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流动儿童抗逆力特点及其干预的研究
2018-10-26陈皓
陈皓
摘 要:本研究关注抗逆力培养,选取了北京市两所公立小学的学生做调查,结果发现流动儿童抗逆力水平较北京儿童更高。对其中一所小学中8名儿童进行了抗逆力提升干预,分别从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目标专注、情绪控制五个方面入手,通过前后测发现,小組工作介入抗逆力儿童的提升是有效的,此类经验对于提升儿童抗逆力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流动儿童 抗逆力 干预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3(c)-0247-04
1 本研究的设计
1.1 概念界定
笔者关注流动儿童的成长状况,参与项目深入朝阳区两所公立学校。本研究中的流动儿童定义为户籍在外地,年龄6~12岁的儿童青少年。北京市儿童是指长期在北京居住和学习,具有北京户籍的年龄6~12岁的儿童青少年。本研究中抗逆力的定义为:个体面对困难和打击迅速复原的能力。
1.2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了考察流动儿童抗逆力的基本特点,并予以针对性干预,分别采用问卷法和小组工作结合的方法。笔者首先通过广泛的问卷测量得到小学儿童抗逆力的基本情况,其次专注于有需要提升抗逆力的儿童,为他们开设小组,并做好小组活动的前后测,了解干预的效果。
本研究采用胡月琴编制的抗逆力量表,在国内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用于四年级以上儿童的测量。我们选择了北京朝阳区的J3和J4两个学校中4~6年级的学生。分别从4~6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级学生,并指导他们填写问卷共计321份。其中四年级115份,五年级100份,六年级106份,共收集有效问卷317份,其中北京市儿童152人,占50.7%,流动儿童148人,占49.3%,比率接近一比一。接着,在抗逆力水平问卷中,笔者根据情况抽取了需要提升抗逆力的小学生加入小组。他们是J4小学4~6年级的共8名学生。其中4名北京市儿童,4名流动儿童。笔者的研究根据所测量学生实际抗逆力水平和状况制定干预策略。涉及五个维度: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对应主题的小组活动。
2 小学流动儿童抗逆力特点
2.1 流动儿童抗逆力性别差异
研究采用SPSS 21.0共录入数据321份,其中个案剔除法剔除数据缺失的问卷4份,剩余有效问卷317份,其中流动儿童151份。下面,笔者将从流动儿童性别差异角度来分析其抗逆力的水平。
如表1所示,151名流动儿童中有男生85名,女生66名,分析其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可以发现,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目标专注、情绪控制这五个维度的P值(sig.双侧检验)均大于0.05,因此表现为流动儿童抗逆力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反观流动儿童抗逆力总分和均值可以发现:(1)流动儿童中女生的抗逆力总分为96.7424分,要高于男生得分96.0235分。(2)在积极认知和情绪控制方面,流动儿童中男生的抗逆力分别为22.3412分,14.7765分,其水平要高于女生得分22.2273分和14.697分。(3)在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和目标专注方面,流动儿童中女生的抗逆力得分为:22.1515分、21.5455分和16.1212分要高于男生得分21.9176分、20.9176分和16.0706分。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流动儿童的抗逆力在性别方面是有差别的,总体表现为女生要好于男生。同时男生更擅长情绪管理,拥有较为积极的心态,而女生则乐于求助他人,在设定目标后执行力专注力较强。
2.2 流动儿童和北京市儿童的抗逆力对比分析
本研究中共收集问卷321份,有效问卷317份,其中北京市儿童166份,流动儿童151份。表2分别是从小学儿童抗逆力的五个维度: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目标专注和情绪控制来报告所得数据状况,同时对于北京市儿童和流动儿童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笔者为了让分数含义更加易读,统计了每个维度的总分,以总分分别除以对应题目数,得出了与5点量尺相对应的抗逆力均值水平。
另一方面,笔者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测两个样本的均值是否具有显著差异。除了流动儿童的目标专注维度不满足正态分布,其他各维度均满足正态分布。
在积极认知方面,P值(sig.双侧检验)为0.97,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则可以认为两类儿童在积极认知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从两者的均值水平可以看出:流动儿童的积极认知水平与北京市儿童相比要低。问卷中与积极认知相关的有6个语句,具体表现为北京市儿童更能够乐观地面对挫折和打击,不气馁;把失败更多归因于外部因素,不会因此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逆境对人有激励作用譬如:增加成功经验;辩证地看待问题,认为每件事情都有其积极的一面等。
在家庭支持方面,P值(sig.双侧检验)为0.727,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则说明两类儿童的家庭支持的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问卷中与家庭支持相关的有6个语句,比较均值来说,北京市儿童高于流动儿童。具体表现为北京市儿童的家庭更加重视对孩子的鼓励和支持。即北京市儿童的家庭教育偏重于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同时对孩子有比较积极向上的引导,如鼓励孩子全力以赴等。流动儿童的父母更愿意尊重孩子的想法,并在孩子缺乏信心时给予更多精神上的鼓励。总的来说,所调查对象的家庭教育与支持都是以说服教育为主,引导教育为辅,但是都存在给孩子比较正向的鼓励和引导。
在人际协助方面,P值(sig.双侧检验)为0.120,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则说明两类儿童的人际协助的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与之相关的有6个语句,比较均值,发现北京市儿童高于流动儿童。具体表现为他们都有在遇到不愉快或者是困难的时候找人倾诉的行为。在遇到打击的时候不会完全闷在心里,可能会找到其他途径化解,但并未表现出主动积极地向外界求助的行为。
在目标专注方面,在与之相关的有5个语句,我们关注北京市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均值,可以发现:流动儿童高于北京市儿童。具体表现为流动儿童更能为自己设立明确的、适当的目标,应对困难时会订立计划和解决方案,抗压力强,能够集中精力,推动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实现。并且对于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认为事情的过程比結果更能帮助人成长。
在情绪控制方面,t检验的结果为-0.899,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则说明两类儿童的情绪控制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在与之相关的有4个语句,流动儿童高于北京市儿童。具体表现为流动儿童能够较快较短时间内处理好不良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他们的情绪波动起伏不大,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事件的发生。但是北京市儿童的情绪控制最低,具体表现为不太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出现不愉快事件后,容易沉浸在不良情绪中出不来,且短时间内不易调整好情绪。
综上所述,从流动儿童性别的抗逆力得分可以发现,流动儿童女生的抗逆力要好于男生。同时在表2中对流动儿童和北京市儿童的抗逆力总分进行了统计,得出了平均分,即流动儿童的抗逆力略高于北京市儿童。
但结合各个维度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儿童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这三方面明显要优于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在情绪控制和目标专注两方面得分高于北京市儿童。
本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抗逆力总体水平比北京市儿童高,他们有更多自我提升的空间和潜力,值得我们去开发和研究。
2.3 小组干预效果研究
2.3.1 小组整体设计
根据小组组员的情况,我们设计了主要以提升抗逆力理念为主的成长小组。小组设计活动8次,其中积极认知主题4次,家庭支持主题1次,人际协助主题3次,目标专注主题1次、情绪控制主题1次。因为每次活动的主题不同,部分活动也包含两个以上的主题。
积极认知主题包含在:抗逆力小故事表演、穿越火线竞赛、七嘴八舌,优点轰炸和小组分别给予美好祝愿这四次活动。家庭支持是在感恩节的前夕,要求组员给父母写一封信,这是小组之外的家庭作业。人际协助理念贯穿设计在:我们的互联网、我们是最棒的、勇往直前这三次活动中。目标专注则是专门设计了主题活动:步步为营。情绪控制也是设置的专题活动:怒气小管家(见图1)。
2.3.2 小组前后测比较
项目过程中每次活动都有组员自评,四次项目督导。项目展开的过程评估会落实到每一次活动,并对下一次活动产生影响。我们会根据组员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我们的小组方案和游戏设置。这种方式使得我们的小组受到了组员的热烈欢迎,并得到了落地学校的一致认同。
另一方面,为了使得小组干预测量更加准确,笔者在小组开展初期便对小组成员进行了抗逆力水平的前测,并在小组结束时做了后测,前后测的比较,可以反应组员的改变。
表3是针对8人小组中流动儿童抗逆力水平前后测得分统计的均值和配对样本t检验的基本状况。可以发现,4名流动儿童在这五个维度前后测的得分中均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但是观察前后测的均值水平可以发现,除了目标专注方面,小组的4名流动儿童在其他四个维度:积极认知、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方面均表现有提升。同时,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总分前后测均值差异较大,有明显的提升。说明小组干预对于流动儿童还是有效的。
总的来看,从这五个维度来说,8名组员的抗逆力水平都有变化。其中积极认知、人际协助、情绪控制这三个方面的平均分有提升,如积极认知的得分提升了0.61,人际协助的得分提升了0.37。对前后测样本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在积极认知方面P值(sig.双侧检验)为0.049<0.05,因此可以推断在积极认知方面,小组的前后测的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组员抗逆力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可见,我们的方案设计在这两个方面是比较成功的。
3 讨论、建议以及局限性
造成流动儿童和北京市儿童这两类儿童的抗逆力水平差异主要缘自宏观层次和中观层次等外界原因。流动儿童因为教育资源不均等,本身就不能跟北京儿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单就家庭能整合的资源来讲,流动儿童就处于劣势。北京孩子从小拥有北京户口,有固定的居所,享受当地的教育政策,即使上了大学,也较外地孩子更容易进入高等学府学习。而流动儿童属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缺少父母庇护,教育资源不足的环境下长大,他们还是需要靠自己。在北京,学区房的概念从小学就开始显现,尽管教育政策一再鼓励流动儿童受教育,为他们提供同等水平的公立学校,但是基础教育的差距和家庭氛围的悬殊,让我们感觉到了学校教育作为“补充者”的匮乏和无力。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10~12岁的年龄,流动儿童能表现较好的情绪控制,这种早熟的状态未必对他们是有利的。比如,他们会表现出对不愉快情绪的很好控制,长久地情绪得不到宣泄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他们情绪波动较小,刻意压制自己的情绪,会让他们背负超过这个年龄的很多心理负担。
其次,从小组干预设计角度来说,本次抗逆力小组组员共8名成员选取恰当,小组设计涵盖了五个维度的能力提升,并在每个维度都有涉及,作用面较广,目的旨在从微观层次的个人、中观层次的家庭和宏观层次的生活社区共同作用,提升儿童抗逆力水平。
笔者认为,所对接的两所公立小学儿童抗逆力水平整体中等,未来也存在很多隐患。作为成长类的小组活动,我们建议把抗逆力课程有效推广,加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
培育流动儿童抗逆力的任务任重道远,它仍然需要学校、家长、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持续引导。因为很显然,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水平不光与他们自身有关,更与他们的直接监护人,为他们传授知识的老师和整个社会有关,一个环节跟不上,就可能造成儿童抗逆力的不完善或者抗逆力水平低下。
放眼未来,社会二元化导致的城乡差异依旧存在,贫富差距仍然很大。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深层次的变化影响着每一个人,我们的社会正处于深化改革时期,各种变化、挑战、机遇接踵而来。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必须有一种稳固的价值观引导作为基础,这样看来,看似简单的抗逆力培养,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而较高的抗逆力水平,会让儿童能够拥有在苦难中生存的能力和技巧,在逆境中仍然保持健康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当我们的孩子内心足够强大,拥有一颗追逐梦想的心,并朝着自己的目标稳步前进,那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愿景将指日可待,那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等.我国流动儿童生存和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南方人口,2013,28(4):54.
[2] 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4):314-318.
[3] 范燕宁. 抗逆力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两面性特点:以北京市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服刑者的情况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10-12.
[4] 朱森楠.从复原力观点谈国中中辍复学生的复原因素 ——以一个个案为例[Z].九十年度教育研究集刊,2001.
[5] 胡月琴.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