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及其危害
2018-10-26宋迎春
宋迎春
【关键词】 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因素;危害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7—0030—01
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不断发生,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校园暴力”俨然成为中学校园的高频词汇。校园暴力频发不利于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开展,给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引起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能够提高人们对于校园暴力的认识,并可据此采取相关措施,有效扼制此类行为的发生。对于校园欺凌问题亟待相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解决。本文以静宁县城区学校为例,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其危害进行探讨分析,以期能对学校和教育部门的矫治提供理论支撑。
一、校园暴力形成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校园暴力虽然主要发生在学校,但与学生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与人相处的能力较差,容易产生隔阂而又不懂化解,长此以往就会演变成矛盾,而家长对孩子的错误管教,抑或是暴力压制,也可能会演变成校园暴力行为。一个不能忽视的客观事实是,部分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农村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的生活使得部分孩子存在性格缺陷,从而为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埋下隐患。另外,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思想素质、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学校因素。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与学校的管理不无关系。部分学校过于注重成绩,单纯以成绩高低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尺度,动辄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补课,造成学生身心疲惫,一些后进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校园欺凌的施凌行为就经常发生在这类学生身上。另外,学校忽视对学生的德育,不注重疏导学生的暴力情绪,长期累积得不到发泄,终会酿成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3.个体因素。中學生正处于青春期,从生理上讲,他们精力旺盛、发育迅速,但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缺乏基本的理想信念。二是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遇到突发事件往往易冲动却不考虑后果,从而产生不理智的行为。三是心理素质差,承受能力低。在遇到压力或竞争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四是早恋的影响。经常用极端的手段解决在恋爱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他人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4.社会因素。 青少年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理想信念不坚定,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容易对青少年形成错误导向。网吧、酒吧、游戏厅等活动场所,都是校园暴力发生的诱因。社会不良青年引诱,部分自制力差、学习不求上进的学生,容易堕落并追随他们。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
1.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在校园欺凌事件中,被欺凌者的身心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对其自信心、上进心甚至是学习情绪都产生负面影响,但对欺凌学生而言,教师对欺凌者教育过程中往往采取训斥等方法,这种训斥的初衷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改正错误,但是由于学生的承压能力较差,所取得的效果常常适得其反。教师用犀利、过激的语言批评教育学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也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显得十分自卑,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因此,可以说,欺凌事件中,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2.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学习的过程本来是快乐的,但当学生长期处于被欺凌、被排斥的境地,学习的和谐环境得不到保障时,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长此以往这种心理暗示会越来越强烈,在对待学习或者其他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厌倦情绪。
3.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当学生长期置身于校园暴力中,会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会使其出现自闭心理,不愿与他人沟通。另外,校园欺凌还会改变学生的性格,使学生形成退缩性格。表现为面对任何问题都会条件反射地采取回避措施,不愿与他人交流来解决问题;同时,可能会使学生形成暴躁性格,甚至会出现攻击性的行为,使他人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4.不利于教育改革的推进。近年来,新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重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而校园欺凌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新课改的进程。校园欺凌会使学生对学校教育产生反感、厌烦等负面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导致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的下降。
校园暴力频发而且愈演愈烈,理应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关注。只有冷静、客观分析此类案例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采取有效的矫正措施,才能扼制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还校园一方净土。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