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儒家文化解读

2018-10-25王艺婷

祖国 2018年19期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伦理思想获奖作品

摘要: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高荣誉文学奖项之一,其设立的原因是依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繁荣。它从1982年设立至今,与中国文学同步,选拔出了许多精品长篇小说。文章从文化的角度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儒家文化进行了分析,力图从全新的角度诠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 获奖作品 儒家文化 伦理思想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一直在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中国文学自儒家文化诞生之日起就与其建立了密切关系,早在先秦时期,儒家伦理思想就已是中国文学的主题。

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解析

自从1982年设立,至今已有30年时间,共举行了8届,茅盾文学奖所体现出来的全国性、同步性、文学性,是其他文学奖项所不能比的。茅盾文学奖见证了中国文学近三十年的发展状况,对社会细致的考察和研究是其独到之处,就其题材来说,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茅盾文学奖作品彰顯文学价值、表达文化诉求、寻找文学代言的特殊形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茅盾文学奖的三大文化价值取向,其爱国精神、集体精神的基础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它来自于民族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其中,主要是儒家文化。即使现代化进程改变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面貌,但是传统文化中那些有极强生命力的东西,是永远都不能抛弃的,当然,儒家文化也包含在内。

按照内容层次来说,文化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之分。物质文化 形式最为生动但是却是最表层的,与审美情趣、价值理念、宗教信仰有关的心理文化,才是最深层次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会随着制度的消亡而消亡,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变形,相反,它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内化为一个民族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民众对它的高度认同也是前两种文化所不能企及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上一向是不遗余力,它对传统文化的礼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整体上侧重对宏观民族历史的构建,例如《白鹿原》、《白门柳》,采用的是反思对历史这一文化载体,这种思想已经成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集体意识;第二,作品在对细节勾画的时候,对地域文化、民族风俗、社会心理的描写向来是不吝笔墨,从而使小说染上了浓郁的中国色彩。第三,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最看重的地方是对民族精神的挖掘与表现。中国传统民族精神博大精深,但是概括起来包含有仁爱精神、自由精神、宗法伦理精神、人文精神、奋发精神,对以上民族精神的积极追求是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对这一点也颇为看重。

二、现代化进程中的儒家文化传统

历史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革命题材小说构成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多样性,这些作品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记载,对历史的追溯和寻根,都是忠实而虔诚的。尤其在改革小说、反思小说、乡村小说这些以近现代历史为题的作品中,作家们通过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时代价值做出了全方位的解读。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改革小说比如: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描写的改革开放初期,曙光汽车厂进行整顿改革的事实,作家借助新旧文明、制度的碰撞与冲击,塑造了郑子云这一大胆能干的“实干家”形象,改革初期国家政治、经济、社会面貌也得到了真实的展示。《英雄时代》描写的是“十五大”前后,国家组织计划司副司长史天雄积极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光辉历程。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同样能从饱含儒家忧患意识、具有强烈进取精神的主人公身上,认识到什么是责任、勇气和担当。同样,我们也能从那些深受儒家“政治文化”思想影响、小心翼翼、不事改革的领导干部身上,看到儒家糟粕思想对个别生命个体的影响。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化解腐朽的儒家传统文化对现代化进程的阻滞,积极吸收儒家优秀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

《白鹿原》中带有“圣人”色彩的朱先生是白鹿原上的至圣先师,白嘉轩这一待长工如家人一样的东家一生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理念做人办事,鹿三这一个“好”到无可挑剔的好长工人,以忠诚、无怨、能干为荣,虽然他们的生存理念在外部力量入侵时经常会面临严峻考验,但是,儒家传统文化和道德却在他们身上真实存在着,他们也对其表现出了至死不渝的忠诚。在法礼缺失的封建宗法家族里,民间传统道德的坚韧、残忍、厚重、飘摇在这一系列有着传统道德理想的人物身上得到了真实的体现。与带有厚重历史感的《白鹿原》相比,贾平凹的《秦腔》完全像一笔絮絮叨叨的流水账。清风街民众的生活,像水一样不紧不慢地流着,他们内心的躁动通过精雕细刻的日常琐事表现出来,如儒家士大夫一样的波澜不惊的生活虽然因新元素的注入泛起阵阵涟漪。但是痛苦和迷惘同样是生活的点缀,那种淡淡的迷惘和辛酸,用诗意的笔墨在乡村底色上勾勒出来之后,更能让人们对耕读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与以上几部作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传统文化的描述不同的是,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传统文化的自传。作者在序言中阐述了自己进行创作的目的——借助那片广袤的山林和以饲养驯鹿为生的部落,写出人类文明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尴尬和无奈。在这部作品中,有着渊源民族文化信仰的鄂温克族民众在强大的现代文明面前,不断被改造,其信仰的基石也被推倒,在时代文化重构的背后,谁能听到传统文化的沉重叹息。那个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者,那位坚守在乌力楞的老人,很容易让人想起那部轰动一时的纪录片——《最后的山神》。这个连文字都没有的古老民族,为什么迟迟摆脱不了“回溯”的诱惑,也许,在强势的现代文明面前,只有通过这种对历史和自然的挚爱,他们才能找到生存的价值。作者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书中,从不吝啬对大自然雄伟力量的描写,生命灵魂通过自然与天地相通,残酷的生存环境始终无法掩盖坚强的爱的光芒。作者通过诸多的生与死,诠释了在现实的困境中,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转换、消弱的必然性,作者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构建中,也表达了希望其涅槃起飞的美好愿望。

三、传统伦理思想与国家的現代化想象

“深刻反映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精神”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主旨,塑造了诸多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文学研究者指出,《平凡的世界》、《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湖光山色》、《芙蓉镇》、《骚动之秋》等作品展现了农民在农村改革中的精神风貌。而《沉重的翅膀》和《都市风流》则描绘了中国工业改革进程中遇到的阻力、茅盾,昭示了改革的美好前景。用儒家伦理思想来解释,即社会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是由千万个个体构成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虽说以十年动乱为农民带来的灾难及农民对党的忠贞为主线,但是它很大程度上却是借助家庭婚姻、爱情来实现的。在大女儿去世时,忠厚善良的徐茂老汉却因为大女婿已经停职、心有顾虑而断然拒绝为女儿提供棺木,这种冷酷绝非内心所愿,但是事情却真实地发生了,“革命伦理”对道德伦理的压迫和残害昭然可见。待到文革结束、内乱停止后,老汉才敢挣脱束缚、毫无顾忌地将外孙抱在怀里,至此,血缘亲情、伦理道德才重新占据其内心高地。《芙蓉镇》在和平年代犹如一世外桃源,无论是热闹的集市、大大小小的铺子还是过年时笑语盈盈互赠吃食时的友邻之情,都让人感觉那么美好。但是随着政治运动的到来,充满人情味的芙蓉镇变成了一个处处需要提防他人的冷酷世界,在高度政治化的生存生存环境中,人缘、人情都成为受批判的对象。作者通过人情描写,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在政治权威面前,民间伦理逻辑时常会受到不公正对待,但是,后者在对社会秩序稳固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只有保证其在政治上的合法性,民众的政治话语权才有保障,国家伦理才不会走上歧途。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对现实精神和对传统文化解读的视角都非常独特和深刻,由此可以得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不仅是传统儒家文化的载体,而且也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给时代文学留下的光荣徽记。

参考文献:

[1]黄忠天.儒家文化的传统性、经典性与现代性[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2):17-21+30.

[2]师爽.《白鹿原》中的文化空间关系研究[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8,(02):182-188.

[3]左金磊.儒家文化的传承与普世根基探析[J].衡水学院学报,2018,(02):59-64.

[4]高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题材研究[J].文化学刊,2018,(05):76-78.

[5]任美衡.获奖作品与“茅奖”性格——茅盾文学奖精神及美学走向[J].博览群书,2015,(09):37-40.

(作者简介:王艺婷,现为成都七中万达学校高二.三班学生。)

猜你喜欢

茅盾文学奖伦理思想获奖作品
2018年书画临摹获奖作品选登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获奖作品选登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创作观念
茅盾文学奖评委高海涛盛赞《岭南创作文丛》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7匹狼”征联大赛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