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农村“吃苦”也是一种教育补课
2018-10-26张玉胜
张玉胜
与组织孩子出国游学、亲子结伴旅游以及参报各类补习班等暑期活动相比,带孩子去农村“吃苦”堪称是另类的暑假安排。相较于城市的热闹与繁华,农村的相对落后与单调是不争的国情现实,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美丽乡村。让孩子到农村体验生活,让其拥有一段“吃苦”经历,有助于孩子的意志磨练和品格培养,不失为有益的教育补课。
去农村“吃苦”,有助于孩子“忆苦思甜”。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孩子,自幼享受众星捧月般的悉心呵护,犹如长久生活在蜜罐里而鲜有“甜”的感觉,让孩子零距离感受农村“穷苦”模样,有助于唤起对城市生活的“幸福”认知,从而增强其对现有生活的热爱与珍惜,正所谓“有比较才会有鉴别”。
比如,让孩子帮爷爷奶奶打扫卫生、烧火做饭,由此可产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教育反思。
纵观当下,怕苦怕累几乎成城市孩子的“通病”,去农村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农事活动,比如插秧与捉鱼等,期间克服困难的劳作过程,无疑会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拥有“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奋斗”体验和成功喜悦。这种历练记忆,有可能会成为孩子日后在面对学习与生活上的一些挫折时的参照案例,从而提升其吃苦耐劳、抗压耐挫的能力。这势必有助于孩子补齐短板和品格的完善。
当然,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到农村也未必都是“吃苦”,田園风景、自然风光、淳朴乡情,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们开阔眼界、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美好回忆和生活阅历,这对于久居城市孩子的健康成长未必不是一份难得的财富。而鼓励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结对交友,为贫困孩子送去运动鞋、双肩包、书本等学习生活用品,参与垃圾清理行动,带去环保主题讲座等活动,更有助于对孩子乐善好施、互助共享、生态保护等理念的培养。
从“吃苦”到“收获”不可能一蹴而就。将“吃苦”经历升华为思想“感悟”,离不开家长与教师的教育启迪与顺势引导。比如,家长的舍得与放手,教师的鼓励与帮助。让孩子去农村“吃苦”,不能让其产生畏惧与反感,更不能让其因巨大落差而产生不良的优越与傲慢,要教育孩子正视贫苦、不畏艰苦,并进而产生帮助农村战胜贫苦,让农村孩子拥有与城市孩子一样生活的同情心与责任感。
不久前,以707分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的农村孩子王心仪,一篇《感谢贫穷》道出了“穷则思变”、自强不息的乐观与进取。期待带孩子去农村“吃苦”,不仅成为南京家长的新时尚,也应成为更多城市孩子的暑假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