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驾驭风险本领要防止十种倾向

2018-10-26梁栋

群众 2018年18期
关键词:经验领导干部

梁栋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之首,驾驭风险本领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需要增强的八大执政本领之一。一旦领导干部驾驭风险本领不强,往大里说,会影响党的执政,影响党的千秋伟业;从小里讲,会造成局部或区域发展停滞。要从风险发生前的防范、风险发生中的治理、风险发生后的补救三个层面来系统增强领导干部驾驭风险本领,防止十种倾向。

对风险无视,任由“温水煮青蛙”。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意味着社会治理面临着许多新矛盾、新课题。回顾一些由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难发现,群众的诉求已不是简单的经济赔偿,更多涉及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若领导干部对这一明显变化熟视无睹,任由“温水煮青蛙”,就难以获得有效的风险信息,难以提前准确评估潜在的风险,容易造成决策执行结果偏离为民服务初衷。对风险无视,是一种盲目的自信,更缺少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深刻分析我国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国际环境,科学回答“怎么看”“怎么办”等重大问题,为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应对风险挑战提供了重要遵循。要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未雨绸缪,才能掌握应对风险的主动权。

对风险无知,识别风险不精准。这是从知识储备角度来说的,领导干部要善于找出本地区本领域的突出风险,做到精准识别。一些地方公共场所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件,其原因之一就是当地对缺乏保障的无组织聚集活动安全风险认识不到位,对安全责任认知有偏差造成的。风险认知的有限性还表现在对重大行政决策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分析不到位:一是找不全利益相关者,二是区分不了谁是核心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和潜在利益相关者,三是不会借助第三方来帮助科学判断风险程度。当前,传统风险如自然灾害等依然存在,新兴风险如金融风险、网络风险等又不断涌现,提高领导干部防范风险意识、提升驾驭风险能力等相关教育刻不容缓。

对风险无备,缺乏有效应急预案。一些重大决策出台,要求必须配有应急预案,但在实践中,一些预案只是形式上的,沦为配合决策通过的形式要件,而不是真正出问题时能起有效作用的东西。有些干部,面对风险,只凭经验办事、想当然办事,对深层原因分析不深不透,仍以老办法对付新情况。过去,很多重大事故的教训一再表明风险应急准备缺失的严重危害性,如果领导干部对于已识别的可控风险不以为然,认为凭借经验和能力完全可以应对,就会缺乏重大风险的心理预期,缺乏极具针对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的风险预案,往往会错失风险治理的最佳良机。

治理主体单元化,缺乏多元治理。目前,社会风险治理的主体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参与较少,权责皆系于政府一身。这种单纯依靠政府的单元化权威和行政推动力的模式,一方面会产生较高的治理成本,另一方面也可能难以了解民情,无法真正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无法获得群众的广泛支持。此外,一些干部对于在风险治理中引入民众参与机制还犹豫不决,停留在管控惯性思维,怵于发展民众力量。因而,领导干部需完成从应对风险执行者到应对风险组织者的角色转换,改单元化管理为多元化治理,推动政府、群众与第三方均参与到风险治理中,建立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全民参与机制,在规范化、制度化中共同承担重大决策带来的社会、经济、生态风险,真正形成风险“共治”的多元治理格局。

治理客体停留表象,难及根源。在一些具体实践中,有些干部只关注显性次要风险,试图规避隐性重大风险,寄希望于能够快刀斩乱麻,尽快破題,化解风险。然而,风险治理对象选择上的避重就轻、治标不治本,只会放任风险,导致下一次更严重的爆发。这种仅针对风险的表象而忽视其内在稳定结构的治理,难以根治风险。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克服畏难情绪,破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增强本领恐慌意识,加强风险驾驭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层面的业务知识学习。尤其要注意,很多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背后,往往涉及各主体间利益分配问题,在化解时既要注重实现利益均衡分配,又要注重社会整合,在充分了解各主体间利益诉求差异性的前提下,平等协商,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寻找利益平衡点,达成共识,增加和谐因素,重塑稳定结构。

治理模式重情理,轻法治。一些电视剧往往会设置这样的剧情:面对突发群体性事件,领导上台作了一番鞭辟入里、感人至深的发言,聚集的人群就散开了,风险就此化解。然而,在现实中,靠领导个人能力或个人魅力来应对风险,本身就存在风险。虽然,以真诚换得真情、主动加强沟通能增进情感融通,继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但打“感情牌”“承诺牌”,最终需落脚于根治风险点,这就需要法治的力量来护航。最近发生的吉林长春长生疫苗案件,多名渎职失职领导干部受到严厉问责,多名涉案人员被提请公诉,融法、理、情于一体,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赢得民众一致叫好。在当前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中,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努力提高风险治理工作的法治化水平,积极破解依法治险工作中分配不清、权责不明的问题。

治理手段重经验,缺乏科学机制。部分领导干部强烈依赖以往的经验和当下的直觉,以主观为主,缺乏科学的手段,缺少大数据思维,客观收集、分析和使用数据来治理风险的意识更是单薄。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民众对某一事件或社会问题的反馈渠道多样,诉求也是千人千面,传统治理手段越发在实践中暴露不足。此外,某些官员为了追求政绩,报喜不报忧,在数据上存在虚假行为,导致信息失真,难以反映当下实际。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一种运用科学方法全面评估待评事项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的决策程序。各级通过落实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将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始终绷紧“稳评”这根弦,将有效地推动科学决策,实现关口前移、防线前移。

结束不复盘,不求甚解。从风险补救层面的环节完整性来看,复盘不是简单的总结,而是一种结构化的总结方法。风险复盘是风险治理结束后的重要环节,是一种从经验中学习的结构化方法,将“最终产生的现实成果”和基于“原有前提假设”的“期待成果”进行比对,从差距中找出“原有前提假设”的漏洞,从而进行修改和调整。从风险识别到风险治理,复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汲取经验、总结规律,这是非常必要的环节。但是,当前大多数已构筑的风险防范机制对这一环节尚未重视,总结归纳汲取经验少,有的甚至对如何化解风险还不甚明了。这对于提高领导干部风险驾驭能力毫无益处,反而会滋生盲目自信,认为自身能力水平已达到要求,放松对风险的警惕性。

成果挖掘浅,多归功“领导重视”。与不做复盘的领导干部相比,有一类干部似乎进步了一点,他们在风险治理结束后也会意识到需要归纳总结工作,但是总结经验基本以“领导重视”为重点进行归纳,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缺乏对整个风险防范过程的系统分析与科学凝练,总结出的经验基本“通用”,却缺少针对单一事件的特定总结。这样的风险治理经验适用性差,无助于领导干部提升风险驾驭能力。在网络社会,把对风险治理的成功简单归结于领导重视和组织功劳,也是让领导和组织置于新的风险之中,一旦形成网络舆情,有损政府公信力。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提高系统总结风险治理经验的能力,为今后的风险防范提供科学的经验借鉴和可靠的案例参考。

经验推广少,同类风险异地频发。在科学总结出风险治理的经验后,推而广之,让其它单位或地区能够学习借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是,一些领导干部只顾各自为政,好的风险治理经验推广不够,项目或者政策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报告也难做到公开、共学、共勉。如果是因包含一些敏感性问题不易不便公开,这可以理解,但更多还是因存在敝帚自珍的心态,学习借鉴分享意识不强。因此,在加强领导干部驾驭风险能力建设时,要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完善信息平台,搭建分享交流机制,营造多方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经验领导干部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致辞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