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游民的眼前与远方

2018-10-26黄麟云

东西南北 2018年15期
关键词:游民旅居旅行

黄麟云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随着无线上网技术、远程工作方式和“世界公民”的出现和发展,近20年来,一群名为“数字游民”的全球性劳工群体,正将旅行、旅居与工作结合起来,游走世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逃离北上广,去外地流浪”……借助文艺作品、社交网络和自媒体传播,旅行与工作似乎水火不容、不可兼得。

然而,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随着无线上网技术、远程工作方式和“世界公民”的出现和发展,近20年来,一群名为“数字游民”的全球性劳工群体,正将旅行、旅居与工作结合在一起,边工作边游走世界。

这个群体与自由职业者、SOHO族、斜杠青年、背包客、轻资产一代、间隔年旅行者等新兴群体有诸多重叠,但又别有特色——数字游民本质是借助互联网远程工作,并借此实现地点独立之人。自媒体从业者、互联网创客、旅行设计师、客服、程序员……无论职业,只要可通过互联网创造收入,都可成为数字游民,享受地点独立带来的自由生活。

数字游民还有一大特点,即“地理套利”,他们挣着高工资、高生活成本地区的薪酬,却在东南亚、南欧、东欧、南美这些生活较便宜的地方生活。一些人旅行,在一个城市待数周到数月;另一些人则选择在一个城市旅居1-3年,用慢旅行和沉浸式生活体验人生。

数字游民真能兼顾眼前与远方吗?成为数字游民之前需做哪些准备?游民生活中有哪些自由与束缚?

被动收入流

每天固定工作4-5个小时,使用Trello项目管理应用及番茄工作法,一次工作1个番茄钟(25分钟),一天8个番茄钟——这是数字游民张乐的工作日常。

同时运营“数字游民部落”“智用英语”两个自媒体账号,张乐的工作围绕着内容创业:早饭后,晨读资讯、整理资料做选题;到了晚上,则为在线付费课程做准备规划。

每年2/3的时间,张乐会在呼和浩特的家中工作,其余时间则游走在曼谷、布拉格、布达佩斯、华沙等城市,一边工作、一边旅居。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旅居至少一个月,工作时则前往当地的咖啡馆、联合办公空间或在酒店就地工作。这种慢节奏旅居生活,让他有更多时间和心情感受各个城市的细节。

成为数字游民之前,张乐曾在油田服务公司斯伦贝谢在非洲乍得的基地担任石油工程师。驻非期间,他利用轮休间隙走过埃及、法国、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成为环球旅行达人。

张乐开启数字游民生活与一本书、一次旅行密切相关。2009年,他碰巧读到了蒂莫西·费里斯的自我管理书籍《每周工作四小时》,书中的工作生活方式让他十分向往。

2015年春节期间,张乐在清迈和曼谷旅行时遇到了一群外国年轻人,这群人做网站、写程序、写博客、做翻译、电商创业……工作内容五花八门,但都有相同的内核:通过互联网工作养活自己,实现地域不设限。他意识到这群人就是《每周工作四小时》的实践者,而自己也必须成为其中一员。

依靠此前的工作积蓄与投资收入、环球旅行培养的心理适应度、长期的个人生活方式设计准备,2015年张乐终于选择通过内容创业,开启数字游民生活。然而,这一切并不容易,起初两年他几乎没有获得任何收入。

在张乐看来,数字游民与自由职业者最大区别是后者靠出租时间换取主动收入流,而前者更强调被动收入流,即只需付出一些努力做后续维护,就能定期获得收入。

经过3年半的时间,张乐已小有所成。他在知乎上已收获了约2.3万名粉丝、53287次赞和88803次收藏;其“数字游民部落”付费社群已吸引了580多位成员。目前,他正在准备“地域独立的生活方式”付费课程,帮助人们从零开始一步步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

张乐还说:“人的财富有两个面,一是时间,二是金钱。如果赚钱很多,但时间很少,那依然是穷人。只有创建稳定的被动收入流并获取规模化的收入,才能变成真正的富人。”

遇见更多积极与勇气

张乐和陈钊庆的数字游民生活是出于内心选择,而行之(化名)走上数字游民的道路,开始却有一些无奈和被迫。

2010年,行之大学毕业后开始找工作,却屡遭拒绝,原因只是他身患残疾。

先天性的脑瘫和运动神经损伤,让行之所有与肌肉相关的活动都受到影响,既包括跑、跳、爬山等运动,也包括面部表情、呼吸、说话等一系列功能。

找工作屡屡碰壁,行之只好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从网上找项目做。一开始,他什么項目都接,做网页、做flash,甚至帮个人站长配置服务器,饥不择食只是为了养活自己。

此后,行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职业人脉圈,他的工作与生活日渐好转。现在,他已成功转型,从事数据库与后端程序开发,“现在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挑选项目。尽管收入还不稳定、也不算高,但只要肯干活就会有足够收入。”

行之说:“此前我也会偶尔旅行,但不喜欢带着工作,否则会觉得旅行玩不好、工作做不好。但这次的经历启发了我,其实可以边旅行边工作。”

现在,每年有约一半的时间,行之会在成都的家中工作,而另外一半时间则在外一边工作、一边旅居。旅居期间,他会在民宿的院子中或附近的咖啡馆工作。上午工作、下午则视情况而定,节奏有条不紊但并不过于紧张。去年,他在马来西亚的槟城,深圳、合肥、道孚各自旅居了约1个月,今年初,他又在土耳其旅居了约1个月。“从小就爱读历史,现在有机会就会去这些历史地点旅居,将书本上的概念具象化。目前,我正沿着古文明游走,已经去过埃及、以色列,接下来会去希腊、意大利。”

谁可以成为数字游民?

通过互联网创造收入、不再受地域限制,数字游民这种特质让很多人向往。然而,想要成为数字游民,必须进行诸多前期准备,其中,语言、经济储备、心理调试、工作能力尤为重要。

在成为数字游民之前,张乐正是靠英语加成,获得了世界最大油田服务公司斯伦贝谢的驻非工程师机会。之后的数字游民生活中,也是英语让他可在旅居全球各地时真正深入当地社区,实现旅居的真正价值;而陈钊庆更是为了在拉美进行数字游民生活,学习了4个月的西语。

尽管数字游民可通过地理套利降低生活成本,但在准备期和游民生活初期,收入来源不稳定、不足是许多游民的常态。为此,在准备游民生活期间,就应积极谋划如何创造更多被动收入流。

数字游民通过互联网远程工作或独自创业,独立思考与工作是生活常态。各地旅居,也对自身适应性提出挑战。学会独立、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归属感与安全感缺失,这是一道长久的自我心理培训课程。“特别恋家,或偏好在多人办公室工作的人,就不太适合数字游民这种生活方式。”陈钊庆说。

拥有专业的工作技能,并能通过互联网创造收入,这是成为数字游民的基础。

开始游民生活后,还需改变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数字游民首先要做到比“组织中的人”更为自律,将工作与生活时间分开。工作无人监管,游民还需用科学的工作方法规划工作,避免工作时间低效。项目管理软件、网络多人协作工具、GTD(尽管去做)或番茄工作法都是可选项。

游民生活缺少职场内培训机会,这就需要自我培训,保持技能与职场要求同步。行之举了自身的例子,“IT业发展太快,因此我每天都会花时间追踪新技术发展、保持学习,让自己跟上互联网行业的节奏”。

(张北北荐自《环球》)

猜你喜欢

游民旅居旅行
Audio Attraction
过冬!避暑! 一卡在手说走就走
过冬!避暑!一卡在手说走就走
小黑的旅行
超八成老人无法“旅居养老”
隐性游民
夏日旅行
走到哪蹭到哪的“网络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