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二孩政策的再思考

2018-10-26易想和

科技资讯 2018年9期

易想和

摘 要:在我国整体人口出生率长期持续下降这一大前提下,目前新生人口出生总量表明“全面二孩”政策对于提高人口出生率的作用相当有限,其对未来学龄人口的影响也并不太大。针对这一事实,我们有必要对“全面二孩”政策及其实施后的学龄人口变动进行再思考。

关键词:统筹规划 学龄人口 全面二孩政策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3(c)-227-02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比2015年多增131万人;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与2016年相比,不仅没有迎来预期的人口出生量的大幅度增加,反倒减少了63万人。这一事实却说明,在我国整体人口出生率长期持续下降这一大前提下,“全面二孩”政策对于提高人口出生率的作用相当有限,对未来学龄人口的影响也并不太大,极有可能达不到政策设计的预期效果。

1 “全面二孩”政策能否较大的提高人口出生率

“全面二孩”政策制定之时及实施之初,社会各界对其充满了信心与期待,认为随着该政策的实施,一定会迎来我国人口出生的又一次高峰,但现实却无情的说明该政策刺激人口出生率增加的效果其实很有限。那么,是否可以据此就认为“全面二孩”政策是无效或失效的呢?笔者认为,这首先得把握一个大的前提:即我国从整体上而言,已经进入了低出生率与高老龄化并存的时代,这是一个毋庸置疑,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因此,在这一前提下所做的任何政策的調整,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老龄化,适当的提高人口出生率。幻想通过该政策就能迎来人口出生率的高峰既不现实,也不太可能。因为诸如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为了应对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低生育率而采取的各项人口政策,均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人口出生率下降,甚至人口负增长的局面。我国人口发展进入低生育率阶段是现代社会人口结构转型的内在规律的一种体现,因此,我们既不能对其抱有过高的期望,又不能完全否定其功效。因为2016年的新生人口出生总量及2017年“二孩”出生数量(最新的权威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二孩生育总量超880万,占全年新生人口总量的比重超过51%,比2016年二孩生育量增加160余万。)两者均表明:“全面二孩”政策确实提高了人口出生数量,关于此点,我们得肯定,但同时我们又要清楚,这种提高的程度是有限的,因此,它对于延缓老龄化,增加未来学龄人口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这种提高,既是一种相对的提高,也可能是一种少量的提高,亦即与独生子女政策时代相比,“全面二孩”政策一方面确实让一部分曾经想生的家庭可以生育二孩,这显然要比独生子女政策时代要多出生一些人口;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政策实施后,新生人口增加的额度其实并不大,效果并不是很显著。所以,综合而论,“全面二孩”政策对提高未来人口出生率是有一定的作用的,虽然这种作用目前并没有达到政策所设定的预期效果。

2 “全面二孩”时代学龄人口变动的新特点

政策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调控性及方向性,一项新的政策的实施,既可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预防一些潜在问题,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我国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就是如此。曾经实施了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调节人口规模,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的同时,也逐渐加剧了我国的老龄化程度,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导致男女性别比失衡等问题。同时,政策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必然通过影响未来人口出生率进而导致学龄人口的变动,那么,“全面二孩”时代,学龄人口变动有哪些新特点呢?

2.1 城乡的差异性

随着城市“拉力”与农村“推力”的同时增强,这种迁移日趋频繁,规模也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在城市工作、生活,这些人刚来城市时因为种种原因,可能没有带小孩带出来。但当他们在城市工作扎稳了脚跟,一般都会把孩子带在身边,选择在城市入读各级、各类学校,其子女多数都会伴随左右,选择在城市接受教育。显然,这必然导致城乡学龄人口变动的差异性,一方面,农村学龄人口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