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边界在消失
2018-10-26高蕊
高蕊
过去五年中,我国的经济结构出现较大变化,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45.3%上升到51.6%,连续五年居于GDP贡献的第一位。经初步核算,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远高于工业、农业6.1%和3.9%的增长水平。国民经济结构中三大产业的地位由“二、三、一”为序的结构特征,进入“三、二、一”为序列的阶段,服务业已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经济已经开始从“工业”时代逐渐向“服务业”时代过渡。
过去十年,融合式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在产业链条上下游、新老业态之间、企业组织之间,甚至于企业内部的各业务板块都表现出更大程度的融合和协同。未来,以某一行业特征来对企业进行研究和界定将成为一种挑战。
在产业链条的延展上,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进而出现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的现象,这其中的动力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随着一站式和一体化服务广受市场认可,以及受制于微笑曲线低端低利润的困境,制造业企业积极作为,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战略性的拓展,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比如,以装备制造起家的陕鼓集团,逐步发展成为用户提供分布式能源的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工业服务已经成为陕鼓的重要一极。
第二,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部分国有企业的垄断经营权丧失,企业积极谋求转型。例如,过去20多年来,外贸权从中央到地方,对各品类商品、各所有制企业全面放开,贸易企业遍地开花。国有大型贸易类企业,以贸易优势为起点,努力向上下游拓展。例如,中粮从大健康需求出发,践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国机集团从贸易向制造延伸,如今机械装备制造早已超越服务贸易成为排在前两位的产业。
第三,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不断被重塑,互联网相关服务直面消费者,也赋能制造企业,依托于此,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也更加有条件向彼此延伸,相互融合助力,增强对消费终端的服务能力。马云说,未来的制造业一定是服务业,而未来的服务业一定是制造业。
传统制造和传统服务正在消失,在中国的大企业群体中,很难找到单一的制造或者服务业态,大都实现了一种相关多元化的融合式发展。如果非要再以制造和服务进行企业形态的区分,那么制造和服务本身内涵也需要重新界定了。▲
(作者是中企联研究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