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游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轩希
2018-10-26高阳
高阳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为了提高全体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课程,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心理游戏因其趣味性广受学生喜爱。将心理游戏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既能更好的利用心理游戏实现其教育价值,又能充分发挥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实效。
关键词:心理游戏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4(b)-0218-02
2011年5月28日,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2017年6月4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将心理健康作为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再次引起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此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早已经成为各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切实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是我们急需探讨的课题。
不同于心理学专业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为了提高全体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课程,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既要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要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如果只是科普式的传授一些心理知识,并不能为学生们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难以满足大学生们的心理需要。因此,探索出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课程教育方法,对于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心理游戏被应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效果良好,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结合心理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也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 心理游戏的概念和内涵
不同学者对心理游戏提出了不同的定义。例如,心理游戏是人为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个体在团体中认识、发现自我,调整自我和他人关系的活动过程[1]。心理游戏是利用团体情境,对个体提供心理指导,使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探索自我、接纳自我,修正自我行为,建立良好的适应能力的活动[2]。心理游戏是把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游戏形式有机融合,促使个体在团体活动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生活适应能力的活动[3]。尽管心理游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从不同学者对其定义中归纳出以下两点共同之处:(1)心理游戏是进行心理指导的介质。(2)游戏借助团体情境使个体形成良好适应能力。
提到游戏,人们大多认为“小孩子才玩游戏,玩游戏是不成熟、幼稚的表现”。这种观念的影响,使游戏越来越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庞桂美在其《论游戏及其教育价值》一文中提出,要在游戏与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发挥其教育价值[4]。如何将游戏与教育结合,发挥其教育作用?一些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进行了创新[6]。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采用游戏体验的活动方式使学生不断探索自我、接纳自我,修正错误认知和不恰当行为,在帮助青少年儿童培养健康心态、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上取得了很大成效。心理游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来。基于此,我们认为在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下,只要确定好适合大学生发展需要的游戏主题以及适合大學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形式,遵循一定的规范,心理游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能发挥出多方面的教育价值。
2 心理游戏的教育价值
将心理游戏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能产生巨大的教育价值。通过心理游戏中的分享、讨论,有助于学生自身心理动力的形成与内化,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5]。在心理游戏中获得的快乐和成功的体验也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样,在心理游戏中发生的认知、行为模式上的改变,也会对现实情境中个体的认知及行为模式产生积极影响。
3 心理游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将心理游戏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能使课堂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学生更加感兴趣并且愿意将游戏中得到的体验和经验应用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中去。例如在“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培养”一章中,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自己,依托于乔哈里窗口理论,我设计了心理游戏“认识自我”,通过实践不断将游戏的环节、步骤设置得更完善,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乔哈里窗口理论又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乔瑟夫拉夫和哈利英格汉姆提出的,并根据“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他人知道—他人不知道”这两个维度,将自我分为“开放的我”“盲目的我”“隐藏的我”“未知的我”。根据乔哈里窗口理论从“自己”和“他人”两个维度考虑来设计“认识自我”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们更好的认识自我。
游戏开始前,让学生准备好两张写有自己名字的白纸,同时,将学生按座位远近分成8~12人一组。第一步,先跟学生们介绍自我意识的概念以及自我意识包括哪些方面。第二步,要求学生在第一张写有自己名字的纸上写出至少10个描述对自我的认识的词句。第三步,把第二张写有自己名字的白纸,传给自己所在小组的下一名同学。每个同学拿到带有自己小组成员姓名的纸后,在纸上写出1~2条自己对这个同学的优点认识和评价的词句,不能含有恶意侮辱的意思。写完后,将白纸依次传给下一位同学,直到每个同学都给自己所在组的成员写了优点认识和评价。最后,第二张带有自己名字的白纸传回到自己手中。每个同学拿着两张对自己评价的纸,做一个比较,然后请同学们分享有什么发现和感受。
在这个游戏中,很多学生们会提到,有的评价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有的评价是别人提出来而自己没发现的,有的评价是自己知道但别人不知道的等等。根据学生的分享引出乔哈里窗口理论,然后通过乔哈里窗口理论来讲解如何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学生们就更容易理解和接纳了。当然,在最后要给游戏做好收尾,让学生们认识到这只是几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可能会有偏颇,而且对自我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未来的日子里,同学们可以不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进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除了将心理游戏“认识自我”用于“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培养”的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将“烽火传言”游戏应用到“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等等,这些心理游戏简单易行,却比传统的说教更加生动,既深受学生喜爱,又收获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4 开展心理游戏的注意事项
心理游戏虽是游戏的形式,但不仅仅是游戏。要想发挥其教育价值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心理游戏能否促进大学生的发展,要看心理游戏的内容是否满足了大学生的需要,游戏的形式是否符合大学生年龄特点。因此,心理健康授课老师要立足于心理理论,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结合大学生现实生活学习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不断地探索设计出更加新颖的、多样化的心理游戏。
(2)游戏开始前,要准备好游戏使用的道具,考虑好游戏场地设置、游戏分组,以及对游戏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应对准备等。
(3)游戏过程中,教师要细心的观察和记录每位学生的行为反应和感悟分享,将学生的感悟分享结合心理学的知识进行阐述、总结和升华。同时,在及时发现学生在游戏中暴露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上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进行解决。在实际操作时,发现游戏活动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现场生成事件,这需要授课的老师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智慧去灵活應对,处理得当便会给学生留下更多的启迪。
(4)游戏的结尾要做好处理。将游戏和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启示学生们将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感悟和行为模式的改变也应用到生活中去。
游戏体验中获得知识经验是影响深远的。若干年后,学生们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可能已经记不清了,但在游戏过程中的那份感受和收获已经成为了自己的,由之发展起来的积极心态和良好的行为模式会伴随他们过好接下来的人生。
总之,心理游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更加发挥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晓椿.心理游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 梁佩仪.刍议心理游戏在中职心理教学中的运用[J].生活教育,2014(S1):377.
[3] 胡建英.心理游戏在师范类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前沿,2012,19(321):155-156.
[4] 庞桂美.论游戏及其教育价值[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12(6):11-13.
[5] 丁岑维.心理游戏在中小衔接心理教育中的策略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6] 李林英,邹昕,王春梅.严肃游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创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4):151-156.
[7] Li Jinhui,Theng YinLeng,Foo Schubert.Game-based digital interventions for depression therap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yberpsychology,Behavior,and Social Networking,2014,17(8):51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