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四问”
2018-10-26汤瑜
汤瑜
【关键词】 课程改革;素材;合作;评价;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4—0463(2018)17—0092—01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续产生影响。教学反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回顾过去,它更是指向未来,终极目标是矫正和调控以后的教学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众所周知,课改已走过了十几年的风雨历程,它的铺开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是欣喜的背后,在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某些教学片段进行冷静的思考时不难发现,在新课程改革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重复素材几时休
案例一: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很多教师都喜欢创设去商场购物的问题情境,学生学习一步应用题时在用,学习两步应用题时也在用,学习三步应用题时还在用,就连在计算题教学中,一些教师依然采用这一情境。相似的素材,稍加变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使用,数学课堂惯用的教学模式基本成了“到超市购物”。
反思:现行的新课程教学对学习素材的选用非常重视,多数教师都对教学中的素材进行了更换,赋予它更多的生活气息,更加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然而,一些教师在选择素材时,过多地关注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经常选用一些情境相同或相似的素材。如案例中提及的选用去商场购物这个素材作为学生的认知背景,确实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随着选用同样素材的次数不断增加,学生经常受到相同或相似的信息刺激,学习兴趣和欲望会越来越低,再好的素材,也会由于一次次的滥用,丧失其原本具有的价值,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什么样的合作才有效
案例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一下子,学生乱成一锅粥。有的小组只有组长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其余同学充当观众,有的小组大家争着发言,都在说自己认为是怎么样的,缺乏组织性,而部分学困生则乘机做一些与学习活动无关的事情。
反思:其一,在现行的课堂中,小组合作几乎每节课必不可少,并且不少课上多次安排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目标不是很明确,随意性很大。表面上看,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但是一味地强调合作,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缺乏自主性。其二,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在不少的课堂中,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更多的是放任自流,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相互倾听。从学生汇报发言中的“我认为怎么样”而不是“我们组认为怎么样”不难看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三、怎样的评价才能入脑走心
案例三: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种现象,学生在回答问题后,不管这个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只要回答比较合理,即使回答错误,总能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讲得真好,表扬一下” 这样的话语不时会出现,紧接着,学生就鼓起掌来。在不经意之间,学生的一句随口回答,有时甚至是不着边际的回答,也能让老师翘起大拇指,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不断。
反思:新课程提倡积极、激励性的评价,但并非简单的是课堂上不时响起“你真棒”的缺乏实际内容的鼓励声,给学生额头上贴上几颗智慧星。似乎传统的教育只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现在的教育则有了太多的肯定和表扬。其实,一味地表扬会丧失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也容易使学生迷惘。
四、“媒体”还是“主体”
案例四:观摩课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然,电脑操作出现故障,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上课的老师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向计算机老师抛去求助的目光,计算机老师上来摆弄着鼠标,电脑一下子又恢复正常,课又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反思:现在课堂教学就好像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这好像成了评价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泛滥成灾,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也不管是不是适合,反正教师一上课就要使用。同时,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课件的制作和设计上。从表面上来看,学生可以跟着课件中设计的问题一步步地进行思考,其实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即使学生的回答有所突破和创新,也还是得回到教师事先设定的程序上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