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武汉市“新青年下乡”活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举措

2018-10-25刘勋刘懿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举措创新活动

刘勋 刘懿

摘 要:武汉市“新青年下乡”活动开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一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通过党政搭桥、项目带路,充实队伍、深根基层,课堂创新、平台搭建,宣传引领、榜样示范等强化高校思政工作的針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创新工作体制,形成思想、组织、实践、文化、阵地育人的五位一体育人体系;三是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全员、全活动、全阵地、全经历育人的四全育人长效机制。探索出校区联动与班村结对的重要路径和破解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可行方案,搭建起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可靠平台。

关键词:“新青年下乡”活动 创新 举措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065-02

1 引言

武汉市“新青年下乡”活动是武汉市委、市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要部署。自2017年2月启动以来,活动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升新形势下高校其思想育人、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阵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效率,特别是创新、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举措,开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和“武汉样本”。[1]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永恒的热门话题,2017年2月28日,人民日报即刊文号召各高校重视此项工作,一年来,其研究多为理论探讨,如刘鹏飞(2018)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路径的研究等[2],而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尚待加强。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武汉市“新青年下乡”活动已积累了丰富的高校思政工作实践经验,形成了成熟的举措、体制、模式等,尤其是地育人的“五位一体”育人体系和全员育人、全活动育人、全阵地育人、全经历育人的“四全育人”长效机制亟需理论总结和升华。本文拟就“新青年下乡”活动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举措略陈固陋,请方家指正。

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

武汉市“新青年下乡”活动贵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活动充分发挥各区资源优势和高校主导作用,通过党政搭桥、项目带路,充实队伍、深根基层,课堂创新、平台搭建,宣传引领、榜样示范等多种手段强化高校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大学生学有所导、思有所引、行有所向。如黄陂区与江汉大学全力推进“8531”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即建立阵地、工作室、实验田等八个实践教育基地,设置人生、创业、成长、生活、团学五类实践导师,开展红色引领、文化传承、农事普及三个“黄陂木兰大课堂”,树立一批模范、典范、风范、示范标杆,取得了满意的成效。

一是党政搭桥明责任、项目带路树品牌。组建市、区、校三级双层领导小组,细化责任分工,明确思政教育目标和任务,积极调动各级各类资源和力量,协助和参与思政教育工作各个环节,努力破解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

同时,大力实施“双百计划”和“一街一院一项”、“一村一班一品”工程,推行“红色党(团)课、革命遗址寻访、田间劳作、入户访民、调研报告、五大行动、思想分享会、特色服务”的品牌活动建设工程[3],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工作,服务青年成长成才。

二是充实队伍保实效、深根基层挖资源。学校和基层“搭班子”共挑思政教育重担,在各结对村组建思政导师团,即以道德模范和五老乡贤等为人生导师、以返乡能人等为创业导师、以街道党工委书记等为成长导师、以结对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等为生活导师、以大学生村官和村级团支部书记等为团学导师,定期开展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的党团革命、村情村史、务农悯农等思政主题活动,感染力、说服力和亲和力俱佳,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补充。同时,各高校组织专人深入调研、挖掘和全面整合结对地区红色、产业、文化、教育等思政资源,不断丰富思政教育形式和手段,形成“人人都是思政教师、处处都有思政素材、步步渗透思政教育”的高校思政工作格局。

三是课堂创新增活力、平台搭建展风采。活动以立德树人、思想和价值引领为要务,着力探索大学生参与性强、互动性高、获得感足的“田间思政大讲堂”,细化和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形式、载体要求,强化活动与第二课堂融合、与大学生教育管理学分结合、与志愿者星级评定挂钩,用身体力行的鲜活体验、思想升华的实践收获、创业致富的艰辛历程等活素材,引领青年“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提升综合素养。同时,努力搭建舞台,让大学生把新思想普及推广到基层,把新文化带进社区村落,将新理念讲给邻里乡亲,用新知识解决困难问题,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相结合、推动学生成长成才与联系服务基层群众相结合[4]。

四是宣传引领促成效、榜样示范话成长。活动宣传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负责统筹推进,建立起市、区、校、院和班级的多级宣传沟通渠道,自下而上找亮点、做分享,自上而下推先进、树典型。一是建立优秀日志、示范团队和示范个人定期评选表彰制度,择优分享、结集出版和推荐新闻报道;二是积极联合和邀请媒体参与活动,在市、区党媒官媒如长江日报等开辟专栏连载活动日志和新闻;三是积极向中央、省级以上新闻媒体推介活动,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共青团等多家媒体报道20余次,其中,中青报头版头条和光明日报第二版均曾刊文高度评价活动成效;四是联合省、市电视台和长江网、今日头条、斗鱼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直播和立体宣传。

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创新

武汉市“新青年下乡”活动关键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将学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活动把握青年思想工作和成长成才规律,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持续性,将理想信念教育、高尚人格塑造、专业素养提升、基层情感培养等融入到实践活动中,确保育人目标始终如一、活动开展不忘初心,不断提升大学生参与感、获得感,形成思想育人、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阵地育人的“五位一体”育人体系。

一是思想育人。借助五四、红色纪念日、建党建团、十九大等重大节日和活动,组建成立学习社、宣讲团、实践队,并制作、印发相关宣讲资料、手册、读本、折页等,让大学生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基础上,用最朴实的基层语言把理论、信仰,特别是党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关怀、关爱关切带到农村社区、企业基层和百姓身边。如江汉大学组建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专班和学习社,由分管校长牵头,邀请党的十九大代表、思政教师、省“青马工程”学员和青年先锋现身说法,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和凝聚“新青年”。

二是组织育人。谨守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底线,着力打造过硬的管理、过硬的团队、过硬的楷模、过硬的活动等,树立起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典型。活动由团市委牵头抓总,具体负责组织发动、活动开展、培训指导和日常管理;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负责营造活动氛围;市农委负责将活动与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等政策对接;市财政局负责保障活动经费;市教育局负责政策激励;各高校、各区、市总工会和市妇联等群团组织负责策划品牌活动,并培训、评选、宣传示范团队和个人。形成“党委领导、团委牵头、高校主导、校区联动、青年参与”的工作格局和全社会凝心聚力,狠抓落实的生动局面。

三是实践育人。深化活动主题,丰富活动形式,放大活动效果。各结对班按照“结对有方案、进村有队伍、入户有重点、帮扶有项目、下乡有收获”的五有工作法,组织开展进村入户访民团、依法治国宣讲团、文化艺术服务团、教育关爱服务团、美丽武汉实践团等多种实践形式,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自觉接受乡土和基层教育和锻炼,了解武汉市情民情、宣传惠民政策、感受武汉大城情怀,在全面了解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基础上,为基层群众创业创新、精神文化家园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四是文化育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在问津书院开展讲解服务的同时,注重就地取材,因势导教,引导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洗礼。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在江夏区组织开展上巳节民俗活动、家风家训大家讲、青少年国学讲堂等特色项目,在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自身文化自信。江汉大学多次组织红色文化巡演活动,大学生们在自编自导自演的“新青年下乡”主题合唱、小品等节目中,进一步增进基层情感、明确责任担当、坚定报国之志。

五是阵地育人。新洲区率先在每个结对村挂牌“新青年下乡”工作室,筑牢“新青年下乡”活动的工作阵地和思想阵地,确保班村结对“做长线”。黄陂区在蔡店街等8个重点街乡挂牌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实践+思政引领+服务惠农”的综合教育阵地。江夏区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街一项”主阵地,通过实验田和农家生活体验筑牢大学生躬身基层、向上向善的思想堡垒。四所试点高校纷纷开辟红色阵地,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依靠“思政教师+团干+辅导员+专业教师”共同引导和帮助学生挥洒青春、坚定信仰。

4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

武汉市“新青年下乡”活动重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全市一盘棋,市委各部委、各市级国家机关委办局、各区、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站在百年育新人的高度,通力合作,共建“大思政”格局、共耕思政工作“责任田”,形成全员育人、全活动育人、全阵地育人、全经历育人的“四全育人”长效机制。

一是压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编密工作网络,实现校地共建联动,形成全员育人的“大思政”合力。首先,明确“新青年下乡”活动是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点工作项目,市委各部委、各委办局和人民团体、在汉高校和重点企业等要认真贯彻,各区党委当好战略配合者,及时做好沟通协调和后勤保障工作,如为结对村列支专项经费、开辟实验田、建立专用阵地等;其次,组建以高校团干、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为班底的思政导师团,配合以乡贤模范、老红军、基层党团书记、大学生村官等为班底的第二课堂思政导师团,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再次,建立大学生进村任(兼/挂)职制度,将全班按5-8人分组,重点培养班干部、优秀和先进学生等小组长,发挥其头雁作用,带动全班向上向善。

二是依托各结对村现有思政资源,不断挖掘新的科学育人元素,打造坚固稳定的育人阵地和堡垒,形成全阵地育人格局。采取“一校一区、一院(系)一街(乡)、一班一村”的结对联系制度,建设和完善稳定的“校院+农村”思政和实践教育基地。首先,各结对村挂牌“新青年下乡”活动工作室,为大学生提供固定的活动和交流分享场所;其次,充分利用周边红色资源,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重走红军路、祭英烈、思想汇报等活动;再次,各结对村开辟体验田、责任林等农事教育阵地,引导大学生干农活、体农情、知农苦。大学生们依托各类阵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接受思政教育,锤炼意志品质。

三是注重团教协同,加强在项目合作、信息沟通、共进共赢等方面的协作,形成“常态服务+集中活动”运行模式,确保全活动育人效果。首先,按照理论育农、科技支农、文艺乐农、爱心助农、生态兴农的五大行动计划,引导学生发挥特长优势,服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展示青春风采、传递大城情怀,与结对村共筑精神家园,培养互信互重与彼此情感,在服务中体味价值感和责任感;其次,在重大节假日、纪念日等组织学生集中开展专题和特色活动,如红色文化巡演、重走红军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参与红色引擎工程、特色文化墙图绘和文化活动室建设等,在活动中收获成长进步、坚定理想信念。

四是充分发挥高校主导作用,严格执行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和考核制度,创新在田间地头、社区企业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实现全经历育人。首先,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严格按照每学年不少于64个学时制度安排,由结对院街协商,推进三农形势与政策课、农村创新创业课、社区工作能力提升课、企业文化感染课等活动菜单,确保思政教育目标明确、内容具体、经历丰富;其次,严格按照五有工作法查验活动成效,活动师生人手一份《活动日志》,要求活动当天填写、分享、讨论,并由导师做好点评和提炼上报工作,确保思政教育有始有终、有形式有升华,充实并富有成效。

5 结语

武汉市“新青年下乡”活动创新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方案和平台,为破解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供了实践探索和经验。截至目前,活动已覆盖武汉20多所高校和13个区,直接参与和受益的青年学生近两万人,下一步,活动将继续发动和组织更多的武汉人和在汉大学生了解、接受活动的思政教育理念、目标和定位,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发动和组织更多的人去总结、探索、创新活动的政策举措、方式方法,坚定不移的将“新青年下乡”活动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

参考文献:

[1] 武汉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2017年武汉市“新青年下乡”活动方案》的通知[EB/OL]. https://mp.weixin.qq.com/s/L0RZo4qagvGMMf1e8BCTig,2017.2.11.

[2] 劉鹏飞.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路径探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8.3(3):113.

[3] 武汉市“新青年下乡”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武汉市“新青年下乡”活动暑期集中行动指导意见[EB/OL].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U2NzQwMw==∣=506182848&idx;=1&sn;=d5fbdd103889b4abb66bed0a459c40a4&scene;=19#wechat_redirect,2017.6.15.

[4] 丹杨. 为青年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N].光明日报,2017.12.17,第02版.

作者简介:刘勋,男,博士,江汉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讲师,江汉大学校团委副书记,主要从事共青团改革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刘懿,男,江汉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共青团改革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举措创新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