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镇的四十年“蝶变”

2018-10-26丁云

现代苏州 2018年19期
关键词:蝶变太湖发展

记者 丁云

吴中多小镇,且声名早已如雷贯耳。

说“小”其实不小,第一名镇木渎当年就有如世家公子,家底殷实,聪慧过人;千年古镇胥口如谋士,厚积、谋定而后动;湖滨小镇临湖则如水岸边长大的姑娘,清秀无暇,与世无争。40年光阴带来无限气象。小镇们依据自身的禀赋走出了各自的格局,化茧为蝶,经济总量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都呈几何倍数级增长提升。

木渎:吴中第一名镇再推雄起高潮

几乎每个人的记忆中都藏着木渎的身影。灵岩山、天平山、天池华山、寒山岭……是苏州市区人和吴县人的精神花园。

木渎,从前便以“吴中第一镇”著称,是苏州出入太湖的水陆交通要冲,吴中区西南部各乡镇和风景区之交通枢纽。 “木渎十景”久负盛名,各类老字号商铺张口就来。

上世纪80年代,木渎沿苏东公路开辟南北向的新街,沿苏福公路开辟新工业区。木渎镇上有县属工厂18家,各个都是明星企业。木渎有电厂、自来水厂、医院、中医院、学校、图书馆、体育馆、工人文化宫、儿童乐园、影剧院、书场、新华书店、四大银行营业所……木渎中学之类更是赫赫有名。

木渎把握住了转型发展的机遇,开辟了“农业—工业—三产服务业—产城融合”的发展之路,实现了由“民资—外向型经济—规模化外向型经济”的转型。

如今的木渎,聚焦商贸流通、智能制造、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接下来将提升整体产业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形态更新,有效增强发展能级。

1.1984年,从吴县纺机二厂的水塔上拍石灰氮厂

2.1984年的木渎厂房

3.上世纪80年代末的木渎灵岩山

4.1995年时的木渎镇区

中环沿线(周建华/摄)

《立交之城》(王红勇/摄)

“十三五”期间,木渎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全力做好“智能制造”,腾出近2000亩土地用于打造智慧工园,争创全省工业4.0示范区。

木渎打造“立体式”交通格局,“六横五纵”为主干道的道路网全面完成,40多路公交线路到达木渎,各项基础设施和配套不断完善。

木渎镇划定27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多项举措为绿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城镇功能配套基本完善。接下来,将做优新一轮城乡规划,将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及市政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多轨融合,全力推动全镇空间布局更加合理。

木渎正越变越美,越变越让人安心,成为人们可以为之奋斗、生活,托付余生的地方。

木渎镇天池村(华晓忠/ 摄)

《绿道晨练》(钱建宗/摄)

木渎古镇的现代商业圈(王红勇/摄)

苏州国际影视娱乐城(赵永清/摄)

木渎中学

胥口:2500年古镇的40年加速奋进

上世纪90年代的胥江

上世纪90年代的胥口镇貌

苏州西郊10公里的太湖之滨,胥口因春秋时期吴国宰相伍子胥而得名,更与苏州古城同龄。

1977年胥口人民公社进行公社财政试点,2016年全面开展集体资产股权固化改革工作;从工业转型升级之路到农业融合发展之路,再到三产品牌建设之路,2017年胥口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285元。

胥口境内水运发达,航道众多,船只往来频繁,是昔日的“黄金”航道。而如今,全镇境域内两大高速公路口、中环快速路、230省道、5级航道和在建的轨交5号线构筑起了立体化快速交通体系,把胥口和苏州市区完美串联。

20世纪90年代, 改造老镇区的同时,胥口开发建设了2.8平方公里的新镇区。进入21世纪,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功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住房建设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今后,胥口镇将强化规划引领作用,调整优化全镇土地利用规划,孙武路沿线5平方公里地块城市设计提交中期成果,未来城镇品质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吉祥一村

胥江现代农业园

40年间,农村面貌也焕然一新,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进入21世纪,胥口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个规划完善、错落有致、生态宜居的“新家园”呈现在眼前,并将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探索出一条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胥口路径”。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胥口科学规划,对镇区部分区域地块实施拆迁改造,建成了吉祥一村等安置小区。

40年光阴似箭,40年万象更新。40年后的胥口,是太湖明珠,更是幸福小镇。

胥口现代城镇面貌

40年来,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打造出幸福胥口

临湖:水岸湖镇的另一条生态发展之路

1.70年代末,柳舍村甚至没有路,没有交通

2.昔日三塘村

3.改造前的临湖柳舍

时光嫣然,临湖镇的青春岁月宛若眼前。黑白老照,坑洼小道,砖瓦泥墙,草棚田地,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静谧。40年前的临湖镇三塘村,草棚小屋木头窗门,农耕锄具摆落家门口,放眼望去只有一片绿油油的菜田陪伴。

40年后,太湖之滨的美誉以外,优美的环境、丰富的资源给了临湖得天独厚的优势,风光旖旎、鸟语花香,绿化覆盖率25.26%,拥有秀美湖岸线23公里,环太湖生态区3330余亩。

2006年,临湖镇正式建制。村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凭借着临湖镇丰厚独特的“原乡园艺”风光,农家乐与民宿、休闲与农耕文化、旅游观赏与配套接待融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经济,在临湖大有发展。

十二年来,临湖全镇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生态环境显著优化,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巩固,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2017年人均收入33530元。

如今的临湖,紧紧围绕“一核一轴一带”生产力发展布局,将装备制造产业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极,规划打造了优质载体——临湖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初步勾勒出了“美丽临湖”的现实模样。

临湖有环太湖生态区3300余亩

2018年1月1日起,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正式重新起航,以“米”“蟹”“花”三大主导产业打造现代化多样化全域农业,大力打造特色“太湖农业体验小镇”。2018年4月,全省首个乡村振兴综合实践教育培训基地落户临湖。

临湖镇,因东、西两侧濒临太湖而得名,将与太湖一道生生不息。

4.拥有23公里湖岸线的临湖镇

5.今日前塘村

6.改造后的柳舍

7.柳舍现代民宿

8.柳舍新貌

猜你喜欢

蝶变太湖发展
《太湖冬景》
太湖茭白
皖美出行“蝶变”
勇攀高峰,从“0到1”的蝶变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蝶变cosplayer
太湖三白
中国制造“蝶变”40年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