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理论模型在护理行为干预中的研究进展
2018-10-26吴崇雯鄂绪
吴崇雯 鄂绪
摘 要:跨理论模型,是在综合各行为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有目的的行为改变理论。如何改变一个不良的行为,建立一个健康的行为,并保持健康行为,是该理论模型探索的关键内容。本文从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内容、测量工具、优缺点及其在护理行为干预中的研究现状入手,探讨跨理论模型在护理行为干预中的有效性,为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进行的护理行為干预提供理论基础和行为指导。
关键词:行为干预 跨理论模型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5(b)-0254-03
跨理论模型[1](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又称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于80年代初,这一理论首次由美国罗德岛大学心理学教授Prochaska提出,该理论模型被认为是众多的行为改变方法中的主流方法之一,在过去十余年里其被引证为最重要的健康促进发展模式理论之一[2]。近期,诸多健康行为改变研究广泛应用跨理论模型,护理行为干预研究逐渐亦开始应用跨理论模型。本研究就跨理论模型在护理行为改变中的概念、内容、评价量表、特点等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跨理论模型概述
1.1 跨理论模型的概念
跨理论模型是有目的的行为改变模型,其重点集中在行为改变方面的个体的决策能力,而不是社会的生物学影响力[3]。该模型提出,个体的行为变化并非单一的事件,而是连续的过程,在真正做到行为改变之前,个体是随着一系列动态循环变化而发展的,其描述了个体如何获得积极行为与改变不良行为的过程[4]。
1.2 跨理论模型的内容
跨理论模型的内容包括变化阶段、变化过程、决策平衡、自我效能四部分。其中,模型的核心组织结构是变化阶段,其指出了行为变化的时间序列,行为变化的发展顺序和动态本质亦是变化阶段。在变化过程中,个体为修正其行为所运用的认知情感行为和人际之间的策略和技巧。不仅为问题行为者提供了行为改变的重要策略,同时也提供了群体健康行为产生的介入方法和策略。在变化过程和变化阶段中始终应用决策平衡和自我效能,反映影响人们行为改变的因素。决策平衡包括感知到变化产生的障碍和利益。自我效能指相信个体有能力成功地完成必要的行为,进而达到预期结果[5-6]。
2 跨理论模型的测量量表
Prochaska和他的同事们[7-8]开发了测量人们行为转变干预程度的跨理论模型测量工具,最常用的包括决策平衡量表(Decisional Balance)、环境性诱因量表(Tempting Situations)、变化过程量表(Process of Change)等。其效度已在体育活动、营养、减肥和吸烟等研究领域验证(量表Transtheoretical)[7,9-11]。有研究显示,该量表已完成了不同国家的本土化,因研究背景不同,故文化差异维度发生了变化,相应的条目及因子结构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12]。
在我国护理行为干预中,跨理论模型量表并未被广泛应用。陈赟[13]采用了小虎等[14]汉化的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分布量表,对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居家运动情况进行了调查。
(1)决策平衡量表(Decisional Balance)的英文版包括两个版本,分为6个条目和20个条目。中文版为12个条目,每条从不重要到非常重要使用了五级评分标准。量表分为两个维度,包括知觉利益和知觉障碍。经检验,两个版本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环境性诱因量表(Tempting Situations)英文版与决策平衡量表相同,均具有两个版本。中文版包含9个条目,每条从完全不诱惑到极度诱惑使用了五级评分标准,分值的大小对行为改变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经检验,两个版本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变化过程量表(Process of Change)条目较其他量表有所增加,英文版包括20和40条目两个不同版本,中文版为20个条目,每条从“从未”到“反复”使用了五级评分标准。本量表包括经验过程与行为过程两个维度,分值的高低,表示该过程的使用频率的不同。经检验,两个版本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 跨理论模型在护理行为干预中的应用
该模型改变了常规的一次性行为事件干预模式,根据改变者所处的相应阶段,进行分阶段干预的一种模式。该模型以个体需求为前提,提供针对性的行为支持技术,在护理行为干预之中得到了应用和认可。一方面,跨理论模型致力于改变个体的不健康行为,如吸烟、饮酒、过度饮食导致的肥胖等;另一方面被应用于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健康的行为,如定期锻炼身体、合理膳食、乳腺癌预防、压力管理等[15]。
Delinda等利用跨理论模型,结合培训与健康教育,针对戒烟患者所处行为改变阶段提供不同戒烟干预支持,结果显示应用跨理论模型能够增加戒烟意愿,提高戒烟率。国外一项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研究,对46个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亚极量有氧健身干预,在基线和干预后3、6、12个月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患者身体锻炼依从性增加,并且能够有效改善心理状况[16]。一项基于网络减少中学生酒精、烟草和其他药物使用的跨理论模型研究,对干预者进行一个预先测试评估,参与者通过网站程序回答问题,网站程序根据反馈生成个性化干预,结果显示跨理论模型应用网络定制干预行为可以减少干预人员的时间的投入,同时达到干预效果[17]。
跨理论模型以其独特的开放性与敏感性,受到多国研究者的青睐,在我国亦有较为成功的应用。李娟[18]等应用跨理论模型,结合计步器和电话支持等技术,对初发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干预,结果发现对提高病人活动量、控制血糖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意义。在另一研究中,针对戒烟患者所处行为改变阶段提供不同戒烟干预支持,结果显示应用跨理论模型能够增加戒烟意愿,提高戒烟率[19]。一项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干预研究中,应用跨理论模型对56个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饮食行为干预,结果显示,中青年患者饮食习惯改变的意愿被激发,饮食结构得到个体化与合理性的调整,且对血尿酸的控制初见成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0]。跨理论模型的应用形式灵活、应用范围广泛,包括个体化一对一咨询、电话随访、网络等应用形式。一项基于军队干休所高血压患者电话随访应用跨理论模型进行研究,第一次电话干预前收集基线资料,干预后每月1次电话随访。结果显示,电话随访能够有效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运动的依从性,改善军队老干部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21]。
4 跨理论模型的优势与不足
4.1 跨理论模型的优势
跨理论模型与其他传统介入模式相比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它没有将个体行为进行固化,而是看作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在评估患者所处的行为阶段后,在不同阶段给予针对性的干预,并根据连续性的测量结果进行调整,因此能够在调动患者参与积極性,提高参与率的同时,灵活的调整策略,避免患者的退出[22]。
4.2 跨理论模型的不足
尽管跨理论模型以其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于行为改变当中,但该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23]。该理论所提出的5个阶段虽然有概念的界定,但是不够清晰,因此给不同阶段的评估带来了一定的干扰,对后续的预测和干预效果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该理论以主体认知过程为主要的关注重点,这就忽略了外界环境因素对行为改变的作用。分阶段研究虽具有针对性,但这仅是对某一个阶段进行考察所得到的有效结果,而非个体整个阶段所具有的效性,是不够全面的。因此,应在对该干预模式应用过程找到问题、发现问题,予以完善。
5 结语
综上所述,跨理论模型以其综合为一体的干预方法,能够为护理行为干预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行为技术支持。目前,我国护理领域能够将其进行深入研究的案例不多,跨理论模型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护理人员积极开展跨理论模型的研究势在必行。此外,国外研究能够根据其阶段变化应用量表进行标准化测量,使其在研究过程中更具准确性与科学性。因此提示国内护理研究者可在测量工具、统计方法上进一步进行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Prochaska JO,Diclernente CC.Stages and processes of self-change in smoking-g:Forwards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change[J].J Consuh Clin Psychol,1983,51(3):390-395.
[2] Samuelson M.Changing unhealthy lifestyle:whos ready whos not?An argume-nt in support of the stages of change component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J].Am J Health Promot,1997,12(1):13-14.
[3] Prochaska JO,Velicer WF.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health behavior chang-e[J].Am J Health Promot,1997,12(1):38-48.
[4] 尹博.健康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3):194-199.
[5] Proehaska JO,Redding CA,Evers K.The transtheoretieal model and stagesChange[M].2nd ed.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Inc,1997:60-84.
[6] Petrocelli JV.Processes andStagesofChange:CounselingWith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J].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2,80(1):22-30.
[7] Fava JL,Rossi JS,Velicer WF,Prochaska JO.Structural confirmation of short form instruments for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C].I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9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San Francisco,CA:1991.
[8] 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 Center,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Measures[DB/OL].http://www.uri.edu/research/cprc/measures.htm#Smoking.
[9] DiNoia J,Schinke SP,Prochaska JO,etal.Application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o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mong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African-American adolescents:preliminary findings[J].Am J Health Promot,2006,20(5):342–348.
[10] Dishman RK, Jackson AS,Bray MS.Validity of processes of change in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TIGER study[J].Ann Behav Med, 2010,40(2):164–175.
[11]Rossi SR,Greene GW,Rossi JS,etal. Validationof decisional balance and situational temptations measures for dietary fat reduct-ion in a large school-based population of adolescents[J].Eat Behav,2001,2(1):1–18.
[12]Sarbandi F,Niknami S,Hidarnia A,etal.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TM) questionnaire for smoking cessation: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Iranian version[J].BMC Public Health,2013,13(1):1186.
[13]陳赟,孙柳,王艳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居家运动情况的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5):707-711.
[14]程小虎,卢标,张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特点的调查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8(2):55-58.
[15]岑琼.朱渊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行为管理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24):28.
[16]Pinto BM,Papandonatos GD,Goldstein MG,et al.Home-based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for colorectal cancer survivors[J].Psychooncology,2013,22(1):54-64.
[17]Evers KE,Paiva AL,Johnson JL,Cummins CO,et al.Results of a transtheoretical model-based alcohol,tobacco a-nd other drug intervention in middle schools[J].Addict Behav,2012,37(9):1009-1018.
[18]李娟,李乐之.基于跨理论模型的体力活动行为修正方案在初发2型糖尿病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7,31(5):571-574.
[19]朱清秀,张玉芬,邱秀春.跨理论模型在中青年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饮食习惯干预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23):1780-1784.
[20]孙丽丽,刘丹.跨理论模型对冠心病患者吸烟行为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9):1055-1057.
[21]Marcus BH,Dubbert PM,Forsyth LH,et al.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change: issues in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J].Hea-lth Psychol,2000,19
(1 Suppl):32-41.
[22]DiClemente CC,Schlundt D,Gemmell L.readiness and of change in addictio treatment[J].Am J Addict,2004,13(2):103-119.
[23]Sanderson CA.Health Psychology[M].Hoboken:John Wiley&Sons; In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