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摭谈语文教学中艺术教育的渗透

2018-10-26王秀娟

甘肃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渗透语文教学

王秀娟

【关键词】 语文教学;艺术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7—0105—01

从本质上来说,文学是艺术的一个种类。美术以线条、造型等表现美和情感,音乐以声音来表现美和情感、舞蹈则以人体动作来表现。文学和艺术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艺术反映的是一种文化的底蕴。文化素质越高,艺术素养的层次也会越高,对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作品的理解也就越深刻。从学科角度的特殊性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艺术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语文教材是一篇篇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好文章,这些都是艺术教育所依赖的美的氛围、美的形象。因此,把艺术教育融入语文教育之中,进行具体化的研究与实践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语文教学中艺术教育的渗透方法。

一、研究教材,多方位挖掘艺术和人文因素

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审美资源,字型美可以感目,字音美可以悦耳,文意美可以启思,这对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可以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又为学生的审美、创新,发展学习活动提供最佳智能条件。因此,教师要发掘教材中的艺术、人文因素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体味作者精心构筑起的艺术天地——声情并茂的笔调,刚柔兼俱的文风,长短交错的韵律节奏,雅俗共赏的言语运用等。

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艺术化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优质的课堂教学是以科学性为基调,以艺术性为旋律的美妙的交响乐章。语文课堂教学尤其要凸现艺术性,寓教于美,“使学生在知识的王国里啜饮甘露,在美的领域里成为审美的人”。如何让整个教学过程洋溢情感,这又需要借用多种艺术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适当地把音乐、美术、表演等艺术学科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的同时,了解艺术、贴近艺术、创造艺术。

1.让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线描和色彩,激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利用想象画,引导学生体验古典诗歌所营造的美妙意境;利用简笔画,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许多写景散文通过细致的描写,给我们展示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如果用画笔把文中所描述的景物描述出来,必定是一幅幅很好的美术作品。唐代王维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典范,人赞“观摩诘画,画中有诗,吟摩诘诗,诗中有画”。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的风景画,唱了一曲春的赞歌。文章以盼春——画春——赞春的顺序安排全文,给我们描绘了五副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在教学中笔者突破常规,将美术绘画渗透其中,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之美,写景之妙,然后对内容只做简单点拨,最后布置学生选择一幅画,思考怎样用图画表现出来,并让他们评议谁画得最符合文意。

2.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在语文中引进音乐,符合心理学中的暗示原理,使音乐成为课文内容的一部分,使音乐、语言文字、感情等多种因素和谐地融为一体。语文教学中的音乐欣赏并不是以培养艺术人才为目的,它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激趣,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笔者在教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时候,在文章的导入过程中就引用了腾格尔的《天堂》这首歌,优美的歌词、曲调,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美丽、辽阔的大草原,成群的牛羊尽情地奔跑,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幅美丽的家乡图就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再结合图片展示,学生感受到昔日罗布泊的美丽,并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文章内容,提高了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中的音乐渗透是为教学服务的,它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正确驾驭美的语言,在作文中进行美的想象,创作出文质兼美的作品,最终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3.让课本剧走进语文课堂。《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故事所讲述的是一则荒诞搞笑的故事,怎样才能将故事展现出来呢?笔者让学生一起想办法,安排角色、改编台词。这样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就连平时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也想分担一个角色。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研讨之中,课本剧可谓是“寓教与戏”,表演形式把人文底蕴渗透到生命深处,应该说这是借助艺术手段带来的语文教学的精彩,也是借助语文教学平台开展的艺术教育实例。

总之,教有法,但无定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有一定的困难,教師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摒弃“学科本位”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渗透语文教学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