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驱动”下审美知觉的唤醒
——以《向齐白石爷爷学画蔬果》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设疑发问”的多维展开与螺旋深入

2018-10-26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第一小学朱国锋朱国华

少儿美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蔬果齐白石笔墨

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第一小学 朱国锋 朱国华

上:学生作品

(接上期)

生1:不是,只有生长着的蔬果才会带着根,带着泥的。

生2:齐爷爷画的是他在农村时看到的蔬果,水果还挂在枝条上,带着叶子刚刚采摘,很新鲜的样子。

师:你觉得齐白石爷爷想表达什么?

生1:他喜欢农村的蔬果。

生2:齐爷爷想念老家的生活了。

生3:他想通过画老家的蔬菜水果,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生4:这些蔬菜水果也许就是齐爷爷老家经常看到的,他画下来,是带着感情的。

师:是啊!家乡的事物最让人思念。何况齐白石爷爷已经在北京客居多年了,他对湖南老家的那种魂牵梦绕的思念,通过一幅幅蔬果作品来进行记忆和怀念。画中有思,画中用情至深啊!

以“微设疑”的方式,把问题的切口调整到细小、精准的范围之内,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去理解齐白石为什么“大千万物,独爱此种”的至情,小小蔬果何以反复出现在齐白石的笔下,这些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日常常见之物,何以在齐白石的笔下变得如此可爱,如此有趣,如此美轮美奂。只有深刻理解了画家的生活、情感和心路历程,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同样,只有理解了徐悲鸿所身处的年代,以及他心怀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感,才能体会他笔下奔马的那种钟情与气度;只有理解了李可染钟爱江南,敢于求变的思想,才能明白他笔下牧牛的笔墨华滋,牧童的意笔寥寥又形神兼备。“我手写我心”,正是画家情有所依,心有所牵,才能形成他们独特的笔墨特色和风格。而这一切,不走进画家生活的世界,不让孩子产生一种交流,是无法领略这份精彩的,是无法与画家、作品形成共鸣的。

3.层次性:强化学生过程介入而“设疑发问”

问题本身具有层次性,不管是宏大的问题设计,还是微小的问题推进,都需要遵循其层次性设计。就像侯令老师说的那样:“学生需要在教师不带明显痕迹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过程的介入,这样的问题情境是推动学生真正学习的动力。”如果说了解画家的生活世界,甚至是情感世界,是走进作品欣赏的基础。那么,了解画家的笔墨技法,才是真正把握画家风格意蕴的根本所在。尹少淳教授曾经说过:“画家画的一切事物,只是他们对外部事物的一种心象的反映,中国画绝不是描摹事物的外在,而是表现和重塑事物的内在精神。”可以这样说,齐白石笔下的蔬果,已经不是他在湖南老家看到的蔬果了,物是人非,留下的是一种对事物重构的意象。这些意象的组成,在水墨画中化为画家具有风格性的笔墨语言。因此,一节优秀的水墨课,必定在引导欣赏的基础上,对作品的笔墨进行提炼,使之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可以转化的表现语言,这本身就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在《向齐白石爷爷学画蔬果》一课中,“学画”就成了本课学习的一个核心要素,那就是学习经典,向大师学习。在落实本环节中,探究齐白石怎样画蔬果需要成为核心要素,但是齐白石笔下的蔬果种类众多,不能在一节课中都有所涉猎,因此,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表现题材,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因此笔者选择从白菜这一内容入手,具体案例如下:

案例片段2:《赏齐白石笔下的蔬果》

师:同学们,齐白石爷爷爱家乡,带着一种对家乡的淳朴来表现家乡的事物,蔬果成为他最爱表现的内容之一。我们重点来欣赏作品——《事事清白图》和《清白图》,你们觉得这两幅画取这样的题目贴切吗?为什么?

生1:我觉得贴切,因为画中画的是白菜,有一种淳朴自然的感觉,寓意生活简朴。

生2:贴切的,白菜叶是青色的,梗是白色的。用白菜的颜色来代表清清白白。

生3:我听爸爸说过,齐爷爷治家严谨,要求子女清清白白,保持淳朴本色。所以这幅画有着深刻的寓意。

师:同学们很会理解,的确,齐白石爷爷经常用落款的题目与所画的内容结合起来,使画面既简洁又意义深刻。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段齐白石爷爷画白菜的视频来进一步了解。(欣赏视频)

师:欣赏完视频,你觉得齐白石爷爷笔下的白菜在笔墨上有什么特色?

生1:他都是用浓淡不同的墨色进行表现的,绿色的菜叶也是一样。

生2:菜梗用的是淡墨勾线,菜叶是大笔侧锋直接画出的。

生3:表现两棵白菜时,前面一棵浓一些,后面一棵淡一些;大小和形状也画得不一样。

生4:我觉得虽然他只画了几棵白菜,但是画面很丰富,一点儿也不单调。

美术教学始终绕不开对作品笔墨技法的探寻。欣赏名家作品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作品的笔墨中去感受。本环节通过直接欣赏齐白石画白菜的视频,直观、鲜明地让学生学习原汁原味的笔墨和技法。作为欣赏评述教学,如果没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下而上”的笔墨探究,那么直接从范作的作画过程汲取笔墨形态、技巧也是十分有效的方式,当然,这样的学习没有明确的问题引入是无法实现的。同样,其他画家具有风格性的作品的欣赏,也可以通过这样的环节来落实。

4.对比性:唤起学生主动认知而“设疑发问”

没有比较就没有思辨。《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艺术作品、风格的理解需要提供一种可欣赏、可甄别的范围之内。因此,设计具有技法学生辨别、思辨的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艺术作品都是作者对真实事物内化后的意象表达。也就是齐白石所说的“似与不似之间”。水墨画,特别是大写意的水墨作品往往都不是单纯地再现事物本来的形貌,而是经过画家内心改造后的“象”。因此,我们要理解齐白石笔下的蔬果的笔墨特色,需要让学生明晰这样一个原则:“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同样,欣赏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时,也要理清这样一种思路。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思辨去比较、感受真实事物与艺术作品的不同,从而明白艺术作品创作的原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本课设置了如下环节,详见如下案例:

案例片段3:《蔬果的“华丽转身”》

师:刚才有同学说,齐白石爷爷画的白菜都是用墨来完成的,就连绿色的叶子也是一样。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两幅蔬果图,老师还带来了这些蔬果真实的图片,我们来比较一下:他笔下的蔬果和真的蔬果看起来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他为什么要这样来处理?(欣赏两组图片)

生1:很不一样,比如两棵萝卜,齐白石爷爷画的颜色更加鲜艳,而且我看出来只用侧锋画了寥寥几笔。

生2:不仅不一样,他似乎完全没有按照生活中蔬果的样子来画,画得更夸张一些,比如那个葫芦,画得好大,好奇特的样子。

生3:我觉得不一样,觉得不够逼真,甚至有些潦草。(大家笑)

师:齐白石早年是当地有名的木匠,也经常帮主人家在木器上画画,人们对他的画评价很高,都说他画得“很逼真”。为什么在这些画中,你却看不到这些“逼真”,反而觉得很奇葩的造型,很夸张的色彩处理呢?

生1:我想,他是故意这样画的,画得和别人不一样!

生2:我觉得虽然他画得很夸张,有点变形,但是墨色还是很丰富的。

生3:我发现了一个规律,这些蔬果的叶子、枝条、藤蔓都是用墨画的,而花、果实等都是鲜艳的颜色。

师:你觉得为什么他要这样处理?

生3:也许是想突出花、果实等美丽的样子吧!

上:学生作品

师:看来同学们的理解说到齐白石爷爷的心坎里了。的确这样,齐白石爷爷是一位具有开创性和创新性的画家,他80多岁还在不断探索新的笔墨技法,把这种夸张的造型,融入他多年实践的笔墨中,开创了独特的笔墨技法,人们把这种笔墨语言称为“红花墨叶”派。形成了大俗大雅,雅俗共赏,符合我们中国人审美情趣的特色,在墨色的枝叶衬托之下,蔬果更鲜明、更艳丽,绽放出生命的精彩。他的笔墨技法对后来的画家影响十分深远。我们可以尝试用这样的处理方式来进行笔墨表现。

孩子们的想法是很真实、不加修饰的。他们还不能脱离对象“像不像”的基础,也很难欣赏大写意风格中的夸张、变形、简化等一些风格和笔墨。因此,我们不追求通过一个环节,甚至一节课马上扭转学生固有的审美观,我们要做的就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之中通过比较,不断实现学生对水墨画的知觉和审美能力的改变与提升。因此,本环节的重点并不是分析“像不像”“美不美”等哲学的思辨,而是比较齐白石笔下的蔬果与真实蔬果的“不同”,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内在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深层的思考会驱动学生去探究、发现画作本身之外的一些意义。“红花墨叶”的笔墨风格通过学生去发现、去理解,才能彰显欣赏评述教学中自主性学习的特色,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去解读作品,去体会画家风格的特色,从而理解画家笔墨语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5.发散性:整合学生认知内容而“设疑发问”

问题设计具有发散性,可以起到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的作用。特级教师朱敬东在阐述“链式美术”模型时提出:“学生从知觉唤醒到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借助具有实际发散意义的问题导向、生活构建帮助其实现这个进程。”同时,问题的发散性不仅仅着眼于对一课内容的多元思考,还应该由此及彼,生发对其他教学内容问题设计的思考。《向齐白石爷爷学画蔬果》只是教材编排的一个例子,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这样一个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更多地了解齐白石其他具有特色的作品,对于教师而言,是引导教师在一个范例中去寻求其他的教学“生长点”,为自主研发教材,借以丰富对齐白石,甚至是其他国画大师的作品提供一个支架。因此以上几个环节的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问题设计在其他的课中都可以借鉴和使用。本课的主题是了解和学习齐白石笔下的蔬果,感受齐白石水墨蔬果的笔墨语言。但是,在齐白石“红花墨叶”的风格之下,还有很多题材和内容都是以这样的形式展开。本课只是一个“例子”,通过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由此及彼。这也为教师进行课程内容拓展,教学方式的延续等层面提供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在课的最后环节,我们不妨设计如下的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拓展学习。见如下案例:

案例片段4:《又见“红花墨叶”》

师:同学们,齐白石爷爷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研究,把“红花墨叶”的风格实践在很多的作品内容中,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其他内容的图片。(出示齐白石山水和人物、花鸟作品各一幅)

师:我们可以把“红花墨叶”理解为齐白石用红色画花、果实等,用墨色表现其植物的叶子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1:不能,因为我看到了像葫芦和枇杷是黄色的,花瓶是蓝色的。除了红色,他还用其他颜色来表现事物。生2:我看到他的山水画中用蓝色的花青表现远山,近 处墨色的山,还有一片红色的桃花林。难道在山水画中也体现了“红花墨叶”的风格吗?

生3:人物画也是一样,你看一个穿着红衣的男子,其他的桌子、椅子等都是墨色处理的。

师:同学们很有观察力,也很会举一反三。其实齐白石的“红花墨叶”体现在事物中是指用较为显眼的颜色表现主体,起到醒目、提神的作用,用墨色衬托主体,并起到稳定画面的重量感、体积感、厚实感。因此,这样的风格不仅在他以蔬果为内容的花鸟画中,在山水画、人物画中也会得到体现。我们再一起欣赏一下他的其他一些作品,一起来感受这种风格的魅力所在。

本课最后形成了一种极为开放的格局,让学生从齐白石的花鸟、山水、人物作品中去感受其“红花墨叶”的风格,深刻领会这种风格并不局限在描绘开花植物之中,更可以渗透到其他事物、其他形式中。从一种抽丝剥茧的教学过程中,到这个环节为止,学生应该会觉得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建立在从个别作品的了解到一种风格的了解的递进之中,建立在从不明白的懵懂之中到情感的浸润其中,通过问题设计,建立在从知觉的唤醒到深刻的融入之中。

一节课,一个生动的例子,它虽然诠释的只是一个维度上的动态的过程。但是正是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构筑起美术教学鲜活的整体,架构起学生对水墨学习的认知过程。本文虽然是建立在一名画家、一种风格特点、一节课的欣赏评述之中,阐述有效、精准的问题设计对教学进程、学生的思辨等方面的作用。但是笔者坚信,“问题设计”虽然是一个并不新颖的研究内容,但是在美术教学中却至关重要、影响深远!

右:学生作品

猜你喜欢

蔬果齐白石笔墨
印象·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蔬果们的七七八八
拜门
笔墨童年
齐白石画螃蟹
齐白石·书画作品选
分蔬果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