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十年枫桥,看见故乡与远方

2018-10-26陶瑾

现代苏州 2018年19期
关键词:书场枫桥

记者 陶瑾

城市绿肺(华晓忠 摄)

繁华总是匆匆,人生却需要慢慢品味。一个地方有历史就会有生命,有生命就会有繁华。改革开放四十年,苏州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地处苏州城西的高新区枫桥街道,纵观这40年,无论“颜值”或是“内涵”都发生了巨变。

“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枫桥本是江南富庶之地、文人辈出之乡。这里的枫桥并不是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枫桥镇与枫桥是不同的,苏州这样的“名不副实”有很多,正如虎丘不在虎丘区一样,枫桥也不在枫桥镇,更不在如今的枫桥街道。

枫桥街道前身叫枫桥镇,实际上就是以前的西津桥镇。过去新区没开发的时候,要到了寒山寺再坐公交6路过运河江枫洲上的一座石板桥再往西沿着枫桥大街走三站路才能到。不知从何时起,西津桥镇摇身一变成了枫桥镇。若张继再世,再来一次“月落乌啼”,停船上岸,按此地名,恐怕要跑到白马涧泛舟去了吧。

其实,借助《姑苏繁华图》我们可以复原枫桥的繁盛景色,看到狮山、何山,而在两山之外,河流纵横,阡陌连结,林木郁葱,村落旗布,一派田园风光。那片秀丽山川,正是枫桥旧辖之地。西津桥镇那依河成街、桥街相连的模样,一直镶刻在不少枫桥人的脑海中。

西津桥曾是枫桥较为繁华的市镇之一。明朝,枫桥商舶云集,舟船林立。集镇上商店鳞次栉比,货物琳琅满目。特别是米豆生意格外兴旺,成为全国闻名的米豆转口地和集散地。清初,枫桥集市东连阊门,西接西津桥,以运河为中心,商店作坊云集,繁盛热闹。到后来,伴随长三角商业中心由苏州转向上海,枫桥集市日渐衰落。在季卫民还是孩子的时候,他就常常走过西津桥老街。印象中,旧时的老街,人流如织,商贩云集。各种店铺林立,经营着各式各样的商品,还有茶馆和书场。苏州著名的国药老字号“李良济”,就起源于老街上的李记药铺,文征明的学生、明朝著名书画家周天球的故居,也在老街上。

这么多年过去了,岁月在它身上留下深沉的痕迹。街仍是那条街,人们却已不大来这了。

再说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境内的开山采石以开山村肖家湾一带为先,主要采挖高景山上的花岗石,后扩大到境内几乎所有山头。采石业直接衍生出石料加工行业——细石匠,细石匠发展到20世纪末已名扬海内外,成为具有500多个产品的“枫桥凿雕集团军”。枫桥那些高耸的山石,就是金山石。有了石头,枫桥的能工巧匠便开始在石头上精雕细琢,石雕一度成为枫桥的支柱产业。

当枫桥的男儿们在石头上叮叮当当制成惟妙惟肖的石雕时,枫桥女子则把来自山里的竹子做成竹榻、竹椅、竹篮、竹枕、畚箕、笠帽……竹编在枫桥镇也曾是重要的传统手工业。

纵观枫桥发展史,千年古镇千年依旧,而到了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年代,她才日新月异起来。

1978年前后,在“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口号下,境内掀起一次大搞商品经济的热潮。枫桥党政主抓工业,不再坐镇农业。1986年后,镇村办工业势头继续升温,工业产值奋斗目标年年加码。

枫桥镇的工业从石头、竹头、砖头这三个拳头产品起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枫桥人改换新思路,加大改组改造、改制力度,发展规模经济,实施外向配套战略。全镇形成了天平、苏枫等五大集团公司。之后,枫桥镇不断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变、小城镇建设向城市化建设转变、乡镇工业向城市化工业转变的进程。傍镇而过的古运河涛声依旧,可不再是过去低沉的咏叹,而变成高亢的歌唱。

1994年6月经国家批准,原隶属吴县的枫桥镇划归苏州高新区,2004年,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大潮中,枫桥又一次紧抓城市发展机遇,撤镇改建街道,加快了从农村向城市的跨越步伐。

而枫桥商贸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引起关注。

枫桥中心小学1962年度高小毕业照

原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视察枫桥农业生产

旧时体育运动

枫桥镇代表队运动会入场式

横贯西津桥镇的枫津河西段

旧时枫桥影剧院

枫桥本土成长企业代表——晟成光伏

夕照下的有轨(章雪琴 摄)

新加坡贸易投资考察团,于1994年对枫桥镇进行考察访问。新加坡客人参观了一些乡镇企业,并与枫桥镇的负责人和近三十位企业负责人,就丝织、冶金、机电、建材等领域的合作进行广泛洽谈,有的项目还签订了合作、贸易意向。

枫桥是奋进的。近年来,在苏州高新区开发建设的辐射带动下,街道已形成以枫桥工业园、民营科技园、白马涧生态园、高新国际汽车城和枫桥新城镇为载体的经济发展格局。如今,这里已是创新创业新高地,境内有内外资企业50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0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06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

这里有五光十色的繁华商业,这里更是生态宜居新城,气候宜人,环境优美。这里的白天朝气蓬勃、日新月异,这里的夜晚安静祥和、韵味独具。

而生活在这里的枫桥人,幸福感亦是爆棚。枫桥人从田间走向了设施完备的马涧市民服务中心,走向了风光秀丽的谢宴岭、马涧生态园健身步道;从田间地头来到10分钟生活圈的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来到丝丝清韵的丽仙、东枫、康佳书场。

说到书场,枫桥历来是“评弹之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枫桥是苏州书场最多的乡镇之一。品茗赏评弹,一直是枫桥市井百姓生活的一大习俗。如今,当年的小书场变成崭新的社区书场,每天吸引众多票友前来听书。除了常规演出外,街道每年会特邀评弹名家走进书场,来到百姓身边。而东枫书场还被评为2017年度苏州市优秀书场,康佳及丽仙书场被评为2017年度苏州市先进书场。

让枫桥人无比期盼的还有每年的社区幸福生活节。自2011年起已连续举办八届,每年开展30余场形式多样的群文活动,打造“老百姓自己的节日”。在游戏中感受幸福,在互动中传递幸福,在邻里间展示幸福。今年,枫桥还推出群众文化艺术节。枫叶民乐团的江南丝竹《阿里山素描》,当地小学选送的少儿武术《武动枫桥》、评弹新唱《新枫桥夜泊》,取材于动迁小区改造中发生的趣事轶闻《完美的一天》……一个个接地气的演出让观众看的意犹未尽。

生活在枫桥的人们是快乐的,满足的

不得不说,生活在枫桥的人们是快乐的,满足的。自枫桥开启城市化发展以来,陆续出台助学“教育券”、中高考奖励、幼儿保教费、敬老金、爱心超市购物券、大病医疗再救助、助残金等惠民政策。同时,发展公益事业,筹建枫桥街道社区公益基金会。面对严峻的养老压力,街道从社区养老(即日间照料)、居家养老(即上门服务)着手,着力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有杨木桥日间照料中心、康佳日间照料中心、姚桥新苑日间照料中心(在建)覆盖辖区东、中、西区域。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已覆盖全街道。

而今,幸福文明、文化繁荣的新枫桥正在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鲜活演绎。我们用文字打捞那些“可昭示未来的过去”,用图片言说那些被打上了年代烙印的人、事、物。

在不久前举办的“看枫桥变迁,展枫桥新貌”书画摄影展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成果展上,我们见证了枫桥40年的变迁。一路走来,枫桥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诉说,有太多的经历想要分享。一张照片、一段故事……保留着岁月的温度,承载着几代人的青春和记忆。

时过境迁,今非昔比,枫桥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在人们心中,枫桥所承载的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而是一种文化符号、小镇记忆和精神空间。

老年书法班

见证枫桥40年的变迁

马涧晚霞(华晓忠 摄)

尊老爱老已成为枫桥的一大特色

猜你喜欢

书场枫桥
紧盯三项指数 打造“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景区样板
对党忠诚 服务人民
苏州市2个书场入选 江苏省首批非遗曲艺书场
枫桥夜泊
总体规划 精准扶持
人大代表调解:打造西华版“枫桥经验”
“大数据+人民调解” 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样板
大关街道西一社区百姓书场重新开门迎客
苏州评弹书场的兴与衰
当代评弹书场的模式特征及其发展趋向
——苏州光裕书场现状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