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的困境: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简·萨默斯的日记》

2018-10-25叶渝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孤独

摘 要:多丽丝·莱辛在《简·萨默斯的日记》这部小说中刻画了简这位孤独的中年女性对自己心里困境自我发现的生命历程。本文试图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弗罗姆对现代人心理困境的分析理论出发,分析简的孤独与焦虑,探究简的心理困境的根源,揭示莱辛对现代中老年女性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和人文情怀。

关键词:孤独 心理困境 人本主义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1578(2018)10-0036-02

1 莱辛写作风格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是一位伟大而独特的作家。她用犀利多变的笔触,刻画了无数独特的女性角色:穷困潦倒的失孤老妪、中产阶级的家庭主妇、独立自信的职业女性等等。尽管作品众多,主题风格各异,莱辛自始至终关注女性问题。她着力描绘现代女性的处境,探索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出路。“她从事写作有如呼吸,不断逼近我们生存中的考验和启示。我们可以把她的作品视为揭示二十世纪人行为方式的教科书,没有几个人能如她那样,成为本世纪女性角色的化身。”[1]其中《简·萨默斯的日记》被广泛认为是二十世纪后半叶莱辛回归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莱辛重笔浓墨地刻画了简这位独立自信却内心孤独的中年女性,引发读者对现代都市社会中年女性心理困境的关注。

2 简的困境:孤独老去的未来

在莱辛的笔下,“孤独和被社会放逐是她一贯的主题。”[1]在《简·萨默斯的日记》中,莱辛描绘了生活在二十世纪70年代的伦敦,这座现代大都市中一组孤独的中老年女性群像:孤独而倔强的老太太莫迪、自怜自艾的邻居彭妮太太、面临中年危机身陷家庭事业两难境地的乔伊丝等等,而简——小说的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就是这群孤独的女人的生活缩影。

像大多数打拼在大都市的职业女性一样,简出身平凡而独立自信。她是一个工作狂。在多年的打拼后, 她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成为一名的时尚杂志女主编。然而在母亲和丈夫相继去世之后,简却懊悔地发现自己从未真正了解母亲和丈夫,且自己也正面临孤独老去的命运。在小说的开头,简回顾自己前半生的生活,认识到自己的孤独处境:“我的生活在费雷迪罹患绝症前是一回事,之后是另一回事”[2]P1。弗雷迪死后,她四处留情,试图填补内心的空虚,直到母亲搬来同住,很快地孤独感在母亲去世后再次汹涌而至,“我们的公寓里只剩我孤身一人。”[2]P5尤其当她突发风湿痛,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却“没有一个可以打电话说‘请帮帮我,我需要帮助的人”[2]P157时,她更深刻意识到自己的处境: 随着年华慢慢流逝,她也终将面临孤独无助地老去的命运。即便在街上行走的时候她也下意识地回避大街上那些老人的目光,不去看他们的身影,只因那会让她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提醒她:“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老的。”[2]P18

3 “孤独”从何而来

表面看来,简的困境是一个人到中年的独身女人对年华逝去的孤独无助之感。然而细究简的生活经历和内心的历程,不难发现,她的孤独有更深层的缘由。

“人的内心,是由人所处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要分析现代人的心理生活,必须首先探讨现代人的处境。”[3]P45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罗姆对处于现代化进程下的现代人的心理困境,有着深刻透彻的分析。他提出:“随着资本市场以及竞争作用的日益增长,(中产阶级)也被推到了一种不安全,孤独和焦虑的净利润中。”[4]P83-84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个人摆脱了强加在身上的各种束缚,特别是经济和政治束缚,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增加了,但人的孤独无助,渺小无能,不安全等消极情绪也增强了。世界充满了危险,一个人受到强大的资本和市场力量的威胁,也受到竞争对手的威胁,失业的威胁, 年龄老化的威胁。个人成了城市这台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这台机器迫使他跟着运转,与之相比他显得极其渺小。“人被一种个体虚无性和孤立无援的感受所吞没,天堂永远失去了,人孤独的面对这个世界,就像一个人被抛到漫无边际的危险世界之中。”[3]P63

这不正是莱辛在《简·萨默斯的日记》中所描绘的简等中老年女性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吗?小说中简所生活的时代(二十世纪70年代), 是英国经历了三十年“停停走走”的战后重建,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工业化、城市化改革,社会问题伴随经济复苏逐渐暴露的时期。简中学毕业就进入职场,以工作为乐,把办公室当成“真正的家”[2]P9,步入中年时,终于晋升成为杂志社主编,俨然都市女性个人奋斗的成功典范。然而她却丝毫不敢放松,尤其跟菲丽丝在一起时,“需要时刻保持警觉清醒”[2]P83,年轻的助手锐意进取,虎视眈眈着女主编的位置,而她则感觉年龄渐长,精力不济。于之相对,老人们更显孤独无助。她们害怕失去行动能力,被社会抛弃。简在日记中描绘的莫迪的一天,深刻再现了一个孤独的老太太辛苦的日常生活,侧面反映人们对变老的恐惧。还有安妮、伊莉莎这些处境相似的老妇人。她们即便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内心期盼他人关心照顾,也不愿离开自己的房子。她们向社工隐瞒病情,只因“害怕被送走”[2]P173,更确切地说,她们害怕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成为被这个大都市随意丢弃的小棋子。与之相反,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时尚杂志里则充斥着女孩、少女、年轻职业女性、年轻的已婚妇女等形象,有意无意地忽略老年女性的形象。年轻人甚至觉得:“他们怎么不去养老院?把他们放到一边去,别碍手碍脚的,弄到视线外去,让健康的人不用看到他们,不用总记挂他们!”[2]P21这让简不禁感叹:“我们有多害怕年老:我们都不敢正眼瞅瞅。”[2]P17即便简自己,一旦步入中年,也开始害怕变老。倘若不是莫迪偶然闯入她的生活,她也不愿正视这样的现实:在自己周围生活着那么多老太太们,“因为我害怕自己会变得像她们。我很害怕,(那)一种泛甜带酸、尘土般的味道。”[2]P9

如果说,外部环境的影响给简的内心笼罩上孤独的阴影,那么个人自我发展的需求则是引发她孤独感的另一个诱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提出了人的五大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主张,人的一生实际上都处在不断追求之中,“一个欲望得到了满足之后,另一个欲望就立刻产生了。”[5]P35当人较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了满足之后,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处于这一阶层的人,把友爱看得非常可贵,希望能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渴望得到一定社会与团体的认同、接受,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旦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异化感、疏离感,产生极其痛苦的体验。”[5]P35

《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女主人公简是个事业成功的职场女强人,生活不仅衣食无忧,甚至可说是处处追求精致舒适,显然她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已得到很好的满足,自然而然地在内心深处,她会开始感觉到对爱情,亲情和归属干的需要。丈夫和母亲的离世是简心理历程的一个重大契机。它促使简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做出自省,从而意识到自己感情生活的缺失。首先,简发现自己的婚姻实际上形同虚设。表面上看他们夫妻关系和谐,其实她对丈夫感情疏离,两人之间很少有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我们的婚姻不是那种有着真正相互交流的婚姻”,“每当他尝试的时候,我就会逃避”[2]P2。在这段婚姻里,简是一个只知索取的角色,“一个长不大的妻子”[2]P2。其次,简和家人关系淡漠。相较于她工作上的“机敏精明,大气端庄”[2]P5,家人面前的她却冷漠自私,自我中心,是一个“长不大的女儿”[2]P6。尤其在母女关系上,母亲的“过度古板,讲究体面”[4]P3,让她感到格格不入;母亲患病,她“吓得六神无主”[2]P3,让母亲独自面对病痛;她试着照顾生病的母亲,却难以跨越母女间的隔阂,“我想要抱住妈妈,我觉得我应该伸开胳膊好好抱着她。但我没法碰她,没法好好碰她,没法温柔体贴地碰她。”[2]P4这使得她一面嫉妒姐姐和母亲之间的亲密无间,“我常常嫉妒得难受,她们这样亲密,母与女”[2]P4, 一面以工作为借口,逃开这让她惊慌失措的处境。与此同时,简和好友乔伊丝的友谊遭受严酷的考验,也加重了简内心的煎熬。因此简虽然用她的成功换来了她所要追求的有品味的生活,但是一旦她意识到自己在夫妻与母女情感上的缺失,且这种缺失由于自己的淡漠和不成熟而无法挽救时,她倍感孤独与焦虑。

4 摆脱孤独,走出困境

“人完全可以做到既自由又不孤独,既具有批评的眼光有不怀疑一切,既独立又不与世界相脱离。这种自由只有通过实现人的自我,使人成为他自己才能获得。”[4]P333现代人如何该摆脱孤独,走出困境?马斯洛和弗罗姆都提出了自我实现的理论:面对真理,了解人之所以会陷入孤独和寂寞的根本原因,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通过不断的努力,创造性地生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充分实现理性和爱的潜能,就能得到幸福。[3]P53-54在《简·萨默斯的日记》这部小说中简与莫迪的友谊,以及与理查德的一段短暂而真挚的感情,使简得以将自己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渴望投射到他们身上,从而间接地完成对自身内心需求的探索,实现了自我发现,并为自己的人生重新做出了选择。

在莱辛的笔下,既有简,也有简的好友乔伊丝,莫迪以及众多的老妇人群像,这些女人或理智冷静、或焦虑如困兽,或骄傲孤僻、或沉稳淡定,却都或多或少有着各自孤独焦虑的处境,简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形象。正如莱辛所说:“简·萨默丝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集合。我把这些人都集中成一个人物。”[6]P23透过简的眼睛,莱辛在小说中描画了身处大都市的中老年女性孤独无助的心理困境, 表达了希望现代女性反思和自省自己的人生,摆脱孤独,实现自我成长的殷切期望。

参考文献:

[1] 黄梅译.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EB/OL].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2913950/?type=rec,2012-09-20/2017-10-20.

[2] 多丽丝·莱辛著.陈星译.好邻居日记:简·萨默斯的日记Ⅰ移动学习[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3] 郭永玉著.孤立无援的现代人:弗罗姆的人本精神分析[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 埃里希·弗罗姆著.陈学明译.逃离自由[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5] 马斯洛著.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6] 焦小婷,趙琳娅编译.心灵的对话: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访谈录[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叶渝(1981-),女,广东潮州人,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法。

猜你喜欢

孤独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从当下国产青春电影看青春的怀旧与孤独
我的世界谁来懂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