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景点解说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2018-10-25高丰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跨文化

摘 要:旅游景点解说是旅游信息服务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景点解说不再是单纯的景点信息传播,更是民俗文化的传播。景点解说翻译也从单纯的语言层面对照和转换上升到文化剖析和对比的层面[1]P28。本文基于跨文化翻译理论,探讨景点解说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寻求跨文化意识下的景点解说翻译策略。

关键词:景点解说 跨文化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017-01

根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到2017年,来华游客总数达到1.39亿人次。这些外籍旅游者是中国文化的“粉丝”,他们走进来领略中华文明的多元文化,欣赏“美丽中国”。在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优质的旅游景点解说翻译能有效传播中国文化,是一种能带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模式。

1 景点解说翻译的理论准备

目前国内的旅游翻译研究基本以功能论、目的论、文本类型论为理论基础。近年来,跨文化翻译理论在旅游翻译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

跨文化交际意识体现在21世纪的翻译理念中,是一种求真的态度[1]P51。玛丽·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 Hornby)融合语言学派、文化翻译学派和释义学派的优点,提出了自己的跨文化翻译理论。她认为,翻译研究的基础是把文化作为知识、智慧和观念的总和;称职的译者不仅可以十分熟练地使用翻译过程中的两种语言,并且要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即不单做到双语(bilingual)翻译,还要具有驾驭原语和目的语的双文化(bicultural)翻译的能力[2]。

2 景点解说翻译中跨文化意识的缺失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3]P324。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文化景点众多。景点解说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反映了人们的认知模式、思维习惯、审美情趣等,景点解说翻译已经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即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译者的跨文化意识至关重要。

当前很多景点解说翻译文本中注重语言的用词策略,从字、词层面渲染堆砌,却忽略了文化传统层面的深入剖析。景点解说翻译没有以旅游参观者满意度和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效果为准绳,以全球化語境中的信息接收者的文化行为习惯和全球化文化特点为出发点,而是拘泥于中英字词、句段层面置换,套用甚至照搬翻译理论教条。

3 跨文化意识下景点解说翻译的策略研究

3.1 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当两种语言在语义、构造、语序完全对等的情况下,而且文化内涵相似时,可以使用直译法。如拙政园中的枇杷园和雅石斋就可分别直译为The Loquat Garden和Elegant Stone House。这样的译名让英语读者很容易明白,同时也不失原语的文化特色。但在翻译苏州另一著名景点退思园的名称时,如果只按字面意思逐字直译成The Retreat and Reflection Garden,就无法传递园主“引退田园,退思补过”的文化内涵了。这时可以采用意译法,将退思园译为The Garden of Quiet Meditation,表达出原语的大致含义即可。不管是直译还是意译,都是为了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跨越,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两者殊途同归、互不矛盾,好的译作是将两者相结合,充分发挥二者的功能。

3.2 注释和联想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特有词汇可采用加音译加注的方法来处理。我国多数的旅游景点具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色彩,其丰富的内涵很难用寥寥几个单词表达。这一方法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原语文化的有关知识,而且还可以将全新的文化概念渗透到译语文化中。例如苏州园林里的寒山寺,其最初的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之名与民间传说“和合二仙”有关。相传唐贞观年间,天台山的两位高僧寒山和拾得来此住持,为了纪念他们,“寒山寺”由此得名。如果只是简单的将寒山寺直译为The Cold Mountain Temple或者音译为The Hanshan Temple,都无法说明该景点的背景知识。可将寒山寺译为The Hanshan Temple,加注释:Hanshan,a famousmonk came to takecharge of the temple in the Tang Dynasty,then the temple in herited his name.

3.3 同类别比喻

在原文作者不了解受众需求或跨文化意识淡薄的时,译者可以以原语为参照,改变其中的形象和比喻说法,弥补文化缺失,创造出满足信息接收者需求的翻译文本。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将梁山伯和祝英台翻译成Romeo and Julietin China。此外,在景点解说中译者总武断的以为外籍旅游者对中国的历史年代、朝代、年号有所了解而在解说中频繁使用。如在介绍故宫一大殿时反复解释该建筑建成于永乐17年,其实,就算是中国游客也不一定知道永乐17年代表何年何月,何况是外籍游客,从而导致跨文化交流障碍。解说翻译中只需将永乐17年标注为公元1420年,用更利于理解的方式予以解说即可。对于美国游客,也可翻译为哥伦布发现美洲72年前落成,使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更易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4 结语

无论使用何种翻译策略,都应该服从与景点解说文本的文化传播目的。译者诠释的不是中文文本作者的语言和文化意义,而是直接反应委托者的跨文化交际意图,以旅游者最为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他们的文化体验和信息服务需求,以最为有效的形式传播中国文化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吕和发.景点解说翻译的跨文化诠释[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3.

[2] 欧光安.从斯内尔·霍恩比的跨文化翻译观看翻译研究[J].科技信息,2008(2).

[3] 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 孙瑾.苏州园林景点的名称翻译与文化缺失[J].安徽文学,2008(4).

作者简介:高丰(1980-),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翻译。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