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喝伪“鸡汤”的人

2018-10-26余抗

东西南北 2018年16期
关键词:梅西崇拜鸡汤

余抗

在我们的社会中名人具有名气,因此也就具有威望,所以我们在进化心理的层面上会本能地模仿他们。

世界杯期间最闪耀的球星就是C罗、梅西和内马尔等人了,正因如此,他們都被营销号盯上了。通过微信指数,我们可以发现,“C罗”“梅西”等关键词在世界杯期间蹿升,营销号不约而同写起了C罗、梅西等人的故事,当然其中不少是杜撰的。

比如C罗,首场比赛帽子戏法,一个人扛起葡萄牙往前走;第二场比赛又进一球,帮助葡萄牙一锤定音获胜……C罗为何会如此神勇?营销号自然不愿意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熬鸡汤的机会,C罗的童年经历、成长故事、情感历程,都被扒了个遍。

营销号盯上C罗和梅西,以及首场比赛中表现神勇的冰岛队,并编撰起他们的心灵鸡汤,其实并不意外。这是许多营销号的一贯做法,蹭热点+伪心灵鸡汤是他们的“三板斧”,问题是吃瓜群众为何纷纷上当?还有人认为编撰名人的心灵鸡汤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能够给民众正向激励即可,真是这样吗?

试想如果是一个普通人每天做3000个仰卧起坐,应该没有多少人愿意关注,人们也不会引申到自律等品质并号召大家学习。那为什么这些故事发生在C罗身上就显得与众不同?原因很简单,因为C罗是名人,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者。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普通人和名人身上,其得到的评价是截然不同的。这让人想起了不久之前的一个爆款文章,《凌晨3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那些凌晨3点还在加班的人后来被不少人批评为工作效率低、低质量的勤奋、矫情、不懂得照顾身体云云。但我们都听过科比凌晨4点的故事。在科比身上,这则是勤奋和自律的象征。

为何名人的普通故事,都能够成为传奇?这是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名人崇拜心理。一个人如果成功了,我们就特别喜爱事后归因,总结他成功的原因,他做过的任何事都能被人提炼出某种品质,然后被划上简单粗暴的因果关系。比如科比为什么成功?因为他看过洛杉矶凌晨4点的样子,他很勤奋。

甚至人们不惜杜撰名人的故事,把许多莫须有的事套在名人身上。有些故事明明破绽百出,但人们仍然深信不疑。人们的逻辑是这样的:既然他能够成功,那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比如C罗每天3000个仰卧起坐的谣言,真实的版本是C罗2003年加盟曼联后,这个初来乍到的小子一度让队友不服,有人妄图挑战他的训练强度,就比试3000个仰卧起坐,但看了C罗前3分钟的表现,大家都打消了这个念头。从常识角度看,每天做3000个仰卧起坐不现实也不利于健康,但因为故事的主人公是C罗,人们就懒得求证,直接以讹传讹了。

达勒姆大学的杰尼·特兰尼在一项研究中指出,我们的名人崇拜症来源是进化心理学。他这项理论的核心在于人类学意义上的威望或者说高等社会地位。在我们的社会中名人具有名气,因此也就具有威望,所以我们在进化心理的层面上会本能地模仿他们。

也即,我们崇拜名人,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希望“进化”成他们。我们从孩提时代就不断被灌输应该去追寻的东西,比如财富、名誉、地位、社会影响力等,常常都是名人拥有的东西,我们崇拜名人,是因为我们渴求这一切。

何况,社会节奏如此快,工作压力很大,很多人难免迷惘困惑。如果这个时候来一个名人小故事,告诉他们名人也曾经历这样的困顿,但因为自律、勤劳、坚持等品质,名人最终收获了成功。人们就能够在名人身上找到情感投射,他们或许就能够撑下去了。

心灵鸡汤本身其实没什么错,在人生困顿期,一碗恰如其分的鸡汤可以暖胃,并给人以动力。但人们忽视了伪心灵鸡汤的本质是造假。造假如果被允许,就如同河流的源头被污染了,既然文化造假被允许,那么其他造假是否应该被理解和鼓励?因此,伪心灵鸡汤是对名人权益的一种侵犯,是对民众的欺骗,是对公共空间和个体精神世界的一种污染。

(刘佳荐自《南风窗》)

猜你喜欢

梅西崇拜鸡汤
消失在法庭的邦博
“感谢贫穷”是 毒鸡汤吗
呆雏配忠犬,鸡汤对狗粮
“梅西”去哪了
梅西球王大婚,长情是最好的告白
10万阿根廷球迷喊“梅西别走”
偶像面面观
像梅西那样踢球
鸡汤热线
我的爸爸是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