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华慕课第一人:用故事“电”学生

2018-10-26李璐璐

东西南北 2018年16期
关键词:清华大学清华电路

李璐璐

于歆杰将电路原理做成清华首门全球开放式网络课,收获了150个国家数十万粉丝。

“如果我在讲课时,你的小伙伴喊你去吃麻辣香锅,那我怎么打败麻辣香锅呢?很明显打不过嘛!但如果我的课只有5分钟,那我就胜算了,听完这堂课又不影响你吃麻辣香锅,而且你在路上还可以听下一堂课。”

这句话不是网络段子,而是出自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以下简称电机系)教授于歆杰的口中。他将电路原理课程做成清华首门全球慕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让全世界158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7万人欲罢不能,其中有“90后”,也有“60后”“50后”。让一门枯燥的传统工科课变得炙手可热,看来这个教授真值得说一说了。

2017年6月30日,于歆杰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走上了清华大学首届新百年教学成就奖的领奖台,这是清华大学的最高教学奖。“我能获这个奖,说明我的教学受到高度认可。”于歆杰自豪地说。

5分钟里有“分合之道”

“我會让电路在你的头脑中变得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有一集慕课视频,是于歆杰站在草地上录制的,讲课前,他先对着镜头自信满满地喊出这句话。他衣着朴素,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但一开讲,眼睛就睁得大大的,声调也提高了8度,尾音拖得很长,加上表情丰富,肢体语言又多,简直五官四肢全身毛孔全在讲课,让不懂电路的人忍不住一集又一集看下去。

“我们的慕课为什么受欢迎?借用罗贯中的话就是‘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慕课完美诠释了‘分合之道。”于歆杰说的“分”,是指把一堂传统的90分钟大课切割成若干个5分钟、10分钟的独立小课堂视频。在大课堂上,老师没法顾及每个学生;而学习慕课时,“一个高水平学生可以跳过他懂的内容,去看下一个视频,一个学得不扎实的学生则可以重复看当前的视频”。

如今看起来顺理成章的小视频,在最初制作时是个非常大的工程,也是于歆杰制作慕课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每个视频都是一堂完整的课,老师要在几分钟之内把一个问题讲清楚,课件就得重新设计。”当时参与慕课制作的有6位老师,擅长表达的于歆杰和一位叫朱桂萍的老师主讲;另两位资深的老师负责知识点的剪裁和课后习题;还有两位老师分别负责设计实验和做仿真实验。

虽说擅长表达,但想轻松面对镜头对于歆杰也是个难题。“我们理工科老师是不会讲小故事的。我们能讲90分钟的大课,但让我们讲几分钟的小课,我们也得学习,我用了大半年时间才讲好。”

这些慕课小视频上线之初,有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的上万名学生加入课堂。学生们虽然教育背景不同,但很快就通过在线讨论区交流起来。在讨论区,于歆杰一开始会写出相关的电路名词解释,供学生参考,后来他发现完全不需要了——他只需抛出词条,讨论区就会冒出来各种语言的定义。“学生们在合作贡献一个非常好的电路学习环境,我们的课程其实是由所有学生共同完成的,这就是‘分合之道中‘合的体现。”

慕课火起来之后,学生纷纷点赞。有一位同学留言说:“由于是网络学习,总有朋友会发消息给你。万一是妹子约你,那你还学得下去吗?但现在,多做一道题不影响你赶去约会!”

于歆杰收到很多学生的邮件,其中有一名学生说:“您的课让我真正学懂了电路,改变了我的一生。”这让于歆杰觉得做慕课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一个出自中国、说中文的团队,在电路这个相对枯燥的课程里,给100多个国家的学生上课,我和我的伙伴们都惊呆了,我感到很骄傲!”

电路课上教你“曹冲称象”

于歆杰最早接触开放课程是在2001年,那时他刚从清华读完博士,成为电机系的一名老师。早在读本科时,他就对网络产生了兴趣:“1995年,我在电机系做本科毕业设计,接触了清华的水木BBS,一下就被远程交互所吸引——在BBS上居然能够和外国人实时交流,当时觉得不可思议。”

作为老师,于歆杰时刻关注欧美高校的电路课程,并多次出国考察交流。200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次打造全球开放课程(慕课),将学校所有课程的全部录像、课件、PPT、作业题以及考题,放到网上共享,引发了全世界高校开放课程的浪潮。

此事震动了中国学界,清华大学也开始讨论在线教育资源共享计划,但从校领导到资深教授,都有犹疑之声。不少老师直截了当地表示不乐意共享,“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心得体会,怎么能毫无保留地放在网上呢?”慢慢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急速发展,老师们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逐渐认可“开放能促进教育引领”,而于歆杰就是开放教学资源的积极拥护者。“你开放了,别人都学懂了,人家就会跟着你,这有助于清华大学成为世界学术引领者。另外,开放课程也能让教育贫乏地区享受到全世界优质的教育资源,间接促进了教育慈善的发展。”2010年,于歆杰成为清华大学电路原理教学组组长,他不仅把清华的课程推向世界,也尝试反过来,用慕课资源做校内教学改革。

记者在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听了于歆杰的一堂电路原理。这是一堂100多人的大课,讲台的墙壁上投影出“雨课堂”二维码,学生打开微信扫码即可加入“雨课堂”。“雨课堂”是清华大学推出的新教学模式,利用新科技来采集学生的学习行为、实时准确地监测学习效果。

“‘雨课堂模式下,每个学生几点进教室,几点离开,我都能知道。”于歆杰说。课堂上,于歆杰用手机向学生推送了6道现场考题,学生答题用时多少、正确率多高,他在手机上看一眼,一目了然。“我还可以了解学生课后的学习情况。通常我会给他们推送一些课外资料,他们浏览这些资料的时长也能即时采集到。”

除了传统的大课堂,学生还可以选择多种类型的课堂。于歆杰带记者参观了几间教室,里面摆放着几张圆桌。“这是二三十人的小圆桌课堂,这种课堂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在大课堂里,学生可能会抽空吃东西、睡觉。但在小圆桌课堂,老师和学生都得很‘嗨才行,学生上课之前要把这堂课的内容提前学习,上课时才能深入讨论。”

为了让电路课变得生动有趣,于歆杰时常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来为学生讲解,比如他讲道:“教室里的日光灯开得多了,单盏灯的亮度就越来越低。”学生好奇,真的吗?“真的。因为日光灯这类无功负荷的接入会导致教室中的电压降低,因而使其亮度变低。”他在讲电桥的运用时,会问学生“曹冲称象”的问题:“怎么称一辆卡车的重量?”学生脑洞大开,他给出原理:“本质来讲是通过电桥称重——在卡车停放的地方放一个压控电阻,重量不一样,电阻所受的压力也不一样,阻值就不一樣,我们通过电桥检测阻值的变化,就能称出来了呀!”

“这是最让我骄傲的奖”

在学生眼中,于歆杰是“镇系之宝”。如今,他是电机系的教授,他的实验室里有两名博士研究生,两名硕士研究生,还有三名正在做毕业设计的本科生。尽管忙于科研,于歆杰依然很快乐地奋战在教学一线,每周二和周五,他要给本科生上两节电路原理课。今年秋天,他还将给研究生上一门课。

“我非常喜欢当老师。刚毕业那会儿,大家觉得当老师赚钱少,但我就是想当老师。可能因为我爱和人交流吧。”课堂上,于歆杰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和这些“90后”学生拉近距离。讲完一个新的公式后他会说:“来,同学们,有了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搞事情啦!”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在期中总结时,学生们收到于歆杰的PPT推送,看完了一大堆枯燥的内容后,只见最后一页上写着:“我知道你已经恨死我了,在期中考试前推送这么多期中考试不考的内容。但是,嗯嗯,这些内容都是第十讲的基础,而第十讲对后半学期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无论如何,你这不都学完了吗!”学生们纷纷表示,看完这么萌的结束语真是“恨不起来”。因为这份幽默搞笑,于歆杰被学生称为清华最有趣的老师之一。

有学生在清华BBS上评价于歆杰:“多的不说,看长相就很萌!”还有学生说:“PPT的水平也是高到飞起,逻辑严密无懈可击,而且,PPT里总是冷不丁出现奇怪的表情,哈哈哈哈。”“‘六一儿童节还给大家发红包,简直不能太赞!”

课堂上的于歆杰很萌,课下的他也非常活泼,很愿意和学生们玩在一起。“于老师可是比我更早下载抖音的,看到他玩抖音,我震惊死了。”于歆杰带的博士生刘旭垫说。

学生中的好口碑,让于歆杰引以为傲。他办公室书柜里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本荣誉证书——“‘清韵烛光杯我最喜爱的教师”。于歆杰指着这本证书得意地说:“这可是清华大学学生会颁的奖,完全由学生自发评选的,非官方、纯民间,这是最让我骄傲的奖!”

(刘颖荐自《环球人物》)

猜你喜欢

清华大学清华电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电路的保护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Notes
“简化法”巧解电路问题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孙清华作品
巧用求差法判断电路中物理量大小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