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就新画卷 共同奔小康

2018-10-25张帅

祖国 2018年19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宁夏

张帅

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党中央始终对宁夏各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倾注大量心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宁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7月亲临宁夏视察指导工作并作了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宁夏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指明了方向路径,描绘了美好蓝图,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各族人民的浓浓深情和对宁夏改革发展的殷切期望。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奋进

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推进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干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改善民生等各方面大力支持,对宁夏实现历史性跨越起了决定性作用。全国各族人民对宁夏人民饱含深情厚谊,许多省区市和中央企业通过干部、科教人员支宁和工厂、服务业迁宁鼎力相助。福建对宁夏的对口支援更是持续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回望是为了凝聚力量,纪念是为了奋力前行。60年的关怀支援,让宁夏各族人民深切感受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正确领导,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显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正确性!

甲子风华,今朝尽显。在这片6.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项事业方兴日盛,生机活力竞相迸发,一幅欣欣向荣的动人画卷正徐徐展开。从“半碗黄沙半碗饭”到“天蓝地绿水更美”,从积贫积弱、温饱无保到打着“飞的”去旅游,从基础薄弱、闭塞落后到高楼林立、四通八达……60年,于岁月长河不过沧海一粟,对宁夏人民却如“换了人间”。这些生动实在的巨大变迁告诉我们,发展才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金钥匙。正是因为宁夏各族人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发展落实到解决区域性共同问题、增进人民福祉、促进民族团结的点滴细节上,不遗余力抓住各种战略机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实现了宁夏由农业经济为主向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经济为主、由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迎来了綜合实力不断增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翻天巨变,展现了从“苦瘠甲天下”的贫穷落后到“一唱雄鸡天下白”的崭新气象,深刻诠释了宁夏人民追求幸福的奋进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宁夏各族人民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携手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崭新局面。

各族人民共建塞上大地

60年来,宁夏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1983年起连续35年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每5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模范个人表彰大会,多年坚持开展“滴灌式”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已成为宁夏一张亮丽的名片。银川市西夏区共享社区退休老人王菊茹除了自己的女儿,这些年她先后多了蒙古族儿子巴特尔、柯尔克孜族女儿古丽巴努尔、维吾尔族女儿夏伊达和热娜。“我经常给孩子们打电话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遇上节假日,孩子们有空就回来一起吃饭团圆。”王菊茹说。2015年起,共享社区和北方民族大学开启“结亲互助”活动,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和当地回汉各族群众组成大家庭,互帮互助,亲如一家。这是宁夏构建各民族互相嵌入式社会结构、促进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宁夏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使民族团结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宁夏在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阶段普遍开展民族知识启蒙、民族常识和民族理论常识教育。在吴忠市利通区第一小学,每个学期都要举办一次民族团结征文活动、一场民族知识竞赛,各班定期召开“各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班队会。回族青年李潇见义勇为身负重伤仍与歹徒搏斗,回族护士虎蕊把无人看护的汉族老人接回家照料多年……这样的民族团结典型故事在塞上大地不胜枚举,广为传颂。宁夏通过模范表彰大会和模范人物评选等活动,弘扬民族团结典型,发挥模范带动作用。如今的宁夏,各族群众共庆节日,婚丧嫁娶互相走动,同住一栋楼,共上一所学,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已经深深植根民众的心田。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只有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充分体现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60年来,塞上大地沧桑巨变,一组组经济数据、一个个民生政策、一张张百姓笑脸皆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好的注脚。1958年自治区成立伊始,宁夏是全国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工业几乎一片空白,农业粮食产量不足70万吨,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28亿元。60年来,宁夏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7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达3453亿元,是1958年的1053倍。工业增加值从1958年的0.4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096亿元。粮食产量达到368万吨,人均543公斤,居全国前列。不单单是数量上的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把优化结构、产业升级、动能转换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一批工业产业迈向高端,枸杞、酿酒葡萄、滩羊、供港蔬菜等一批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壮大。让各族群众共享美好生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初心。1958年,宁夏大多数百姓生活在贫困中。改革开放以来,从三西扶贫、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到西部大开发、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精准脱贫攻坚战,宁夏各族群众在党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出贫穷的泥淖,走向美好幸福的生活。经过数十年的扶贫开发,宁夏贫困人口从1982年的近120万人减少到目前的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如今宁夏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3.4万元,各族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文化等领域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曾经满目苍黄,如今“绿肥黄瘦”

人进沙退,生态逆转拓宽生存空间。长风裹挟着黄沙,从毛乌素沙地深处袭来,一路向前挺进。直到沙地西南边缘的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沙再难寸进。挡住它们的,是拔地而起的“绿色长城”——柠条、沙拐枣、樟子松等植物茂密生长,延伸到远处与天际线相接。筑绿遏沙,是宁夏几代人修复生态的“主战场”。宁夏三面环沙,干旱少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1958年自治区成立之初,全区沙化土地面积达2475万亩,约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24.8%。由于过度放牧和开垦,生态环境一度持续恶化。沙害之苦令吴忠市盐池县二道湖村村民小组组长陈有强至今难忘,他说“我十几岁时,村子周围的草都被羊啃完了,沙子也进了村,小孩常从沙丘直接跳上屋顶玩耍。有时刮起大风,房子一夜之间就被沙子埋了。”为了生存和发展,宁夏人民向黄沙宣战,防沙治沙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工程。2003年起,宁夏实行全境禁牧封育,加快草原植被恢复,并依托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逐步完善不同区域的防沙治沙模式。同时将防沙、治沙、用沙相结合,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推动山川土地由“黄”向“绿”转变。如今,宁夏沙化土地面积已缩减到1686万亩,荒漠化土地面积也由20世纪末的4811万亩减少到4184万亩,实现了沙漠化逆转,沙化、荒漠化土地连续20年“双缩减”,肆虐的黄沙日渐温驯。

脱胎换骨的西海固正是宁夏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据宁夏林业厅副厅长平学智介绍,目前宁夏林地保有量已达到2834万亩,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35%,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分别从1958年的117万亩、1.5%增加到1091万亩、14%,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屏障已初步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发展理念转变,宁夏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打响蓝天保卫战、综合整治黄河流域水污染、推进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等系列措施纷纷取得实效。人居环境持续向好,越来越多城乡群众从中受益。在城市,错落分布的小微公园让老百姓“开窗就能赏景,出门就能游玩”;在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等困扰群众的问题得到根本扭转,一批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也建设起来。“绿肥黄瘦”见证了宁夏生态环境的沧桑巨变,也给当地群众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如今的宁夏正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向着“天更蓝、地更绿、水更美、空气更清新”的美好愿景阔步向前。

水利发展取得新的成就

水是发展的命脉,这句话对于曾经中南部靠天吃饭、北部因黄河而兴的宁夏来说尤其如此。宁夏的治水史绵延数千年,兴水利、除水害是宁夏水利人不变的使命。伴随着新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60年来,宁夏水利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程水利阶段。建国后至新世纪以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主,以农业供水服务为重点,宁夏北部平原建成了近520万亩的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建成了近100万亩的扬黄灌区,南部黄土丘陵建成了近50万亩的库井灌区,初步形成了全区灌溉、供水、防洪、水土保持等工程体系,不仅造就了“十大新天府”的盛景,而且创造了“旱塬变绿洲”的奇迹。

资源水利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水利是经济的命脉,面对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困局,宁夏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主,以高效利用水资源为中心,拓展和延伸治水的内涵和外延,一个为农业、工业、城市、生态各业服务的大水利格局加快形成。全区共有300多万群众告别了千百年喝水难的苦涩历史,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4%。完成了11个县区水务一体化,供水覆盖宁东等12个主要工业园区和9个县区200多万城乡居民。

现代水利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断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上,转向以系统治理为主,以保障水安全为目标,加快治水理念、治水方式、治水路径向现代化转变,宁夏初步建立起统筹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兼顾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全面迈入了开放治水的新阶段。实现了所有河湖水系河长制全覆盖,黄河宁夏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全区河湖水环境持续向好。大力深化水利改革,宁夏水权试点率先通过全国验收,中央水流产权确权试点、水资源消耗“双控”行动等重点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入实施“互联网+水利”六大行动,率先建成全区统一“水慧通”平台,三大扬水泵站自动化基本建成,有效拓展了治水新空间。引黄古灌区申遗成功,使“塞上江南”有了文化之魂。

通过60年持之以恒的建设,宁夏山川不仅对旧渠道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改造和整治,还建成了青铜峡水利枢纽及西干渠、东干渠、跃进渠、山区水库等许多大中型水利工程,水利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宁夏水利事业迅猛发展,先后建成了固海扬水、盐环定扬水、扶贫扬黄、沙坡头水利枢纽、西夏渠、艾依河、宁东和太阳山供水等一大批大型水利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又率先开展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建设、全境建成黄河标准化堤防、启动现代节水生态灌区建设试点、出台了深化改革保障水安全意见,水土保持“彭阳经验”在黄土高原推广,减少亿吨泥沙入河,成为全国唯一的沙化逆转省区,被国际灌排委誉为世界灌排工程的典范。在9月12日,宁夏水利厅召开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自治区60大庆座谈会,提出宁夏将开展实施保护母亲河行动、国家节水行动、水网升级行动等“七大行动”以全面推进水治理现代化,力推水治理体制机制取得重要突破。

宁夏农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夏粮再获丰收。今年以来,宁夏坚持扩大小麦种植,提升水稻品质,优化玉米结构,适度调减籽粒玉米面积,扩大粮饲兼用、青贮、鲜食、制种玉米种植,稳定马铃薯种植,减少淀粉加工型品种,扩大鲜薯外销型、主食加工型品种,适度扩大杂粮种植。在“调”上下功夫,优化种植结构。依托粮食加工、流通企业开展订单生产,带动新型经营主体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品种结构,生产优质原料,提升种植效益。在“新”上求突破,提高生產水平。坚持把绿色、优质、高效贯穿于生产全过程,配套示范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新装备,提高创建区机械化、自动化作业水平。今年,宁夏粮食计划播种面积稳定在1150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在360万吨以上。全区夏粮播种面积214.7万亩,比上年增加14万亩;平均单产196.1公斤/亩,比上年增长6.1公斤/亩;总产量42.1万吨,较上年增长0.2万吨,实现了面积、单产、总产“三增”。

宁夏宏吉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蔡斌告诉记者,以前他们主要种“宁春4号”,亩均450公斤到500公斤。今年第一次滴灌种植了200亩“宁春50”,亩产达549.4公斤,比去年贺兰县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平均亩产量506.9公斤增产42.5公斤,增幅8.4%。

调优品质结构。由增产向提质转变,首当其冲的是消费者对农产品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宁夏按照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节水节肥节药绿色技术推广,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全面促进种植业转型升级,稳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实施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工程,进一步整合资源,重点打造宁夏大米、盐池滩羊、宁夏枸杞、贺兰山葡萄酒、香山硒砂瓜、西吉马铃薯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方位打响“五大之乡”品牌。挖掘和提升宁夏特色农业文化内涵,研究设计了宁夏大米、宁夏菜心、六盘山冷凉蔬菜、盐池黄花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标识,为“原字号”“老字号”“宁字号”特色优质农产品注入新活力。

宁夏全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集农业开发、蔬菜种植、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为一体。公司种植供港蔬菜面积11740亩,着力打造“宁夏菜心”品牌,其产品畅销全国,远销港澳。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基地种植芥兰、菜心、奶白菜等32个品种,批发价每公斤10元至16元,经过50多个小时产品就可到达广东及港澳。宁夏加大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在国内重点城市新建宁夏特色优质农产品外销窗口20个。在第三届全国知名蔬菜销售商走进宁夏活动中,共签订协议65项,签约金额12.67亿元;基地共建8546亩,预计投资金额4950万元;订单种植7700亩。目前,宁夏蔬菜已成为全国市场的“抢手货”。

回顾过去,民族区域自治硕果累累;展望未来,民族区域自治前景广阔。全区上下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巨大优势转化为激发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为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宁夏
民族团结跟党走
民族团结之歌
宁夏
宁夏
宁夏
坚持“四个着力”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小宁夏 大思维 “醒得晚 跑得快”的宁夏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