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游戏、智力与情感发展培养策略探析

2018-10-25李淑岚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幼儿游戏智力策略

李淑岚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在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突出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游戏是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殊性所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是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对于幼儿来说,其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游戏。以游戏为学习探究方式,以智力发展和情绪管理为目标,选择适宜的内容和方法,通过丰富多样,富有创意的游戏活动,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素养基础。

关键词:幼儿游戏 智力 情感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217-02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之所以喜欢游戏:一是与儿童游戏的力量和能力的发展有关;二是与儿童好动的天性和游戏能够带给孩子的快感有关。我们应当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尽可能地支持和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

1 创设游戏环境,激发游戏兴趣,引起儿童参与愿望

在幼儿园里,游戏是幼儿热衷的活动,是幼儿自发、自主地与空间、材料、玩伴相互作用的情景性活动。因此,教师创设一个有利于引发幼儿多种经验,支持幼儿互动的游戏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工作。

1.1 创设“标志性环境”

所谓“标志性环境”就是指教师和幼儿因地制宜,根据游戏需要,约定俗成的学习生活习惯与规则而创设的环境。19世纪著名心理学家李德曾言:“播下良好的行为,你就能取得良好习惯;播下良好的习惯,你就能拥有良好的性格;播下良好的性格,你就能拥有良好的命运。”我们创设“标志性环境”,就是让环境提醒幼儿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让幼儿养成必要的、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例如,区域游戏活动时,为控制进区人数,在区域入口处粘贴相应人数脚印,用以提醒孩子是否还能够参与该区域游戏。为避免孩子在游戏中出现材料胡乱摆放,没有收放在相应位置等现象,我们将玩具实物照片或图片贴在指定的收放位置上,指导幼儿将游戏材料收回到指定位置。

1.2 创设“支架性环境”

在与幼儿的游戏互动中,我们要真正学会紧跟幼儿兴趣与发展的步伐,为幼儿游戏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例如,在语言游戏区,我们常为投放什么材料,怎样激发孩子能说,主动说,会说而伤脑筋。其实,我们只需将一两部废旧电话机进行“二次包装”,使之变身为“电话亭”或者“朗读亭”,同时增加一些和幼儿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图片,就可大大扩展幼儿的语言讲述内容,提高幼儿讲述的积极性。创设这样的“支架性环境”,让材料隐含一定的教育目标,由此提升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质量。

1.3 创设“互动性环境”

教师应为幼儿营造安全、愉快、宽松的“互动性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进行探索与学习。同时,教师应重视游戏过程中在语言与情感上与幼儿的回应和互动,对幼儿的行为与想法给予表扬、鼓励或反馈,提高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

2 把握游戏原则,投放游戏材料,满足幼儿游戏需求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游戏的设计和材料的投放,必须遵循目标性、动态性、个体差异性、整体性和科学性原则。例如,在角色游戏“爱尚理发店”游戏中,我们模拟真实的理发店,给孩子投放相应的剪刀、电吹风、梳子、夹子、发卷等等,让幼儿能够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和操作方式,能够按照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认知,来完成对材料的操作,获得体验。

3 追随幼儿游戏,提供游戏支持,解读幼儿游戏行为

幼儿的游戏水平发展不仅取决于他的年龄,还和教师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把握、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支持其游戏行为,并在尊重和支持中引导幼儿发展,这是现代幼儿教师有别于其他教师的教育素养的重要体现。

3.1 把握时机,适时介入

游戏通常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展的活动,当游戏进展顺利时,我们只需观察即可。当幼儿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帮助时,我们应以幼儿的游戏意愿为前提,把握时机,适时地,恰当地介入指导,帮助幼儿实践自己的游戏构想。例如,当幼儿主动寻求教师帮助时,我们应迅速分辨幼儿问题难易程度给予不同的回应,或给出小小的建议,或者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解决等等。

3.2 巧用方法,适度回应

在观察中,教师介入游戏时的角色、地位、行为和态度不同,幼儿游戏产生的效果也截然不同。教师和幼儿共同游戏时,要与幼儿平等相处,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與游戏,欣赏幼儿的游戏,以同伴的威信影响幼儿,这样才能使幼儿完全接纳自己,保证游戏活动的有效性和目的性。

3.3 经验交流,分享快乐

每当游戏结束时,总会出现有的幼儿满足、尽兴,而有的幼儿遗憾,意犹未尽。所以,让幼儿坐在一起,谈论交流游戏的感受和体会是很有必要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地引导幼儿回忆游戏情节,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和争议,让游戏后的分享活动成为一次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让交流成为幼儿游戏的延续。

4 游戏生成课程,课程生成游戏,游戏助推幼儿核心素养养成

新一代教育中的核心素养,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话题。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以来,我们认识到发展幼儿核心素养在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无论是课程生成游戏还是游戏生成课程,都是期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会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人际沟通、社会适应等等。

4.1 游戏使幼儿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

游戏是催化孩子认知发展的重要方式,例如建构游戏中,材料丰富且形状多样,因此,玩耍过程中需要幼儿通过探索、摆弄、玩耍去感知材料的恰当运用,选择有利于游戏进展的材料。知道按需取物,取放多个材料时,会借助筐之类工具;当材料不够用时,可以借助其他材料替代;当材料不适合本游戏时,学会舍取。操作积木建构时,任何一件建构作品都是由简单的建构技能组合而成的。因此,让孩子理解、掌握基本的建构游戏技能,是幼儿开展结构游戏的必要条件,他们必须掌握平铺、垒高、架空、围封、组合的技能,并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终将获得成果的体验,收获理解与反思的经验。

4.2 游戏使幼儿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儿游戏内容和经验的日渐丰富,他们不再满足于独自玩耍,而是渴望与同龄孩子结伴玩耍。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孩子们自由分配角色,既有爸爸,也有妈妈,还有宝宝和小客人,或许游戏中,因为孩子年龄小,还不太会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容易发生争执,但是,只要成人适时介入和引导,相信随着游戏活动的开展和深入,孩子们的亲密度会与日俱增,他们的交往经验也随之提升,慢慢就形成游戏过程中,不乱扔乱放游戏材料;拿走别人材料时需经得别人的同意;游戏材料不够时,懂得谦让;面对新材料,敢于大胆尝试;当游戏区域不能满足多人玩耍时,学会等待等等。

5 结语

教育是以儿童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发展为前提的幼儿游戏过程,展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推动孩子智力和情感发展,满足了孩子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激发孩子“主动探索”的内驱动力,真正赋予了孩子“快乐学习”的动力,孩子的成长需要游戏。

参考文献:

[1] 徐则民.走进游戏 走进幼儿[J].2008(3):64.

[2] 钱源伟.幼儿心理百科[J].2017(4):88.

[3] 李季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J].《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概述2013(1):10.

[4] 陈明辉.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J].中班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2014(6):106.

[5] 李季湄.核心素养体系与幼儿教育质量[J].2016.

猜你喜欢

幼儿游戏智力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智力闯关
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分析
欢乐智力谷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