芜,缺乏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思潮蔓延。面对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充分利用中华文化的优秀资源,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精华的家国情怀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国家认同意识与浓厚的爱国之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共筑精神家园,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合力,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总书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经典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依据学生特点和成长规律,科学安排教育内容,合理选择教育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坚定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引导学生对美好社会和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3. 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家国情怀的培养既可以在严肃认真的环境中宣讲,也可以在轻松和谐的氛围里浸染。庄严肃穆的场合固然不可或缺,但更多的则是在普通而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是情怀的体现,对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是情怀的昭示,对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情怀的展开,为祖国富强、民族兴盛、普通人的悲欢离合甚至只是为了父母欣慰而有所感触、勤学苦练都是动人的情怀……一声问好,唤起的是心心相通的温情;一次拼搏,激起的是不甘示弱的斗志;一场比赛,串起的是团结协作的珍珠;一次活动,绽放的是百花争艳的春天;一节课堂,点燃的是探索未来的火炬。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激发其潜藏于内心的家国情怀的触发点。在日常行为中进行教育,更加自然;在常规活动里落实教育,更显真诚。
四、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探索
1. 革新教育理念,提高思想认识。一是学校必须重新审视立德树人工作,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教育的根本问题。以家国情怀统领育人方式变革,将家国情怀作为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此统领课程体系架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的整体转型与变革、校本课程建设,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家国社会;二是要充分发挥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用家国情怀为家庭文化注入内在灵魂,用家国情怀引领家庭文化的价值导向,让家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摇篮,引导学生从情出发,以情致怀,在家庭浸润中生发爱家爱国的情感与胸怀。
2. 聚焦课堂阵地,挖掘德育内涵。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基地,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综合实践和专题教育的需要,挖掘教材德育内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穿插安排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 建设校园文化,营造育人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对学生潜移默化,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通過校园文化建设,做到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染上深厚的文化色彩,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底蕴。让学校的人、事、物,以及信息和环境,都无时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不知不觉的熏陶,都无时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浸润,使师生员工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莫逆于心的启迪和教育,最终达到情怀满胸、以文化人的目的。
4. 开发校本课程,丰富学生社团。学校要将家国情怀与校本德育结合,拓展深化德育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学校、老师、学生的集体智慧,开展从学生到教师,从教师到学校的征询活动,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对比,以师生互动、案例导引、个性展现、活动推进、生活德育构筑序列化、系统化的德育课堂体验教育活动,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将道德教育课程化,形成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成立符合学校、师生实际,顺应时代和地域特点的学生社团,让学生摄取自己需要的营养,成长为各具特色的栋梁。最终,让情怀教育植根于校本的沃土,让家国意识融会于社团的激情。
5. 开展校园活动,丰富德育载体。活动是落实计划的载体,活动是优化效果的途径。学校要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前提,把爱家和爱校、爱国统一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主题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情怀教育。或开展主题教育,深化学生家国情怀的情感领悟;或引领品读经典,激发家国情怀的认同自觉;或组织研学旅行,升华家国情怀的核心情愫;或进行国防教育,感知家国情怀的内涵;或收看新闻视野,增强对国家的自信……让活动成为德育载体,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总之,只有将家国情怀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能培养出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培养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才能培养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折翅不悔、蹈火前行的中国青年!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