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古建筑焕发青春

2018-10-26钱敏

人民周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单霁翔梁思成古建筑

钱敏

今年9月初,巴西举国经历了悲伤的一天。南美洲最大的博物馆巴西国家博物馆因为一场大火,遭受灭顶之灾,2000万件文物几乎毁于一旦。几天后,远在东方的中国,一场以“传承·融合·新生”为主题的古建筑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

古建筑,作为文物的承载者或者文物本身,应该被如何保护起来?论坛上,来自文物保护、财经、文旅等不同领域的中外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古建筑传承、新生、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保护利用“刻不容缓”

建筑界流传一句话,错批一人,中国丢失了很多名城,说的是梁思成。1931—1937年,梁思成与同仁们历尽艰辛,跋涉200多个县,调查研究了2000多座古建筑和早期造像石窟,写成我国第一本建筑史。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家,梁思成还是古建筑保护的先驱。正是有了像梁思成这样老一辈建筑人的无私奉献,中国古建筑才得以更好保护和传承。

然而,在现代化建设浪潮中,大批古建筑被破坏,目前幸存的古建筑仍有許多面临损毁的风险。《财经》杂志执行主编、《财经》智库总裁张燕冬提醒,随着古建筑原生态的环境、政治社会变迁以及城市化、城镇化的大面积建设,中国传统建筑正逐渐消亡,保护利用“刻不容缓”。

古建筑是见证历史文明的瑰宝,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对其进行保护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如何有效保护?有人认为,文物既然要保护起来,就要隔离人群,封闭保护。针对这种看法,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和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提出了不同意见。

“在开放大戏楼前,一直有人质疑:100多年都没有使用,300年的戏楼还能再演戏吗?”论坛上,单霁翔以故宫博物院的大戏楼为例,进行了有力驳斥,“但其实,这些木结构的古建筑,越经常维修越健康,越放置,越糟朽得快。”沈迟同样认为,“适当地利用古建筑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应该是大有可为的。保护也在于使用,完全不用也不利于古建筑的保护。”

利用古建筑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包括前期的开发,出于商业目的,是否会对古建筑造成破坏?有人表示关心。对此,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原副司长高舜礼认为,现实生活中,旅游开发对古建筑的破坏,远远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对古建筑造成的伤害那么普及。

9月第一个周日,一把大火烧掉了巴西国家博物馆90%的藏品。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曾对媒体表示,众多威胁文物安全的因素中,火灾才是罪魁祸首。因此,比起开展旅游活动有可能对古建筑造成的破坏,或许更应该关心古建筑如何被活化利用,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紫禁城正青春”

作为第一个发言嘉宾,单霁翔做了“紫禁城正青春”的主题演讲。演讲中,他激情澎湃地描述了故宫近20年取得的巨大变化。单霁翔介绍,2002年,故宫迎来第五位院长郑欣淼,即他的前任。郑院长启动了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他希望花18年把紫禁城的1200栋古建筑全部修缮好,到2020年紫禁城600岁生日的时候,使之成为一座重生的、融入今天人们社会生活的博物馆。

接过郑院长手中的接力棒,在单院长的带领下,故宫的修复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如今,经过复杂的修复养护工程,故宫古建筑开放区域已由当初的30%增加到80%;经过精心的修复和整理,186万件文物藏品,展出率也由当初的0.9%增加至2%,未来两年还将展出数倍精品。去年,越来越开放的故宫共接待游客1670万,是全世界第二名卢浮宫接待量810万的两倍还多。

单霁翔提出,保护文物是全民的责任,每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权利和义务,应该让大家都能够参与到保护中来,让每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授予权。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故宫,故宫还将网上博物馆办得风生水起,2017年故宫博物院网站访问量达8.91亿。以鲜活的姿态,故宫正融入这个时代的文化生态,成为其中重要一环,扮演着真正的文化大使。

“古建筑的保护、修复和活化,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要把社会效益放到建筑遗产再利用的首位,不仅仅是文旅的结合,金融与文化的结合,更是古建筑标准、法律法规健全完善以及文化内涵、现代建筑、金融支持与产业格局并举的系统工程。”张燕冬在论坛上表示。

资金从何而来

谈到古建筑保护,少不了资金支持。一次演讲中,单霁翔曾提到,一个大领导视察故宫,他向领导展示了一枚有点开裂的印壳,那是世界上最大印章的印壳。至于开裂原因,单霁翔如实相告:保管不善。为什么保管不善?原来是条件有限。早年建设的地下库房只能设定一个温度和湿度,为了优先照顾最娇贵的字画,只好委屈其他文物。而要想更好保护地下库房的90万件文物,就得对地下库房进行改造,改造资金需要4个亿。在领导的关心下,单霁翔打了报告,问题迎刃而解。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文物保护需要大量资金。与之类似,古建筑的保护同样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但资金从何而来?显然,上述资金解决方式不可能是常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指出,古建筑是文明的见证,是无声的历史,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典范,保护古建筑刻不容缓,但资金匮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建筑保护和修缮:一方面,财政资金投入总量相对于我国古建筑存量不足;另一方面,社会资金投入渠道单一。

上海文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原副局长祝君波表示,假如都靠政府来保护,政府财政收入会有很大问题,所以要开辟更多的资金资源。“目前真正能够修到文物本体上的资金尚无落实,当然也有地方通过商业开发的渠道,让商业资本进入搞民宿、整体的租赁,但是面上的资金并没有形成一种稳定的机制和渠道。”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文化部原副部长励小捷表示。

为保证资金有序投入,董希淼建议,归属权属于国家的古建筑文物,由政府出资进行修缮保护,如投入的资金有剩余,则用于古建筑文物的日常保养或合理开发;归属权属于村组织的古建筑文物,修缮保护费用主要由村组织自行承担,如修缮费用过大,可上报国家,争取相关支持;如修缮保护范围过广、规模过大,可引入银行信贷资金,或借助PPP模式进行筹资。在金融参与古建筑服务中,既要注重保护古建筑,又要注重保护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合法权益。

猜你喜欢

单霁翔梁思成古建筑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单霁翔的再也不敢
单霁翔的再也不敢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中国古建筑
单霁翔:用“新”守护故宫
单霁翔:故宫“看门人”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跟着梁思成游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