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近人 等
2018-10-26
平易近人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为建立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在曲阜为鲁公。但因为他要辅佐周成王,所以派长子伯禽接受封地,去曲阜任鲁公。
伯禽到鲁地三年后,才回来向周公报告此地的施政情况。周公很不满意,问他为何这么迟才来汇报。
伯禽回答说:“我要改变鲁地的各种习俗,还要改革许多礼法,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做完这一切。”
这时正巧姜尚也来汇报齐地的情况。姜尚受封于齐地只有五个月,就能把那里的情况说得一清二楚,周公很惊讶,便问他:“难道齐地各方面的情况已经整顿妥当了吗?”姜尚回答说:“一切都安定下来了,我简化了君臣之间的礼节;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顺从民意;按照当地民众的习俗办事,才能顺理成章。不用根本性地改变,也就不需要很长时间了。”
周公不由感叹道:“齐地一定能胜过鲁地!为政倒行逆施,百姓不会亲近,只有顺其民意,才平易近人,老百姓才能归顺,国家才会强大啊!”
成语听写大会
汗马功劳
【成语解释】汗马,战马跑得出了汗。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指巨大的贡献。
【成语例句】他一生征战,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
顺理成章
【成语解释】写文章遵循条理,就能写好。后多指说话、做事合乎情理。
【成语例句】因为他们是邻居,所以我顺理成章让他去捎个话。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新华小学 朱碧月/文
在成语故事《平易近人》里,与伯禽相比,姜尚的施政能力显然更胜一筹。
说起“姜尚”,也许没有多少人了解,但一说到“姜太公”,肯定有不少人听说过这个名字。没错,姜尚就是姜太公,也称姜子牙。
姜尚生活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传说他的先祖曾是贵族,但后来家道中落,到姜尚时已沦为贫民。为了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宰牛卖肉,还卖过酒。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仍胸怀鸿鹄之志,刻苦学习,孜孜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
只是在当时,商朝执掌政权的正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暴虐无道、荒淫无度的殷纣王。由于商纣昏庸无能,此时的国家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姜尚悲痛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又苦于一身的治国理政之才无处可施,以为自己会这样郁郁不得志地度过一生。但没想到的是,在姜尚暮年之时,他施展才华、一展抱负的机会来了。
在商朝经济快速下滑的同时,西部的周国悄悄崛起、壮大了。和殷纣王相比,西伯姬昌简直就是一股清流。他宅心仁厚,提倡仁政;大力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整个周国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也日益强大,周边的小国都很羡慕周国的民众。
姬昌为了治国兴邦,一心想要招贤纳士。年逾古稀的姜太公为了抓住这一天赐良机,毅然离开了家乡,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隐居下来,整日垂钓。只是这“垂钓”非同一般:第一,他的鱼钩是直的;第二,他的钓竿距离水面三尺高。一个叫武吉的樵夫看了,便笑话他:此法永远钓不到鱼。姜子牙听了也不生气,解释道:“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
果然,姬昌听说了姜子牙的治世之才,便沐浴整衣,抬着厚礼,来到了渭水河畔来拜访姜子牙。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姬昌当即封姜子牙为相。从此姜子牙得偿所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这就是“姜太公钓鱼u 愿者上钩”的故事。
姜子牙悉心辅佐姬昌,为他大力地出谋划策,最终灭掉了残暴无道的商朝,实现了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人们谈到兵家权谋都首推姜尚,慢慢地,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
世外桃源
晋朝的大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述了湖南武陵一个渔夫的奇遇。
有一天,这个渔夫驾着小船,溯河而上。他忽然发现河岸上有一片桃花林。他又继续向前划,看到一座小山,在山腰处有一个小洞。渔夫好奇地从那洞口爬进去。走到山洞的尽头,发现有一片平坦的原野。只见一排排房屋十分整齐,房屋前后,到处是桑树和竹子。肥沃的田野里,种有各种各样的植物。而农田中间的道路交错纵横,四通八达。田野里有不少人耕作。孩子们在快乐地玩耍。
人们看见渔夫,起初很惊奇,但都热情地和他闲谈。这些人告诉渔夫:他们的祖先原是为了逃避秦朝的战乱,才隐居到这里来的。渔夫说:“你们这里真是世外桃源啊!”然后就把朝代的变更告诉他们。他们听了都十分惊诧。几天后,渔夫依依不舍地跟大伙儿告别。他回去后,把这次奇遇向太守报告。太守就派人和他一起沿着原路去找,不仅没有找到那个村庄,还迷失了方向。从此以后,便再也没人见过桃花源了。
四通八达
【成语解释】通、达,畅通无阻。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便利。
依依不舍
【成语解释】依依,留恋的样子。舍,放开。形容非常留恋而舍不得分离。
【成语例句】夕阳西下,李白依依不舍地和汪伦告别。
不为五斗米折腰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新华小学 朱碧月/文
有许多历史人物被我们所铭记,只是他们被我们记住的方式并不一样:有的人是遗臭万年;有的人却留下了千古美名。而为我们营造出“世外桃源”的陶渊明,无疑就是后者。
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派诗人,擅长写关于田园生活的诗。他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并不单单只是因为有才华,更源于他高洁不阿的气节。陶渊明的高洁之名,还得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起。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人(今江西省九江市)。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年幼时家道中落,日子过得较为清苦。陶渊明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宦生活,可是他孤傲高洁、为官清正,看破了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只好时而隐居、时而出仕地生活了十几年。
陶渊明最后一次当官时,刚过不惑之年。为了养家糊口,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推荐下出任彭泽县令。在他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了前来检查公务的督邮刘云。这个刘云贪婪凶狠,总是以例行检查为由头,向辖县索要贿赂,往往是空手而来、满载而归。如若有人不从,必定遭到他的打击报复。
这一回,刘云来彭泽检查工作,县吏建议陶渊明穿戴整齐,备好厚礼,恭恭敬敬地去迎接。但是陶渊明素来蔑视功名富贵,瞧不上这些搜刮民脂民膏的无耻之徒,更不可能趋炎附势,于是悲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意思是说:我怎么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去向这些小人献殷勤呢?说完,他封好官印,辞职返乡,开始了田园生活,直至离开人世。这就是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来历。
“五斗米”,到底有多少呢?按照我们现代的计量方式,是37.5千克。有人认为,陶渊明当时每天的工资是五斗米;也有人认为,这“五斗”是种虚词,用以表示当时县令的工资微薄。不论是哪种假说,都不能改变我们对陶渊明的认识:他在面对官场不正之风时“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个真正的高风亮节之人。他的这种气节叫人肃然起敬。
正因如此,在陶渊明去世后,他的朋友给他取的谥号就是“靖节”。“靖”在古代有“显”的意思。所谓“靖节”,就是保守节操、显身之志的意思。像陶渊明这样正直高洁的人,必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里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