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升级应把握三个关键
2018-10-26贾晋
贾晋
乡村振兴,基础是乡村产业振兴。自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将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首次明确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开始,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多种乡村产业升级的典型、特色路径,对我们探索具有“理论常识”和“中国场景”的乡村产业升级理论提供了丰富研究素材。但是,乡村产业在整体质量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了同质化、奢侈化和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一些地方忽视地域区位条件和特色资源禀赋,全县大部分村庄都将乡村旅游、农村电商、農产品加工和农业康养作为发展方向,而在具体产业业态定位上存在盲目性,产业升级呈现同质化现象。同时,人们普遍认为传统大田作物及品种种植“过时了”,普通的乡村旅游产品“不时髦了”,大力发展瞄准“高端人群”的“天价”农副产品和乡村旅游产品,产业升级呈现奢侈化现象。此外,乡村产业的空间布局存在盲目性,没有突破传统乡村产业布局存在的“中心——边缘”模式,且存在照搬城市和旅游景区布局的倾向。
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理论认识的误区。这里重点谈三个理论观点:
一是要重视“微笑曲线”,更要重视“武藏曲线”。一直以来,我们在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业产业链建设过程中比较注重“微笑曲线”理论的应用,强调产业链两端研发、营销的作用。实际上,基于东亚产业实践总结出来的不只有“微笑曲线”理论,还有一个形态与之完全相反的“武藏曲线”理论,其强调产业价值链的创造更多的是来自产业的中间环节,也就是生产制造环节。对于乡村产业升级而言,特别是对于中西部大部分传统农区来说,关键还是在产业链条的中间环节如何集约化地提升种植养殖环节技术含量。乡村产业融合,农业环节是基础,注重在基础环节导入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是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关键。
二是要顺应消费升级的趋势,但更要精准定位目标人群。从“中国场景”来看,首先,中国农产品价格同全球农产品价格相比,本身就不占优势,如果对比“收入—价格”综合水平,许多农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中国并没有支撑高价格农产品的潜力空间。其次,根据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面板数据测算,城市中最具有消费提升空间的是城市中下层收入水平的人群,这部分人,无论是在食物消费结构,还是对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水平,都具有较大的改善提升空间。当前中国乡村产业升级的潜力目标人群应当是对价格相对敏感,具有一定消费水平的城市中等水平消费者。同时,还有几个消费特征我们要重点关注:一是以汽车为载体的消费人群;二是候鸟式的消费人群。
三是产业融合要注重培育产业融合的场景和载体,这是优化乡村产业布局的关键。首先,是交通通道场景,特别是城乡间交通主干道和旅游交通网络动线的构建。要实现乡村外部资源的导入,构建“快进慢出”的交通网络,尤其要打通城乡交通阻碍和乡村“微循环”。其次,是产业发展场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特色镇(街)、特色村落、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发展平台,为不同类型的乡村产业项目发展提供载体,为不同层次的产业要素和资源集聚提供空间。再次,是资本运作场景。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构建乡村资本运作载体平台,有效利用金融工具及市场平台实现乡村资源向资本的转化。复次,是数字信息场景。要实现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乡村、“互联网+农业”都必须加强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最后,是绿色发展场景。对于中西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发达地区而言,构建包括新能源汽车、环保厕所、垃圾和污水处理装置以及乡村面源污染防控的绿色产业发展平台尤为重要。(责编:范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