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2018-10-25欧阳继林陈守聪

祖国 2018年19期
关键词: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文化

欧阳继林 陈守聪

摘要: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明确今后一段时间党和国家奋斗目标,即通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历史关键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了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力量。如何理解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观点,自觉增进全民族文化自信,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薄力量,就显得异常重要。而要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从它的内涵外延、历史渊源、实现路径等进行深入思考,把握其精神实质。

关键词: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可以讲,文化自信既是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和重要内容。然而,文化自信并不是空洞的标语、无源之水,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从它的内涵外延、历史渊源、实现路径等进行深入思考,把握其精神实质,继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薄力量。

一、文化的概念、内涵及意义

(一)文化的概念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文化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定义,因本文主要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范畴,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所以,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定义:“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

(二)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从文化对社会的影响的角度看,首先,文化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必然能够引导人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换成物质力量,促进或阻碍这一进程。其次,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决定,又会反作用于它们,并造成重要影响。再次,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文化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必然对人产生久远稳定的影响。其次,文化通过软约束力引导和规范人际间交往。再次,文化不断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为人的社会生活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中国文化的精神与误读

“深刻阐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需”[3]。历史雄辩地证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对于中国的发展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篇幅和笔者水平,仅从六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

(一)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内涵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4]。中国在西周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并在西汉末年由传教士传入欧洲,“从某种意义上讲,欧洲的人本主义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5]

2.讲求仁爱

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讲“四端”;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恶”;董仲舒强调“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朱熹主张“以博爱为仁”,等等。历朝历代的思想家们都在解读和发展着“仁爱”的思想体系,使“仁爱”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

3.恪守诚信

《尚书》中就记载了轩辕、伏羲、尧舜等的诚信品质,儒家则把诚信与“仁”结合,认为应该重义轻利,具备忠、信的品德;商鞅说“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五常”把“信”作为其中之一。封建统治者将信与统治需要相结合,使诚信道德居于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

4.推崇正义

荀子首倡“不学问,无正义”,后发展为对己对人的道德要求。随着历史政治演变,“正义”逐渐演变为内圣外王的政治价值取向,“政者正也,身正令行”,“政以正民”等等。这种思想被后世所传承发展。

5.道法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和生命的规律;荀子提出天地人各行其道的观点。众观历史,只要是和谐发展期,都遵循着天、地、人三道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6.中和思想

“中国的文化是平和的文化,而不是扩张的文化。”[6]老庄提出“守中、养中”思想,《中庸》也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这种观念世代相传让“中国历代都不具侵略扩张性”。[7]

(二)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与误读

近代中国羸弱,文化中落后的一面被无限放大,加上西方文化的丑化否定,民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误读和怀疑,学界因此提出众多主张[8]。其实中西文化属于两个体系,这种对比本身就不成立。另外,按照马克思主义决定论观点,文化本身无法决定国家积弱。

建国后,一方面传统文化在文革中饱受摧残,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科技伴随改革开放涌入,人们逐渐习惯于精确考量,“中国以人文为特征的传统文化遭到了巨大冲击……科技文化发展和人文文化发展严重失衡”,[9]无法用科技单位来衡量的抽象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误解中逐渐萎缩。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一)概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主要区别

1.内涵上的区别:统一和支配

中国传统文化早就提出了“天无私覆,地无私载”[10],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11],十分注重矛盾的内在统一关系,秉承“观复”“以明”的思维方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和一系列重要举措,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要协调发展。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战胜自然,“人们追求科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在争辩中征服对方,而是为了在行动中支配自然”,要“清楚地了解火、水、空气、星球以及周围的其他一切物体的力量和作用,这样就能在一切适合的地方利用这些力量和作用,从而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12]

2.行为上的区别:和谐与征服

处理矛盾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希望通过道德教化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因此,中国几乎没有入侵他国的事例,军队也都是防御性的。“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13]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而西方国家,无论是扩张还是对抗,都是一段野蛮血腥的战争史。“自古宗教之战、政治之战、商业之战,欧罗巴之全部文明史无一字非鲜血所书”,[14]“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正义就是斗争。”[15]

3.价值观上的区别:整体与个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观核心是追求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个人为集体的奉献是其价值的最高体现。而西方文化的价值目标追求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所有制约机制都围绕个人价值服务,“其文化价值观中‘个人‘私有至上的核心取向与理论上的平等、公正和对他人权力的尊重在特质上有着某种深层次意义上的矛盾。”

四、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一)自信的基础和来源

当下,中华文化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向往,“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6]我们的自信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有三个重要来源:

1.历史基础

“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17]。历史上,我们有完备的文明,曾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在她面前,“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的王国、朝代或者文化是值得夸耀的”[18],并且“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19]

2.理论基础

共产党人智慧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指导思想,并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它的指导下,中华民族在各项事业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这个理论,是被历史和实践所证明的唯一符合中国发展的。

3.现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日益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被中国文化吸引。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只有坚持民族精神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才能强大中国,中国有理由自信。

(二)自信的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在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一个曾经对本国文化产生过怀疑、出现过自卑心理的民族,加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强化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领导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过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三个主要的错误倾向。事实证明,有且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夺取胜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唯一正确,也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体系,只要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就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有利于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的信心和决心

在优秀文化的指引下,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中心,祖先伟大成就理所当然让中华民族无比骄傲。“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0]这个信心,是建立在我国强大物质力量上的信心,更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的信心。

3.有利于提升中国发展软实力,促进世界各民族共同进步

近年来,很多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恶化,社会改革停滞不前,中国却能长期保持经济良性稳定增长,这是文化因素在起作用,尽管“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对人类进步市场享有垄断地位”[21],但不能否认的事实是,世界已经将目光聚焦到中国,开始研究当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希望把中国文化的内涵嫁接到他们的本土文化中去,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进步。

中国的历史发展昭示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必须正确辩证处理好古今中外的关系。中国的文化是包容发展创新的,在科学的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部位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大道光辉的顶点”[22],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注释: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版。

[3]《關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

[4][5]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华书局,2016年,第1版。

[6][7]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版。

[8]比较主流的有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西学中源说、中西文化调和论。

[9]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华书局,2016年,第1版。

[10]《礼记·孔子闲居》,中华书局,2017年,第1版。

[11]《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第1版。

[12]张鸿雁:《民族偏见与民族文化——中西文化比较新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版。

[13]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2014年12月13日。

[14]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15]吴瑞楠译:《论自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10年,第1版。

[1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

[17]《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

[18]《朝贡体系》,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朝贡体系/3577631?fr=aladdin。

[19]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版。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版。

[21]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3版。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党的十九大报告(单行本)[M].人民出版社,2017.

[2]张鸿雁.民族偏见与民族文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3]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M].中华书局,2016.

[4]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6]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7]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M].新华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1]欧阳继林,中共党员,助理研究员,云南中医学院职工,从事政治理论及文化学研究。[2]通讯作者:陈守聪,中共党员,副教授,云南中医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长期从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学研究。)

猜你喜欢

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